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大众化的特征述论

2015-09-10 07:22肖平
党史文苑 2015年16期
关键词:瑞金中央苏区大众化

肖平

[摘要]由于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低,使得中央苏区文化建设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化大众的双重任务。在中央苏区建设的实践中,文化建设呈现宣教“网络”普及化、载体形式生活化、革命理论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关键词]中央苏区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红色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崭新的政权,是建立新中国的一次伟大预演。通过此次预演,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其中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为马克思主义在广大群众中的传播和普及,引领广大苏区人民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化大众

1.1929年以前①,瑞金的文教事业发展情况。瑞金受经济落后,地处偏僻等因素的限制,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至1929年,瑞金县计有公、私立初级小学81所,私立完全小学22所,合计103所,在校学生3820名[1]p648。中学只有1所私立绵江中学[1]p650。妇女几乎都不识字。据文献记载,1928年,全县人口共有9049户,278137人[1]p139。平均每户人家有近31人,可见属聚族而居的中国传统大家庭普遍存在。而在校小学生人数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4%。如果按户数算,则平均近3户人家才有1个小孩在读小学,入学率之低可见一斑。显而易见,对贫苦的农民子女而言,受教育简直就是奢望。

1929年以前,县内文化事业发展缓慢,群众的文化活动甚为单调贫乏。没有单独建制的公共图书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唯私立绵江中学内设有图书馆和体育场[1]p678,745。规模不大的私营书店有4家,其中1家1923年开业,1925年停业[1]p680。县境内的新闻事业以及出版机构和出版物为空白[1]p684。国民党瑞金县政府对文教事业的管理显得苍白无力。从1925年至1931年,县教育局只有局长1人,视学2人[1]p659。无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1]p695。

可以说,瑞金文教事业发展的情况是整个赣西南、闽西地区文教事业的缩影。迄至1929年,整个赣西南和闽西民众90%以上都是文盲[2]p9。这直接导致当地尤其是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保守的小农意识盛行以及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的淡漠。由此可见,当时的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瑞金的文化教育事业是相当落后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2.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必须肩负的双重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化大众。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大革命”血与火的洗礼,充分认识到,首先必须要正视中国的国情,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于人民群众,才能爆发出如苏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般的威力。当时的中国国情是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农民不仅是革命的同盟军,由于“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大约占百分之八十,是现时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3]p642,更是革命的主力军。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独创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实践和发展。

但是,摆在这条道路面前的众多障碍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落后的文化水平之间的矛盾。正如毛泽东所说:“国民党统治下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纵在地主资产阶级手里的。他们的教育政策,是一方面实行反动的武断宣传,以消灭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思想,一方面施行愚民政策,将工农群众排除于教育之外。……因此,在国民党统治之下,造成了人民的愚昧无知。”[4]而在经济更落后的赣西南、闽西地区,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应该肯定,农民具有革命首创精神,但农民绝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的领导者”[5]p183;其与生俱来的宗族观、盲动主义、小农意识等,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这就决定了农民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一个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改造和武装的对象。毛泽东在领导苏区革命时,深刻认识到了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改造的重要性:“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5]p77“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6]p849

1931年9月,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文化问题决议案》中指出:“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阶级斗争意义,在苏区进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及一切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教育,提高群众的政治认识,加强群众的阶级意识,深入开展阶级斗争,发动人民起来与反动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做斗争。”[7]p99这就决定了,在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文化建设必然要肩负着两大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才能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民群众所掌握,这是理论层面的任务。二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以人民群众为着眼点,提供思考向度,引导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觉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不断壮大无产阶级革命队伍,这是实践层面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化大众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任务都十分繁重又相互联系。就理论掌握群众来说,要使群众懂得、了解理论,就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理论,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实践理论的任务。理论大众化是为了化大众的实践,化大众的实践成果反过来推进理论大众化的发展。

二、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征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建立政权的早期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中央苏区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区域文化,涵盖了中央苏区范围内的宣传、教育、文艺、新闻、出版等各个精神层面的活动。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为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显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推手:宣教“网络”普及化。为了有力地推动文化建设,迅速提高苏区革命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中央苏区的各级政府建立了覆盖到乡的科层制的文教管理机构,基本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体系,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群众性识字扫盲运动。

