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有感情朗读” 初探

2015-09-10 07:22熊彩侠
考试周刊 2015年86期
关键词:谈迁朗读课文露珠

熊彩侠

语文学习的根本手段之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深入文本,体悟情感

片断回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文字?

生:读第二段。(读到“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时情感表达不够好。)

师:老师觉得还不够痛苦,能读得再痛苦些吗?

生再读,语气比上一次似乎痛苦了一些。

师:再痛苦些。

生又读了一遍,语气又低沉了一些,但显然是一种矫情做作的痛苦语气。

我认为,此时指导朗读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应该读出人物的什么心情什么情感,而应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沉入文本构建意境中,丰富、体悟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解读,如此感情朗读才能水到渠成。

二、补白文本,体验情感

片断回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你从哪儿知道编写《国榷》的不容易?

生:他为了一点史料,步行一百多里路。

师:你能读好它吗?

生练读,接着指读,但读得不理想。

师范读,生再读,效果好一些。

学生朗读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可能是学生对这“一点史料,步行一百多里路”体会不深。我认为可以用“补白”的方法,让文本更丰富、生动,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理解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这样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修改后的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从哪儿知道编写《国榷》的不容易?

生:他为了一点史料,步行一百多里路。

师:听出谈迁有些不容易了。请问“一点史料”是多少史料?猜一猜,这点史料能写多少字?

生(七嘴八舌):两百个字,一百个字,五十个字,三十个字,二十个字……

师:总之,对这本500多万字的《国榷》来说,只是……

生(接):一点点。

师:为了这点史料,他是坐了一趟公共汽车。(生大笑:那时哪来的汽车?)那就是骑摩托车去的?是骑电动车去的?是……

生:不是,那时连自行车都没有,而且他家还非常穷。是步行的!

师:凉风习习地走在柏油路上或者水泥路上感觉也不错!

生:老师,那时的路没有现在这么好,天气了也不一定很舒适,说不定下着雨,说不定骄阳似火呢?(许多学生连声说:“是啊,是啊。”)

生:老师,谈迁饿了也没钱买合口的饭菜,天黑了也没钱住旅社,说不定路上还会发高烧,总之一路上吃得苦一定很多。

生:读着“步行一百多里路”我仿佛看到了他的腿已经是又酸又涨,走起来犹如绑了沉重的沙袋,脚已经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痛,但是他仍然咬着牙坚持走着!

师:简简单单一句话,同学们竟能读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来,了不起!听着你们的回答,老师更深刻体会到了谈迁编写《国榷》是不容易的!请带着我们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指生读,齐读,效果都很好。

读书,不仅仅要读出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读出其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合理想象,补白文本,把“薄书”读成“厚书”,把“舌头的阅读”变为“心的阅读”,此时,语言文字的内涵就显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就顺利实现。

三、转换角色,移情体验

片断回放:《小露珠》

师:现在我就是小露珠,你们就是小青蛙,快来夸夸我吧。

生:早哇,像钻石一样闪亮的小露珠!

师:可爱的小青蛙,你为什么说我像钻石一样?

生:因为你闪着亮,钻石也闪着亮。

师:我如此闪亮,你喜欢我吗?

生:喜欢。

师:那你就用喜欢我的心情来夸夸我吧。

生:早哇,像钻石一样闪亮的小露珠!

指读、齐读,效果都很好。

教师创设情境,自己当小露珠,学生当小青蛙,学生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学生的心会随着课文的情境和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心灵有所体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四、联系生活,调动情感

片断回放:《但愿人长久》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但愿人长久》。请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平平淡淡。

师:想把课题读得有味道吗?

生:想。

师:每年的中秋节能和家人一起过的同学站起来(部分学生站了起来)。你们的中秋节过得高兴吗?(生:高兴)想过吗?(生:想!)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课题。(生兴奋地朗读课题。)

师:不能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的站起来,(部分学生站了起来)你心情怎样?有什么想法?

生:难过,心酸……特别想念亲人,想和他们一起吃月饼……

师:是啊,中秋节,团圆节,却不能家人团聚,怎能不难过,不心酸,不思念?来,请你们读课题。(语调低沉,韵味无穷,既有伤心之意,又含期待之情。)

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沟通生活与语文的内在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亲身体验,感受语言文字,唤起情感共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易如反掌。

总之,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心探索,让有感情朗读达到“心的阅读”的境地,而不仅仅是“舌头的阅读”。

猜你喜欢
谈迁朗读课文露珠
把“朗读课文”落到实处
制造露珠
《青铜葵花》选段
小露珠去哪儿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吾手尚在
露珠
吾手尚在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露珠亮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