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体验式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2015-09-10 07:22江钐
中学生物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认知水平教学行为课堂管理

摘 要 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体验活动,并夯实体验过程;通过设计任务驱动,达成体验目标;教师要和谐课堂管理,保障体验的有序开展;同时关注科学方法,渗透学科思想。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教学行为 认知水平 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用实际或模拟的方式展现生物情境,将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和领悟生物知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验性。

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课堂行为的有效性,即运用有效教学的方法,通过有效教学交流、教学调控,传授有效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认知水平,设计体验活动

1.1 根据认知水平,设计分层体验

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将教学中的疑难知识隐含于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设置“障碍”,引起学生的认知注意。

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看看碗里的破壳鸡蛋,提出问题“看到什么?蛋黄为什么不会流出?”接着让学生动手摸摸,提问:“摸了有什么感觉?硬的还是软的?有弹性吗?”并要求学生用针刺蛋黄,观察现象。学生感受到有膜的存在,认识到是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离开。教师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若要观察细胞膜,该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并说明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为材料的理由。接着让学生动手制备细胞膜,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渗透作用的效果。教师将细胞膜类比“房子的墙”,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细胞膜维持内部环境稳定的作用。

教师继续引导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学生讨论分析可用脂质溶剂、蛋白酶溶液来检验,并设计实验,体验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教师展示: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将伊红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溢出细胞,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认识到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对于信息交流的知识,教师播放腺体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视频,学生直观体验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借助问题串,通过层层递进的思考和体验,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膜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

1.2 根据认知水平,搭建思维“支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体验活动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思维开发相一致,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前概念影响,为难点的突破设置一定的知识“阶梯”,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践阶段,让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

上“蛋白质”一课,课结尾要求学生构建蛋白质的概念图,学生学习了有关蛋白质知识,但要将其串成知识体系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先引导学生联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接着将学生说出的“元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功能多样性”这些知识要点(知识碎片)写成卡片,搭建好以上思维“支架”,再要求学生以蛋白质为核心,按逻辑关系加以梳理,用箭号连线串联,表示它们的关系,并请一位学生在黑板展示。而后师生共同修正和补充与“支架”有关的知识(图1)。学生在体验概念图的建构过程中,学会了先找出概念有关的主干知识,再加以梳理串联,补充完整的方法。

2 保持去伪存真,夯实体验过程

2.1 洗去伪体验,坚守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真实需要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

目前,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故弄玄虚,虽然课堂表面热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形似神不似”:有的是放羊式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是简单的模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学习能力;多数学生没有实质性的智力活动,思维内容空洞,缺乏体验感悟和思维深度。

学生的体验应成为新课改课堂有效教学的生长点。教师应体会探究体验的精髓,利用体验细节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训练思维品质。学生在体验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并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2.2 深入体验过程,感悟知识生成

为了避免学生的体验浮于表面,应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过程,在体验中感悟知识生成,并迁移、内化知识。如体验“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历程(达尔文实验略):

教师展示詹森实验,提出问题:詹森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种“影响”一定是某种物质吗?为什么?

这时有学生提出:该实验怎么没有设计对照?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出实验还应怎样对照会更完善?通过体验实验情境,学生认识到“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但怎样证明是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不是尖端本身呢?

教师展示拜耳实验,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获取了哪些信息?如果放在光下结果会怎样?为什么放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但怎样证明这种化学物质的存在呢?

教师展示温特实验,提出问题:与拜耳实验相比,该实验有什么巧妙之处?你估计有没有对照实验?应该怎样设计?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你认为这种物质在哪里合成?在哪里发挥作用?

