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邓小平坚持真理的艰难实践

2015-09-10 07:22吴俊林童舜柱
党史文苑 2015年16期

吴俊林 童舜柱

[摘要]邓小平的一生是“三落三起”的一生。“三落”是因为坚持真理,而受到“左”倾或小人的陷害;“三起”是因为坚定信念,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健康力量的支持。我们要以邓小平坚定信念、坚持真理为榜样,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不断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邓小平坚持真理艰难实践时代价值

邓小平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风风雨雨的一生,坚持真理的一生。何谓“真理”?真理即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什么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真理产生于人们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真理并不容易求得。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也就是说,要从“实事求是”中去找真理。然而,真理找到了,要去坚持它,同样不是容易的事。邓小平的一生为坚持真理进行了艰难实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三落三起”。

一、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执行了所谓“单纯防御路线”,是“江西的罗明路线”

1931年2月,红七军辗转进入江西,邓小平奉命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后来,中央派他前往江西苏区。8月间,邓小平到达江西,不久担任中共赣东特委所属的瑞金县委书记。9月28日,曾山、邓小平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江西省苏区和瑞金苏区的情况,他们重点汇报了如何纠正“左”倾错误,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后来还聆听了毛泽东不少教导,曾山、邓小平感到受益匪浅。

1932年6月,邓小平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坚决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主张,坚决抵制临时中央的“左”倾错误。据《中国共产党会昌中心县委史稿》记载,在具体做法上,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粉碎敌人‘围剿’的作战方针问题上,面对强大敌人的进攻,不硬拼,不搞‘堡垒对堡垒’和‘拼消耗’。……而仍然坚持过去几次反‘围剿’打法,采用游击战和游击性的运动战,把敌人引到群众条件好的苏区来消灭。不同意向中心城市、交通要道发展苏维埃,而主张向敌人力量弱的地方发展,巩固农村根据地,积蓄力量和敌人作长期斗争。第二,在扩大革命武装的问题上,他们认为群众武装、地方部队和中央红军都应不断发展,并应注意质量,反对用削弱地方部队与群众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中央红军,和不顾质量单求数量地要求‘武装一切工农群众’的做法。他们认为,与其这样,‘不如扩大地方武装’。第三,在经济政策问题上,他们不同意‘动员一切经济力量为了战争’的口号,认为苏区地脊民贫,加上连年作战,‘群众负担太重’,反对大量推销公债的做法,并主张主力红军要把打土豪筹款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第四,在土地问题上,他们坚决执行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正确政策,反对‘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错误主张。”[1]p21-22在以上一系列问题上,邓小平认真贯彻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决抵制了王明路线执行者的“左”倾政策。因而引起了“左”倾领导者的极大反感,抓住所谓“寻乌事件”不放,给邓小平扣上“江西罗明路线”的帽子。

“寻乌事件”只是个由头。1932年,广东军阀向中央苏区南部步步紧逼。这时,会、寻、安三县的一部分地方武装被编入正规红军,大大削弱了苏区南部边缘地区的地方武装力量。随后,红军独立第三师也离开筠门岭一带,开往北线。这样,中央苏区的南大门,只剩下很少地方武装。11月,敌军大举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为了保存红军力量,邓小平有计划地撤退,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故寻乌县城失守。1933年春,刚到中央苏区不久的博古等“左”倾领导者却抓住寻乌失守不放,诬陷会昌中心县委“在敌人进攻面前惊惶失措,准备逃跑退却”,执行的是“单纯防御路线”。1933年3月12日,他们又说“是与罗明路线同一来源”的“机会主义”。原来,在福建的杭、永、岩地区,罗明实行的也是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故说邓小平与罗明同来源于毛泽东的“机会主义”。3月末,中共苏区中央局派代表主持召开会、寻、安三县党的积极分子会议,31日,会议通过了《会寻安三县党积极分子会议决议》,决定“加强和部分地改造中心县委和会寻安县委之常委”,“召集各级代表以及三县党各级领导保障三县工作的彻底转变,在中央局领导之下,开展这一反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使这一斗争深入到支部中去”[1]p24。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为保护邓小平就与曾山、蔡畅等商议,让邓小平担任省委宣传部长。4月,“左”倾宗派主义对邓、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四人不断“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责令他们作出“申明”和“检查”。邓小平等没有屈服,而是旗帜鲜明地与“左”倾宗派主义者进行斗争。因而,这更加激怒了“左”倾领导者,他们更加凶猛地对邓、毛、谢、古发起围攻。

