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宫廷音乐“重雅轻俗”之现象探究

2015-09-20 08:42欧阳雨禾
关键词:俗乐教坊雅乐

欧阳雨禾

摘 要:宋代宫廷音乐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属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有教坊、大乐署、教乐所、鼓吹署、大晟府等,这些音乐机构在宫廷音乐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宋代宫廷雅乐机构大晟府中用乐、制乐形式是宋重雅轻俗的最高体现。

纵观有宋一代,宫廷音乐占据了当时音乐的最大比重,而宫廷音乐机构也以其严密的系统和严格的分工在宫廷音乐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与前代的对比,简单阐释了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的重雅轻俗现象及此现象产生的原因。

宋代文人社会风气覆盖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部分,作为宋代文化、社会之一部分的音乐文化,也渗透着理学的思想。宋代的宫廷音乐文化,主流的雅乐思想神秘而复古。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在整个音乐机构的历史中也是独领风骚的。

一、宋代之前的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

夏、商时期产生了宫廷音乐,宫廷音乐为古代宫廷所衍生的产物之一。夏、商时期,宫廷音乐的作用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到了西周时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音乐这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也正式确立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开始。汉朝时期俗乐开始兴盛,乐府是专门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经过西周、西汉两朝的发展后,在唐代达到鼎盛期。大唐国力昌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也非常丰富,唐朝的宫廷音乐机构为太常寺、教坊和梨园。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是宋代宫廷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类别相当丰富,有教坊,还有大乐署、鼓吹署、教乐所、大晟府、钧容直、东西班、云韶部等,这些音乐机构在宫廷音乐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宋代音乐特别是宫廷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具有演出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功能性身份,具有“重雅轻俗”之倾向。

二、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的形成

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之后,出现了宋朝。宋朝初建时社会并不稳定,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期。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很多儒家士大夫重新又提倡“尊王攘夷”的说法。儒学复兴为旨的复古运动是韩愈和柳宗元开始提倡的,一直到宋朝也是更加风雨浇筑。北宋上层的统治阶级普遍认同这个思想,“复圣古、斥蛮夷”这个口号也广为流传。在文化方面,儒学复兴,“宋学”进入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也就是理学,使得儒、道、佛相互交流得到深入发展,文化中提倡文教、尊重儒教、“以文治国”的思想理念,重新发现和认识儒家的思想价值,也使得儒家思想的权威性根深蒂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社会风气在宋代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生活中蔓延开来。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作为宋代文化、社会之一部分的音乐文化,同样产生了复古思潮。宋代更加巩固雅乐,恢复圣古制度。各制乐的官员也开始都返回最原始的方法制律定尺、铸钟磬,和先王当时的制度一样,求得圣古之音。

宋代的宫廷音乐史承袭了前朝,但宋代统治者依然对雅乐有着高度的重视,所以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重雅轻俗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一)宋代俗乐机构—教坊的衰退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分为雅乐和俗乐。宋代俗乐机构的典型就是教坊,北宋时期,教坊初期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随着各地征战的胜利,各地许多的乐工纷纷云集而来。据《宋史·乐志》记载,宋初教坊共有460人,“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北宋教坊存在了190年,南宋时期政治动荡,宫廷废止教坊,宋高宗在绍兴十一年复置教坊,却又于绍兴三十一年废除教坊。“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绍兴十四年复置,凡乐工四百六十人,以内侍充钤辖。绍兴末复省。孝宗隆兴二年天申节,将用乐上寿,上曰:‘一岁之间,只两宫诞日外,余无所用,不知作何名色。大臣皆言:‘临时点集,不必置教坊。上曰:‘善。干道后,北使每岁两至,亦用乐,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内司先两旬教习。”从此,“教乐所”代替了教坊。“向自绍兴以后,教坊人员已罢,凡禁庭宣唤,径令衙前乐充条内司教乐所人员承应。”终于,教坊在宋代慢慢的销声匿迹了。

(二)宋代宫廷雅乐机构——大晟府的兴盛

宋代对于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进行了一些传承,沿用前朝的一些制度,同时也建立具有宋代宫廷音乐特性的机构,有太常寺、教乐所、教坊、大晟府、钧容直、云韶部等。