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学生认识到“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分布不均是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3 设计任务驱动,达成体验目标

布卢姆等人通过以目标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的目标教学实验,使得75%~90%的学生达到常规教学情况下只有25%的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成绩水平。这说明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对学习过程和结果有巨大作用。

“基因工程”一节教材中围绕限制酶的相关知识很少,但所能延伸的知识非常多,而且这一内容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若教师通过PPT将相关内容进行“孜孜不倦”的讲解,学生虽然听懂,但一遇到问题就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所得到的只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学生不会运用。有的教师也设计模拟活动,但活动仅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演,不能从根本上对限制酶知识进行延伸与扩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体验“重组DNA分子模拟操作”,给学生分发教具,学生首先动手操作,得到EcoRI酶切后的载体和目的基因。而后要求学生思考操作:如果条件充分,此时我们得到的目的基因和载体是否能够成功连接?将多个EcoR I酶切后的载体与目的基因混合后,加入DNA连接酶,其连接产物可能有哪几种?

各小组挑出本组制作的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后的重组DNA,互相观察并比较是否有不同。学生操作体验后认识到由于相同限制酶得到相同的黏性末端,因而存在三种连接方式。

教师提出挑战性任务:如何解决目的基因定向插入这个问题呢?

教师分发另一套材料:每组两个环状DNA,两个链状DNA(都带EcoR I、BamH I两种酶切序列),让学生再次模拟操作。

剪切后,学生们观察发现,两种限制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是不同的。虽然载体与载体间、目的基因与目的基因间仍会连接,但载体及目的基因自身环化问题得到解决。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方向是唯一的。载体上含有多个酶切位点,利用双酶切的方法,可以保证目的基因的定向插入,同时还避免了载体及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实现目的基因的正确转录和表达。

任务驱动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教师的有效问题行为,学生积极体验操作,将抽象变直观,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4 和谐课堂管理,有序开展体验

和谐的课堂管理是有序开展体验活动,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4.1 驾驭课堂,把握规范与自主

课堂体验若过于自主,学生出现“随意现象”,不能有效参与、完成教学目标;若过于规范,学生按部就班,尝试欲望受到束缚,创新思想不足,科学探究能力得不到发展。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教师的指导、督促和协调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后盾。课堂行为有效性高的教师在教学中有很高的教学灵活性。他们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程序安排, 而是对实际教学情境敏锐地做出反应,采用与教学情境相匹配的教学措施、策略和风格,并能适时调整、改变。

教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与课堂常规,可基本定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行为。教师基于自己和学生特点而创造新的教学程序,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为有序且有效的轨道。

4.2 面向全体,参与体验的快乐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好分工合作,每位学生都有体验任务,在体验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善评价机制,随机点名展示学生的体验结果,避免出现体验中搭便车的“大锅饭”现象。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感到积极的内心体验,进而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体验氛围。如“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有的学生因滤纸太长,导致弯曲而没及层析液,试了几次都实验操作失败,产生焦虑的心理。教师对此可以给于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和帮助:“参考烧杯的高度,你会有办法的。”学生动脑思考后,将滤纸折成烧杯高度,过长的部分被培养皿盖在烧杯外,这样滤纸条不会弯曲没及滤液细线。学生终于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5 关注科学方法,渗透学科思想

目前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往往存在静态化、模式化、碎片化现象,缺乏宏观上的知识体系和学科思想。生物学科有其基本的思想观点,如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结构的层次性、生物结构的整体性、稳态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进化等。教师在关注知识点讲解的同时,还应关注知识体系背后隐含的科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

如,学生体验“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历程后,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设计的思路及其对应的科学研究方法,得出图2的推论:

又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课,教师可以联系生物学“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提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特点和它的什么结构有关系?从而通过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部分和整体统一”的学科思想观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行为,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感受探索和发现的快乐,激发创新精神。

总之,在体验式教学,教师应该以生为本,优化体验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体验过程,提升思维能力,达成有效性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江钐.和谐课堂管理,挖掘课堂生成——谈生物实验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J].中学生物学,2014(10):7-8.

[2] 江芳.教师课堂行为有效性的标度[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0-25.

猜你喜欢
认知水平教学行为课堂管理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新时期提高中职生德育认知水平研究
浅谈奥尔夫音乐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