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冯契哲学范畴的“中国人”

2015-09-10 07:22王艳
党史文苑 2015年16期
关键词:平民化真善美统一

王艳

[摘要]冯契哲学范畴的中国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化的中国人,同时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他既浸濡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是转识成智的人,是自由和真善美齐具的人,是平民化理想人格的人。

[关键词]转识成智自由和真善美平民化理想哲学范围的人

冯契(1915-1995)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和哲学元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对人的理解上他追求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或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化。他通过转识成智为人、自由和真善美之人和平民化理想人格的人等见解,充分表达了他所说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人。

一、“转识成智”为人

冯契坚持沿着实践唯物主义的道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吸取各种哲学派别中的合理因素,阐明无知到有知、知识到智慧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中西会通、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辩证统一的哲理境界。这就是他的转识成智为人的思想的核心。

首先,他认为人要密切关注现实中面临的迫切问题。他以毛泽东著作为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知识转化为中国革命智慧的事实。他认为《论持久战》紧密结合了抗战时期的情况,回答了抗战的前途问题。他还认为《新民主主义论》也是这样典型的智慧之学,是立足中国国情、历史特点,并将中国革命作为世界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理解,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意义。它们鲜明地体现了从无知到有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运动。

其次,他主张人更要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与同志讨论,与师友讨论,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主体进行独立思考。冯契赞同荀子所说的“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1]p203的态度。他认为独立思考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迷失了自己,妄自菲薄;或者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不能为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添砖加瓦,无法有所作为。另一种是独立思考后,有一些心得,于是沾沾自喜,狂妄自大,认为自己就可以构造一个体系。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还需要践履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在没有干扰的正常环境下,人们进行自由思考,也许还不算难事,但在困境、在磨难中,还能独立思考,保持理性的思辨和人格的独立以及精神的自由,则是相当困难的。换到当代,在他人淫靡的生活中,在常人的话语体系中,学者或学人能保持心灵的自由,独立思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归根结底,独立思考的意志和毅力,都来自坚定而执著的现实又理想的追求。

冯契主张人的转识成智,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方法,它是知识飞跃到智慧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与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统一,也是从求真的纯科学知识形态到达“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智慧状态。转识成智和思辨的方式,与德性的培养相结合,人才能顿然领悟到有限中的无限、相对中的绝对。

冯契认同恩格斯所说的无限的前进运动,认为无限的辩证法中包含三个范畴:“有限”,“无限”,“无限前进运动”。无论是客观辩证法还是主观辩证法,都是有限和无限运动的统一,是无限的前进运动,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相统一的螺旋式上升运动,也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思维的力量总是要转化为现实的力量。这个问题在冯契那里,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德性自证。人认识了天道和人道,就要使这些大公之理化为自身的德性,凝道而成德。

在德性自证的过程,冯契指出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是要真诚。真诚是德性锻炼和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原则,要有赤子之心,从而获得人格上的德性,如同儿童般的直率、质朴,并自觉贯穿自己人生的全过程。第二是要警惕异化现象。这是说,人必然生活在一定物质基础的社会中,尤其人类到目前为止,客观存在着对物的依赖关系,因此要防止人的主观无知而对权力和金钱的迷信和崇拜,从而失去人的尊严、人的真诚。要自觉地与现实的异化的因素作斗争。第三是要解放思想,破除种种思想的蒙蔽。人主观上有情意,容易偏私偏爱,客观上存在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不认识,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和主观盲目性,因此要解蔽,要做到“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2]p12。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和素养;另一方面,要努力实行“忠恕”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正确处理各类关系,自尊也尊重他人,推己及人,与人为善。人若实现了德性的自证,则进行的就是知、情、意统一的自由活动。

在这种自由活动中,人获得了理性的自明。主体掌握了天道和人道,运用它,凝练它,能反省,能认识自我,真正做到了“自知者明”。人在参与自由活动中,还获得了意志的自主。道凝结为德,一定表现在人的行为和人生过程中,能自主地进行选择和一以贯之地坚持道和德。这种意志的力量,来自于明确的道指引而来的方向,是自由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人还获得了情感的自得。自明自主而后来的自得,是德性的自然,是生生不已的原动力,是怡情的乐趣。这种自得中包含着忧患意识、批判的精神,并非个人的安身立命,而是“我”和时代的一同进步发展,甚至站在时代的潮头,以小我的力量,尽力推动历史的前进发展[3]p19-25。

二、“自由和真善美”之人

冯契将自由视作人的理想的实现,是在现实中发现理想,又把理想现实化的活动过程。人的自由,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人类从事实践活动,从现实中汲取理想的因素,又促使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活动,就是说人的理想的实现就是人的自由本身。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人不仅运用外在的尺度来从事生产,而且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从而实现人的目的,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进行着价值创造。同时,从美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在对象身上得到实现,人们在人化自然中直观自身,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达到必然和自由的统一,这意味着审美的自由。此外,自由意味着自愿和自觉,自愿地选择,自觉地遵循行为中的应当规则,体现着义利、义理关系的统一,是德行的自由。

