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张焰武
[摘要]瞿秋白是最早系统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共党员之一,他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论述,弥补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宣扬的缺陷。他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阐释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强调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则。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发展着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物质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发展表现为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很好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关键词]瞿秋白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0世纪初,李大钊、陈独秀最早在我国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次高潮,但是他们涉及的都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瞿秋白则不同,他曾以记者身份到苏俄采访,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瞿秋白哲学思想。他主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基础,是一个绝对新的整个的宇宙观,是无产阶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p114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即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各个环节的中心线索,应该是辩证法亦即他称之为‘互辩唯物论’”[2]p166。瞿秋白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统一性、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一、瞿秋白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物质统一性
讨论物质统一性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哲学家们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关于世界的两类东西——物质和精神,以及这两者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瞿秋白在《社会哲学概念》中强调,“我”与“非我”,“物质”与“意识”,“灵魂”与“自然”,是哲学家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他认为“根本问题”与“基本问题”为同一个概念。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每一个哲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各个哲学家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各不相同,似乎很复杂但是实质上就是两派的不同,即“凡是‘以客观根本出发的’只要他是一贯的思想家,有这勇气一直推究下去,他便是唯物论之一派;而‘以主观出发的’便是唯心论之一派”[3]p268-269。这也就是说以物质为第一性,并贯彻到底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反之,就是唯心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瞿秋白彻底贯彻唯物主义哲学,并将唯物主义的观点与辩证法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体系化传播。
瞿秋白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在翻译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与逻辑》和阿多那斯基的《马克思主义底辩证法底几个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瞿秋白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在强调物质为世界的基础之上展开的。那么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为何。瞿秋白在《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述》中对物质做了定义,援引普列汉诺夫的观点说:“物质——是能以某种方式,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地,使生物受到它的影响而起外部感觉的东西。”[4]p3并在此基础上将定义发挥为:“凡是可以用我们的外部感觉去接触,并且有分量体积等可以称量的东西都是‘物质’。”[4]p3诚然,用“有分量体积等可以称量”来定义物质,这样定义是不全面的,这种定义方式只是说了某些物质。不过他强调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p128这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与不可知论和机械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将本体论和认识论有机结合起来。从几位哲学家著作中可以看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物质和精神是相分离的。在关于精神的定义中,他说:“精神仅只是某种组成特定形式的物质之功能(属性)”[3]p340,“意识是外界的反映”[3]p300。这样精神具有了物质性,是客观实在的反映。在论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瞿秋白说,“精神不外乎物质而存在,物质却外乎精神而存在,物质先于精神;精神是特种组织的物质之特别性质。——物质当然是宇宙间一切现象之根本”[3]p341。由此,物质具有了客观性和独立性,精神依赖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基础。
瞿秋白强调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物质决定精神。在《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述》中,他引用恩格斯的话说:“宇宙是统一的无始无终的物质,此物质之外别无所有。”也是就说,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粒子组成,各种粒子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构成不同的客观事物,如一杯水,一块铜,一根草,一片肉,都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极小单位的粒子,各种粒子由于本身固有属性而保持不变,这样世界统一于各种粒子,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先于精神,精神不能单独地存在,他说:“物质之存在无关乎‘精神’,精神现象却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用精神去认识他。精神却永远与物质有关:无物质便无精神。”[3]p341显然,宇宙是客观物质的,世界也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不同的,但是社会的一切现象都与物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的一切变异都是由物质生产的变异而引起。“社会的组成,在于人与人之间有生产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物质。”[4]p19社会的物质是生产,它同样遵循着宇宙间的根本的规律。“物质”是宇宙一切现象和社会现象之根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瞿秋白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二、瞿秋白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