一是建立健全了文教管理机构。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构组织的设置,临时中央政府下设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各省县区的教育机构改称为教育部,规定了明确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法规。瑞金县苏维埃政府相应地设有教育部,配正副部长各1名,下设普教科、社教科,各科有科长、科员、视导员编制;区苏维埃政府内亦设教育部;乡苏维埃政府设教育委员会[1]p659,执掌教育、文化管理职能。县境内还有主管新闻出版发行事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出版局。《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实话》《党的建设》《斗争》等影响深远的著名刊物都在县境内创刊。

二是建立了基本完整的教育体系。瑞金县各乡和比较大的村庄普遍建立起常年性或季节性的托儿所[1]p647。广大城乡普遍设立列宁小学,对7-14岁男女学龄儿童实行免费教育。至1934年,瑞金全县共办起初、高级列宁小学258所,学生15000余名,教师360余名[1]p648。1934年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瑞金各列宁小学的入学儿童数占学龄儿童数的65%[1]p26。县境内还有红军通讯学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等。

三是富有特色的群众性识字扫盲的社会教育。全县每个乡都有带扫盲性质的俱乐部,夜校、识字组遍布全县的每个屋场,各家各户、村头街道都悬挂识字牌,田间要道设识字站。仅以下霄区大埠乡为例,该乡就有21所夜校,共计248名学员[1]p656。

当时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一切工作都是以军事斗争为中心展开的。文化建设也不例外,“中央苏区的文化是以政治为轴心的战时文化形态”[8]p80。因此,其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范围产生最大程度的号召力。瑞金县的宣教“网络”既有苏区政府的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更有群众性自我教育的组织;既有报刊等普通传媒形式,更有饱含群众智慧的创造性的田间地头的识字牌、识字站。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关怀下,无论是中央苏区,还是其他各苏区,在儿童义务教育、成人扫盲识字运动、干部教育、红军教育、妇女教育各个领域及层次,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普及化的宣教“网络”,“现在的苏维埃区域,虽然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环境,并且大都是过去文化很落后的地方,但已经在加速度的进行着革命的文化建设了”[4]。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载体形式生活化。虽然通过上述的有力举措使中央苏区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提升的速度加快,但不能否认,群众的文化水平仍然很低。而且文化知识仅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敲门砖而已。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入心、入脑,最终成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必须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使用大众的语言和载体,创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无产阶级革命意识。

据1993年编的《瑞金县志》记载,苏区时期,“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所以革命歌谣流传最广。苏区革命歌谣多以反帝、反封建,号召工农革命,扩大支前,讽刺国民党蒋介石为内容,为鼓舞人们斗志,支援革命战争起了积极的作用”[1]p686。“《马刀舞》《农民舞》《水兵舞》等舞蹈在瑞金各俱乐部传开。其中凌田乡俱乐部演出的《马刀舞》在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演出获一等奖。”“县内各区乡俱乐部、工农剧团,除演出形式多样的民间采茶戏外,还演话剧、哑剧、活报剧、歌舞剧、双簧等。”[1]p687此外,在县内城乡还有大量宣传革命宗旨、政策、策略,批评落后思想行为的壁画和标语。

通过对瑞金的有关文献资料的考察,中央苏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不仅充分发挥理论主阵地的重大作用,例如出版发行了《三个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国家与革命》《为列宁主义胜利而斗争》《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著作以及《红色中华》等报刊,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性地借用了生活当中的载体——民歌、舞蹈、戏曲、壁画、标语等形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途径上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可接受的门槛。

