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如何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

2015-09-10 17:17李鹏达
考试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管理模式课程体系

李鹏达

摘 要: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谁来种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培训新型农民将成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的制度性变革。培育新型农民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怎样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本文从新型农民和职业学校特点入手,制定了适合培养新型农民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 培养新型农民 职业学校 课程体系 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谁来种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培训新型农民将成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的制度性变革。培育新型农民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怎样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一、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

1.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同志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2.培养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

3.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大量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教学难点

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根据学者朱启臻、李迅雷等人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甚至达到57岁。空心化和老龄化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如何在日益老龄化的农村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难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深层问题使从事农业收益低,难以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如何尽快培养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传统教学模式与培养新型农民的矛盾

中等职业学校能否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对于那些有多年务农经验的农民伯伯而言,中职学历毫无意义,他们不会为了一张中职文凭进入课堂;如果只是采用理论讲授和课本宣科式教学方式,那么别说没人会登门求教,即使你送教上门,也不见得人家会买账。农民求新知、盼科技的愿望是迫切的,如果教育固守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那么必定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

3.教师水平参次不齐

培养新型农民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有较高实践能力,能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而在中职学校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务农、组织合作社、经营家庭农场、专业化生产实践能力的老师少之又少,如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中职学校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提出的培养新型农民的教学难点,职业学校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新型农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1.教学模式

针对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职业学校一方面要制定人才信息库,聘请当地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培训学员服务,另一方面要开展教师业务提高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针对新型农民的特点,职业学校可开办成建制班,由教师下乡为学员上课,将全市各乡镇划分成点,分派给教师包区域上课。这种模式一方面提高了效率,不用学员到校上课,另一方面教师与学员联系更加紧密,可以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学员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2.教学管理

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时,应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与农时季节紧密结合,突出针对性、专业性。学校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学生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组织教学,上课作息时间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规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农忙时多实践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3.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打好理论基础。注重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扩展和深化。构建符合务农农民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教学方法

新型农民一方面求知欲比较强,渴望用知识创收效益,增加财富,另一方面学员文化底子薄,理解力较差,年纪大的学员没有耐性,坐不了很长时间。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选择良好的培训模式,深入浅出,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员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

(1)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最珍贵的资源是专业老师。老师讲的水平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容要“接地气”,要让听课的人感兴趣,并变成自己的东西。

由于培训学员文化程度不同,因此教师讲课时要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表达专业知识。当学员理解后,可以进一步讲解,向专业方向引导。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多鼓励学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

以“学员为中心”要求教师在培训学员时,多进行启发式提问和讨论,引导学员跟着老师思路进行分析和思考,大胆地让学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员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的重要参与者。课堂上,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提问,利用比赛和小游戏传授知识、技能等。这种“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可充分发挥学员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3)从“传统教法”转向“开放式教法”。

成人培训的传统教学形式往往是教师一个劲地从头讲到尾,很少有学员参与。而开放式教学形式则主张多让学员参与进来,进行分析与探索。如“讲演法”、“小组讨论法”、“体验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形式,培训效果很不错。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在倡导全民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发挥本土优势,成为面向周边农村居民的社区学习中心,融终身学习服务、科技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学历提升等诸多功能为一体,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管理模式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让管理更有效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