世界的基础是物质,那么物质世界又是怎样存在和发展的呢?瞿秋白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对种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做出了回答和批评。认为世界是运动的世界,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瞿秋白在《现代社会学》中说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动’与‘变’之中,没有一种东西是停滞不变的。天下没有固定的形态,一切都是所谓‘历程’。石木也是如此。……这种‘动’与‘变’是永不息的。全宇宙都是‘动的物质’。”[3]p34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普遍的。他认为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无论是政治权利的变迁,社会技术的改变,政治组织的更迭,还是人与人关系的流变,都体现了运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就是普遍的、客观的,换句话说,运动是绝对的。瞿秋白在讲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也不回避静止的相对性,提出“均势”的概念。在他看来,均势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物质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运动保持原有状态,就是平衡,是静止,即运动的相对性。他还说:“宇宙间的均势都是一时的,所谓‘现象’就是不断的各种均势之破坏过程。平时的所谓‘静’仅仅是真正的‘斗争’暂时不能观察而已。”[3]p352静止是暂时的,是有条件的,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是可以转化为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是无条件的。世界上物质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是运动中的静止,运动是绝对性的同时也是相对性的,运动与静止都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的原因是世界自身的内部矛盾,瞿秋白说:“物的矛盾及事的互变便是最根本的原理,——没有矛盾互变便没有动;没有动便没有生命及一切现象;……宇宙间及社会里一切物质及现象都在动之中。假使我们研究事物于他们的交易及互动之中,我们就在事物的属性以外,发现许多重要原理。第一便是社会之矛盾性的概念,——这是现实的宇宙及社会的‘根本属性’。”[3]p307可见,有矛盾,才有运动,才有事物,事物由于运动而存在,矛盾推动事物的变化,事物在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而渐进发展,整个世界都是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
矛盾是事物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宇宙和社会的根本属性。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观中最为根本的。瞿秋白认为:“宇宙的根本便是物质的动,宇宙间的一切物质都是‘动的物质’。”[3]p347都是在“动”与“变”之中变化,不存在停滞不变的东西,而“所谓‘动’就是斗争,就是矛盾”[4]p456。一切现象,整个世界都是在“动”与“变”中不断形成,不断发展,整个世界都是在矛盾的有机体中存在和发展。对立统一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源泉,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式。作为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式之一的质量互变规律,瞿秋白说:“宇宙及社会里的一切发展,就是数量变更的逐渐积累,然而数量的变到一定的程度,必定突变为质量的变。”[3]p352-353比如水,由于温度和压强的改变,而形成不同的物理形态。又如化学药品,由于成分的含量和组合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式。事物发展有量的形式和质的形式,当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就是质变,事物就是在量与质互变的渐进中不断运动和发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对事物自身的自我否定而实现,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里的一切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自我运动’达到相当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由数变转为质变,革命的突变,产生新的事物。”[6]p360这里的“自我运动”就是自我否定,旧事物在完成自我否定之后,变形成了新事物。瞿秋白特别强调:“所谓否定之否定,就是数量质量互变的原理。昆虫的孵化,哺乳动物的胎孕,都是否定之否定——旧的形式毁灭,新的形式构成,辗转不已,愈演愈复的历程”[6]p356这样,就可以将由量到质的变化又归结为“质”对“量”的否定,事物就是在“愈演愈复的历程”中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中运动发展。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否定的一体的世界。这就是他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瞿秋白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物质为核心,以唯物论为基础。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发展的,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矛盾,运动发展的形式是量与质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瞿秋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探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三、瞿秋白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评价
瞿秋白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体系化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首先是弥补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局限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他在《马克思主义之意义》中说道:“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研究,至今还是异常的贫乏,对于唯物史观的介绍往往不大确切和明了。通常对于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的译名,即曰‘唯物史观’一词都嫌疏漏,马克思哲学学说并不能以唯物史观概括得了。”[4]p21“马克思主义的真切的意义”在他看来就是作为世界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转化为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瞿秋白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中国人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由于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条件,瞿秋白接触辩证唯物主义的时间也不长,这使得他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也不够准确。但也不可否认,他突破了唯物史观的领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空白。
今天看来,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色彩,甚至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色彩,由于时代的现实需要,他那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为注重理论与现实斗争的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比较重视唯物主义,很少突出辩证性,也就是说,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并没有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丁守和.瞿秋白哲学思想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986(5).
[2]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黄美真,石源化,张云.上海大学史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
[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吴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