4月16日至22日,苏区中央局又召开“江西党全省三个月工作总结会议”,主要议题是揭发所谓在江西的“罗明路线”。5月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江西省委作出了《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四同志三次申明书的决议》,对他们作了组织处理。邓小平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1]p25。李富春感到非常困惑、焦虑,他自身难保,又怎么能保护邓小平呢?他想到了王稼祥。于是,王稼祥又与贺昌、罗荣桓商量,王稼祥多次同博古打电话,为邓小平说话。后来,博古同罗迈商量,才同意任命邓小平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不久,邓小平又任《红星》报主编。长征时,黎平会议后,毛泽东、周恩来又让邓小平出任党中央秘书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高层领导都非常器重邓小平的非凡才能和正直品格。

邓、毛、谢、古与“左”倾领导人上述分歧的实质,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之间的斗争。半个世纪后,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回忆道:“我是‘三落三起’。”“三十年代在江西的时候,人家说我是毛派,本来没有那回事,没有什么毛派。”“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2]p43-44

二、竭力纠正“大跃进”“共产风”等“左”倾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包产到户”“责任到田”,却被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58年起,在中国刮起了一股“大跃进”风。1月11日,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和九省二市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批评了“反冒进”的思想。不久,党内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迅速发展,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跃进”计划,也相继由一些地区和部门提出[3]p780。3月8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6次讲话,继续批评“反冒进”思想,不切实际提出了一些高指标、大口号,真是为“大跃进”再鼓了一把劲[3]p782。从此,“大跃进”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有的地方竟然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由于高层领导和党中央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出现衰退,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饿死人的现象。1961年起,毛泽东开始考虑纠“左”。作为总书记的邓小平,他坚定地主张纠正以“一平二调”为主要特征的“共产风”。

在邓小平的主持下,起草了《工业七十条》。这个条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整顿国营工业企业、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些指导原则。此条例的实行,对当时国营工业企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据薄一波回忆:“在他(邓小平)主持下,搞了一个工业七十条,就是工业企业的管理方法。中间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叫做专业化协作,另一个呢,实行厂长负责制。在这个时候,也有个别人提出来反对,说你这个跟毛主席历来主张‘支部建在连上’的精神不一致,你们这是错误的。但是,小平同志根本没有理睬这回事,说这是工厂,这和军队完全不一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家反对,翻出了工业七十条,像康生他们把这本条例拿到毛主席那儿批,毛主席死也没有批这个条例。”[2]p159毛泽东为何不批评这个条例呀?因为他十分清楚这个条例是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可见,毛泽东对邓小平求真务实的精神是肯定的。

经历三年经济困难后,中央准备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纠正“左”的错误。邓小平参与主持起草大会的主题报告,讲了前四年工作中“左”方面:(一)生产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过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二)在人民公社工作中,曾经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急于过渡,违反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原则,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的错误;(三)不适当地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许多完整的工业体系,权力下放过多,分散主义倾向有了严重的滋长;(四)对农业增长的速度估计过高,对建设事业的发展要求过急,因而使城市人口不适当地大量增加,加重了城市供应和农村生产的困难[2]p160。这四条切中时弊,实事求是,是党敢于正视现实、纠正错误的表现。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带头作了自我批评:“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2]p160接着,邓小平、周恩来分别代表书记处和国务院作了自我批评。邓小平在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纠“左”能取得如此重大成果,与邓小平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作风分不开。

此后,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等方面,他都积极支持探索。1962年6月下旬,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说:“恢复农业,相当多的群众提出分田。陈云同志作了调查,讲了些道理。意见提出是好的。”“不管是黄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就用哪一种方法。我赞成认真研究一下。分田或者包产到户,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你说不好,总要有答复。对于分田到户要认真研究一下,群众要求,总有道理。不要一口否定”。“过渡时期要多种多样。现在是退的时期,退够才能进。总之,要实事求是,不要千篇一律。这几年总是千篇一律。”[2]p1657月7日,在接见出席全国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邓小平提出:“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说的是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2]p166邓小平的这些看法,表明了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可是,这个“猫论”毛泽东不赞同,他认为:“包产到户”就是“单干”,就是“把五亿多农民都变成小资产阶级,让小资产阶级当权,让小资产阶级专政”。“一搞包产到户,马克思主义又飞走了。”[2]p167“文化大革命”发动后,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向刘、邓摊牌。1967年初,邓小平被称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9年10月,邓小平夫妇被安排在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参加劳动。