通过这些载体,不仅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率,而且为其他各项任务的出色完成提供了思想保证。例如扩红支前活动中出现的“八子参军”典范,《红色中华》予以表扬,在中央苏区影响很大,推动可扩红支前工作。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力源泉:革命理论通俗化。马克思主义是深邃的理论,有其特定的话语体系、逻辑层次、概念系统和理论架构,不会天然地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常识体系和习惯性的话语体系。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朴素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从学院化的理论变成人民群众听得懂、能明白、易实践的理论。惟其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为人民群众真学、真用、真信,而人民群众的真学、真用、真信的结果的反馈又会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中央苏区革命实践中,苏维埃政府充分发挥文化建设软实力的作用,创造和发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内容的大众文艺,不断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马克思主义一直焕发出青春活力。在中央苏区,以散文、报告文学、革命故事、诗歌为主的文学创作,反映了红军的战斗生活和英雄事迹。自编自演自导的小型剧社,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瑞金就有270余个,为宣传发动群众,活跃红军文化生活,都起了重要作用[9]p231。此外,宣传画、版画、壁画、漫画、刊物等等,在苏区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形象化、大众化推到了高峰。在瑞金,现存有大量通俗易懂但清晰表达革命道理的标语和壁画。标语有:“红军官兵平等,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建立全国苏维埃政府”;“拥护彻底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消灭一切反动派”;等等。壁画有“国民匪党”“打土围子”“支部——火车头”“列宁画像”“这是一个农民”等[1]p705。还规定“宣传队、剧团、文艺工作都到连队去,到火线上去,为战士工作,演他们,写他们,画他们……鼓舞他们,从各方面帮助他们”[10]p26。

此外,毛泽东等还注重以通俗化的方式来阐释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在向瑞金革命干部强调共产党员的核心作用时,形象地将人民群众比做桃,共产党就是桃核[11]p30。

三、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

中央苏区时期,瑞金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克服了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群众文化水平低等不利因素,使马克思主义这个舶来品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人民群众强有力的理论武装。“全县参军参战的有4.9万人,约为其时总人口的1/5;其中参加长征的3.1万人”。创造了“春耕模范”“粮食动员的模范”“中国工农红军瑞金模范师”“瑞金模范县”等英雄业绩[1]p4。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了体力和智力两方面的内容,其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通过对苏区时瑞金的考察,发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始终。例如对7-14岁的学龄男女儿童免费教育。在教学科目的设置上,不仅有国语、算术等基础科目,初级段课程还设有游艺,高级段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1]p648。叶坪、沙洲坝都有运动场地[1]p745,瑞金还举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会[1]p746。各种各样的列宁室、俱乐部、剧团开展的文艺活动从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毛泽东曾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12]p331。因此,在精神文化领域也翻身做主的人民群众爆发出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巨大热情。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重视量的覆盖面与质的影响力相结合。现代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有两个制约因素:量的覆盖面和质的影响力。中央苏区时期的文化建设中,普及化的网络、生活化的载体将“量的覆盖面”扩大到每个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则在其特定的话语体系与人民群众习惯性的话语体系之间建立了通道,产生了“质的影响力”,起到了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动革命事业发展的作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关键所在。

“质的影响力”与“量的覆盖面”的有效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之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唤醒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人民群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更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迸发出高昂的革命热情,形成了“农民教农民”“老公教老婆”“老婆教老公”“儿子教父亲”“哥哥教弟弟”“士兵教士兵”[13]p240的群策群力的局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大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拒绝庸俗化。邓小平指出:“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14]p316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而且必须反对庸俗化。通俗化与庸俗化是有本质区别的。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深邃的系统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朴实的道理。而庸俗化则是低俗、媚俗,必然会降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邓小平曾举了一个例子来抨击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把毛泽东思想用得庸俗了,什么东西都说成是毛泽东思想。例如,一个商店的营业额多一点就说是毛泽东思想发展了,打乒乓球也说是运用了毛泽东思想。”

注释:

①1929年2月,红四军进入瑞金。因此,此处以1929年为界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瑞金县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苏维埃的文化教育[N].红色中华,1934-01-26.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8]吴祖鲲.中央苏区文化建设论[J].长白学刊,1994(4).

[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红军时期(上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11]杨荣彬.毛泽东在瑞金[J].党史文苑,2008(13).

[12]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3]钟俊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吴自锋

猜你喜欢
瑞金中央苏区大众化
亲亲瑞金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亲亲瑞金
腾飞吧,瑞金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