不管如何来理解自由,确定无疑的是,自由是人的理想的实现。这种自由的获得途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理想人格的培养和获得。人既是逻辑思维主体,又是行动、感觉主体,还是情感、意志的主体。人格是理想的承担者,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的言谈行为的展现,也是理想的主观显现。在理想人格的建立和培养以及获得过程中,人越来越成为自由人。其二是人从自在达到自为。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将自在之物慢慢转化为为我之物,主体也就由自在而自为了。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产品中对象化,并且人还能在这种人化自然中直观自身、欣赏劳动产品,体验美的自由。

对于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之间的关系,冯契主张人们追求真善美,也就是追求自由的过程,真善美的实现,就是自由的达成。

冯契理解真善美的“真”,是价值范畴的概念,指的是“符合人们利益、合乎人性发展的真理性认识”[4]p167。它表现在人们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上面。价值领域的真,不能脱离善和美,它总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是人的自在到自为的发展。因此,它既是人类追求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人类主观精神的表现,既包含认知,也包含价值评价。如同数学家热爱数学,探究数学,不仅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秩序,也彰显着强大的人类的精神力量,是天人、物我的统一,是人道和天道的统一。而人类的社会理想,既反映了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也表达了人们的理想追求。因此,好的社会理想,既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也要合乎人类的利益。孔子向往尧舜时期,然而历史的步伐已经越过远古时代,即使理想很美好,也只能是一棵不开花、不结果的想象之树。而孟子讲“仁政”“王道”,主张“民贵君轻”,虽然是虚妄的,但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要求。中国近现代革命,追求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过程,既是追求社会理想的过程,也是历史认识的过程,更是追求实现人类自由的过程。

价值领域的“善”,必然和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为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道德理想在冯契眼中是关于善的伦理和品德的理想。主要包含有社会伦理和个人品德。社会伦理追求的是义,当然义利、仁义不能分割。个人品德贯穿、具体化为人的道德行为。冯契认为道德和利益是一致的,使群和己的利益都得到恰当的满足,这样的道德规范制约的道德行为就能维护社会的合理秩序。中国传统社会说的仁义并举,既是出自人性自然的要求、源于爱心,也是必须遵循的社会法则。也就是说,道德既是反映社会关系的法则,也是发自内心的要求。道德行为不仅是自发的,更出自自觉。因此,自由的道德行为出自自愿和自觉的统一。一方面,人的道德行为跟人的理性认识深刻相关联,从而能够涵养功夫,保持自觉;另一方面,人的道德行为出自自由意志,是自愿选择。如果来自外力的压迫,就很难去讨论是善是恶。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现实化就表现为人们文明的交际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总之,善是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的统一,是品德与智慧、道德境界和哲理境界的统一。

对于美的认识,冯契从美感和审美的角度来讨论。他主张,美感是一种自由的快感,包括悲剧美,带给人的是自由的愉快。而审美,康德把它分为自由美和依存美,前者不掺杂概念认知和道德评价,后者依存于道德评价,并且康德将二者割裂来看待,推崇自由美。冯契认为真正的美,和善、真有区别,但不能分开。美和真善不能分离,艺术美和真善也同样不能分割,它既要有真实性,又和道德评价相联系。艺术美的真表现为,艺术理想来自于社会生活和人本身,艺术美的表现和表达是通过一定物质媒介展示出来。艺术理想和道德理想又总是统一在一起,贯穿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

美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美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美的个性,具有美的欣赏能力,在美的自然风景和艺术美的欣赏中享受自由。这种美的个性跟现实的时代关系密切,有的时代提供了美的个性的舞台,有的时代摧残人的个性,束缚人的独立性,不利于美的个性发展。此外,美的个性不同于艺术的个性。艺术个性中,丑也是美,反面人物、腐朽的时代,对他们的揭露,也带来美的享受,感受美的自由,但真实生活中,追求美的个性,则要避免和超越这些内容。

综观冯契先生对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的理解,我们不难得出,“真”是人的认识的理性自由,“善”是道德理想化为道德行为后的道德评价的人的价值自由,而“美”是欣赏和发现世界及自我的全面自由。真是前提,善是当然法则,美是全面发展的个性,三者一起完就了人的自由。

三、“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理想人格

冯契哲学的归宿是人,平民化自由人格就是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不仅是中国人浸濡在传统文化的时代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对人的追求。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首先,平民化自由人格不同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盛行的“圣人”人格、“君子”人格。那里的“圣人”和“君子”,都是高高在上、凌驾于普通人的抽象的人,他们“忘情”“无欲”“无我”,是“醇儒”一类,在现实中极少有人甚至根本没有人能够成为那样的人士。平民化自由人格的人是平凡的、真实的,也是存在缺点的,是每一个普通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具体的人。这种自由人格是以个体作为理想人格的承担者,是社会共同体中的个体,虽然具有理想的特征,但也拥有丰富多彩的个体的个性,它首先是知情意的统一和真善美的统一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是全面发展的人格。它既具有理性因素,也具有非理性因素;它拥有理性自觉和意志自愿相统一的品质;它还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意味着平民化的理想人格既追求德性的发展,又重视个性的解放,还强调知识、才能、体魄的发展。其次,冯契一再强调平民化自由人格具有时代的特征。在自由意志的推动下,这个平民化自由人格的人投身于历史的洪流中,投身于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的事业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不断为实现个性解放和全民解放以及全人类解放而努力,去奋斗。