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发,林彪集团彻底垮台,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广大干部和群众,从林彪鼓噪的个人崇拜的狂热中觉醒过来了。痛定思痛,毛泽东对“万岁不离口”的林彪,对“包产到户”的刘、邓,有了深刻的自醒。邓小平向毛泽东写了两封信,请求出来“做点事”。在周恩来的努力下,毛泽东同意恢复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之职。毛泽东是非常看好邓小平的卓越才能和正直人品的,曾说“小平人才难得”。后经过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全国四届人大,很快完成了组织手续和法律程序,邓小平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叶剑英的提议下,经毛泽东同意,1975年7月1日起,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主持人。毛泽东再次把邓小平推到了治国安邦的第一线,正是邓小平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的结果。

三、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肯定,但因为坚持不做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天安门事件”后他又被打倒

“文化大革命”进行9年来,在林彪反革命集团和“四人帮”集团的破坏下,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混乱状态。全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等各条战线都受到极大的冲击,生产下降,铁路不通,问题成堆,积重难返。1975年1月,邓小平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后,根据毛泽东“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军队要整顿”等指示,义无反顾地对全国各条战线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整顿”。首先是铁路整顿,原来堵塞的几条铁路都疏通了,人们称赞道:“全面整顿,一抓就灵,首战告捷,铁路先行。”接着是工业、军队、农业、科技、文教的整顿,都收到了明显成效。最后是党的整顿,邓小平曾在一个座谈会上指出:“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只要抓住整党这个中心环节,各个方面的整顿就不难。这次座谈会要议议整党这个题目,这是毛泽东同志同意的。整党怎么搞?办法肯定不同于过去。整党主要放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上,农村包括公社、大队一级的,工厂包括车间一级的,科研机构包括研究室一级的,这样解决问题比较快。领导班子整顿好了,党员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2]p236-2401975年的全面整顿,在当时起到了拨乱反正、力挽狂澜的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党全国人民,看到了出路,看到了希望。

9月20日,周恩来进手术室前一刻,怕自己下不了手术台,特地召见邓小平,说:“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9月24日,毛泽东会见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邓小平陪同会见。毛泽东向黎笋感叹道,中国政坛现在有领导危机,他指着邓小平说:“只有他是一个壮丁。”此话颇有深意,就是邓小平是个能担纲治国的人,可见毛泽东对邓小平寄予多大的希望。在此前6月,毛泽东称赞邓小平工作成绩后,感慨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既是对邓小平才能的肯定,又是告诫他易招小人诽谤。

事实正是如此,“四人帮”一直都在诽谤、陷害邓小平。姚文元利用毛泽东对《水浒》的评论,在党报党刊上大做文章。9月12日,江青窜到大寨,在群众大会上说:“评《水浒》要联系实际,看看宋江如何排斥晁盖。”江青是在说,邓小平在排斥毛泽东。11月,王洪文从上海回到北京,恶狠狠地说:“邓小平是还乡团的总团长,叶剑英、李先念等是还乡团的分团长!邓小平的整顿就是复辟!”12月14日,张春桥等人以中共中央名义转发了《清华大学关于教育革命大辩论的情况报告》,说:“今年7、8、9三个月,社会上政治谣言四起,攻击和分裂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算文化大革命的账。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2]p258从此,在全国又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目的就是要打倒邓小平。

毛泽东对邓小平才能是十分肯定的,但是担心他否定“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他让邓小平按照这个基调,主持政治局会议,作一个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议。在原则问题上,邓小平不肯让步,婉言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合适。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2]p265邓小平真是一个“钢铁公司”,在伟大领袖面前,在政治生命的生死关头,他耿直如故,刚正不阿,维护了真理与正义。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与世长辞。“天安门事件”后,毛泽东听了“四人帮”等一面之词,对事件性质做出了错误判断。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通过了《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政治局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3]p1107这是邓小平第二次被打倒时,毛泽东以一个革命家、政治家敏锐的战略眼光,又一次保留了邓小平党籍,仍留有余地、寄予希望。

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四人帮”。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给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2]p2917月,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由于叶剑英、陈云、王震等人力主和许多老同志的呼吁,中共中央恢复了邓小平原任的一切职务。不久,又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9月16日,在吉林省视察期间,邓小平批判了“两个凡是”,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2]p293这就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敏锐的政治眼光。

邓小平曾多次谈到信念:“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相信问题是能解决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2]p297

纵观邓小平的“三落三起”,可知他是一个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的人。“三落”是因为坚持真理,而受到“左”倾或小人的陷害;“三起”是因为坚定信念,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健康力量的支持。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坚持真理,才能有后面领导开创改革开放新天地的局面。

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许多深层次矛盾也会不断地凸显出来,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不能盲目搞千篇一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不能迷信以往的经验,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我们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不断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坚持真理的艰难实践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危仁晸主编.邓小平在江西[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2]余伯流.毛泽东与邓小平[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3]李罗力主编.中国共产党全纪录(第1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