在冯契那里,平民化的理想人格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自觉的人,他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追求实现共产主义,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全面的自由和发展。在这里,冯契关注的个性,不是西方近现代哲学中那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人格。极端个人主义的人格夸大了个人的地位,过分强调个人的自我和个性,割裂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本来联系,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平民化理想人格的自由和个性,是和社会具有共通性和共同性,每个人的自由是社会自由的前提。冯契还强调了平民化的理想人格是自愿和自觉的统一。在他那里,一个道德上自由的人,他的道德行为一定是自愿自觉的。

平民化自由人格是具有现实自由的可以实现的人。它并非圣贤和全知全能之人,而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它所拥有的自由也不是终极意义和绝对的自由,而是走向理想自由的过程,是现实的自由。

关于如何实现平民化自由,冯契指出了三条路径。第一条是实践和教育相结合。这是培养自由人格的根本途径。实践是人与自然、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人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习得天道和人道来发展和完善性格,从而实现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而教育是创造,人的创造性表现在主动地接受教育,提高人的价值,获得人的自由,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主体性。总之,实践和教育实现了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的统一,培养了人的才能、智慧和德性。实践和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发展、无限前进的运动过程,人在其中创造了价值,与自然融合,自在而自为,实现了人的真正自由。第二条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和德育、智育、美育的统一。人性的全面多样的发展,是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相统一的要求。培养平民化的理想人格,离不开教育。教育就是要把智育、德育和美育以及体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具有真善美相一致的人,这样的人也就拥有了智慧。而智慧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提供给人们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这里,冯契指出,世界观的培养需要运用艺术,要通过各种审美活动来培养人,可以运用感性形象的个性化的媒介,可以通过感知、体悟、审美来实现世界观的培养。第三条是集体帮助和个人努力相结合。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培养,需要社会大环境,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中,个性得到信任和尊重,个人得到善待,个体也就能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而理想人格也才能正常地发育、成长、丰满。社会的各级组织都可以主导或参与到这样的培育过程,这其中,学校和党团组织可以担当起重要的责任。这样的理想人格培育还可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有长期性、过程性,可以不断推进。除掉客观外在的条件,人格的培养还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个人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立志做一个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身,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人。

冯契的平民化理想人格的理论,继承了中国近代哲学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近代中国,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提出培养“新人”的主张,“新人”是“人才”和“斗士”。严复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观念,梁启超主张过民众“自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强调过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反对权威的主张。近代思想家们反对道学贬低情意的倾向,重视情意和个性自由,用意志自由论代替宿命论,反对乐天安命、无为无欲的状态,主张自由是竞争中获得的果实,力图鼓舞人的斗志,培养人的信念等。这些主张、这些观点对冯契的平民化理想人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冯契的平民化理想人格理论也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在冯契之前,更多地关注了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尤其是共产党员要具有理想人格,要有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要有不懈不停止的奋斗精神,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精神,要有革命的乐观精神,要有胸怀天下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这样的共产主义新人,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健全的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培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在实践生活中造就了一大批共产主义新人,既包括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也包括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王进喜等革命者和建设者们。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是科学的理论,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时候忽视了尊重群众的需要和愿望,尊重个人的个性独立,尊重个人的自愿原则等。而冯契指出理想人格是理性自觉和实践自愿的统一,道德行为不仅要自觉,更要自愿。然而,自觉、自愿也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过程。若在战争年代,战士就应该服从命令,而不能用自愿来否定服从纪律。随着实践的发展,个性解放和自由人格也不断丰富起来。

此外,冯契的自由人格的自由,不同于西方思想家、哲学家们主张的抽象自由,而是理想化为现实的自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家和先驱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号召民众起来推翻封建专制,实现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这个自由打着全民的旗号,但实质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获得了自由,而无产阶级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当代西方哲学家们又提出人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选择、自由地生活,然而这种自由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存在过,人们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来进行选择、进行生活。所以概念的自由只能在概念里,而真正的自由需要人们去奋斗,需要从理想转化为现实。冯契正是走了和资产阶级的抽象自由相反的道路,是一条现实的光明的自由大道。

综观冯契哲学对人的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到人是理性自觉的意识者,人是追求自由和真善美的理想的人,人是存在于当代社会的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现实的人。其中,“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现实的人,是“转识成智”的理性思考者与“自由和真善美”的理想人的现实统一。冯契哲学范畴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相统一的人,是个人自觉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是理论引领和实践推动相依存的人。人既具有良好的修养和个体体验,又十分重视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了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引领的中国风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唐)杜佑编.荀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2]戴震.戴东原集(第2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冷波

猜你喜欢
平民化真善美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统一数量再比较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