教坊和大晟府的兴衰是由宋代的统治者对于雅乐和俗乐的态度所决定的。大晟府是宫廷雅乐机构,大晟府设立后,对这一机构的重视,使得其他旧乐严厉禁止,由此可看出地位之高。雅乐通过大晟府注入俗乐之中,甚至运用了刑罚等强制手段来推行雅制。宋代宫廷音乐重雅轻俗的最高体现在大晟府中的乐的雅化、定律方面的雅化,也可看出宋徽宗在内心对其的态度,是要作为自己的德政之一。

据《玉海》卷一百五载:“适时之宜,以身为度,铸鼎以起律,因律以制器,按协于庭,八音克谐,宜赐名曰大晟,旧乐更不用。”《宋朝事实》载:“以《大晟乐》播之教坊,按试于庭,五声既具,八音始全,无怨滞焦急之声,有纯厚绎之美。朕奉承圣谟,立政造事。昭功继志,一纪于兹。乃者玄圭告成,今则雅乐大备。功成而作,于是始信荷天之休、宗庙遂谋。追三代之盛,成一代之制,以遗万世,嘉与天下共之。可以所进乐并颁行天下,旧乐悉行禁止。”大晟府出现后,其他旧乐不可再用,雅乐融入俗乐之中。《文献通考》载:“五月诏曰,大晟之乐已为之郊庙,而未施于宴享,比诏有司以大晟乐播之教坊……其旧乐悉禁……颁行教坊、钧容直、开封府各颁降二副,开封府用所颁乐器,明示依式造,教坊钧容直及中外不得违令,乐敢高下其声或别为他声或移改增损,乐器旧来淫哇之声……违之者与听之者悉坐罪。”运用了刑罚,强制性地普及雅乐。

三、宋代宫廷音乐机构“重雅轻俗”现象的原因

(一)宋朝君臣对“重雅轻俗”的影响

在宋徽宗时期,建立了大晟府这一专门的雅乐机构,有了君王的允许和推行,才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在刑罚下推广雅乐。臣子们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也会大力推行雅乐制度。

(二)官方音乐机构决定“重雅轻俗”

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属于国家的音乐机构,要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体现在音乐曲调和歌词上面,出发点在官方的利益、官方的美学思想上面。

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的出发点必须以当朝的君王的统治目的入手。官方为雅,官方音乐机构性质也必为雅。相对的,“俗”就被轻视了。

(三)儒家、理学思想对“重雅轻俗”的影响

我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设立了严格的礼乐制度,春秋之后,儒家的音乐思想为主流。儒家重视音乐教化的作用,为治国安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手段。宋代时期,复古思潮来临,恢复圣古制度、复兴儒学,产生了理学,当时社会思想主流占主导地位的变成了理学。古代的儒学家主张通过人声来制定乐律,再用乐器来临摹声音。在宋代乐器的制作上,也运用理学的观念,“阴阳、五行”影响十分久远。这些制乐过程中的神秘、复古性就是儒家和理学思想对音乐文化影响的体现。音乐以崇尚先古、雅乐为中心,充满了浓厚的雅化氛围。

北宋前期的宫廷音乐机构及乐官设置,虽有相当部分继承自唐五代,但已呈现出严整完备的新面貌。太常礼院、详定大乐所等机构的设立,各种音乐机构繁复的乐官设置,充分说明宫廷对礼乐活动政教意义(或仪式性)的重视。这是当时文官政治的儒家复古倾向在音乐制度上的表现,也是统治集团透过礼乐活动确立新王朝威仪的意图彰显。同时,宫廷燕乐机构和军乐机构的职能设置,则反映了宋初统治者对勃兴的民间俗乐进入宫廷所采取的积极措施。这些措施在北宋宫廷音乐活动中的施用长达一个多世纪,为宫廷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概言之,北宋前期的宫廷音乐机构及乐官设置,为今人从制度层面理解并剖析宋代宫廷音乐的复杂面貌,提供了新的历史依据。

宋代音乐文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重雅轻俗”的特征,宋代宫廷雅乐机构“大晟府”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当朝君王对宫廷雅乐机构的看重,对于俗乐机构的“教坊”来说,“教坊”实在是太没有分量可言了,明显的体现出宋代宫廷音乐机构“重雅轻俗”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郑月平.宋代宫廷音乐的衰落和市民音乐的兴起[J].华夏文化,2004,(3).

〔2〕田耀农.宋代宫廷雅乐乐器与乐队考[J].艺术评论,2010,(3).

〔3〕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考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1).

〔4〕陈俊民.道学与宋学、新儒学、新理学通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3).

〔5〕邱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D].四川大学,2003.

〔6〕孙琳.唐宋宫廷雅乐之比较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

〔7〕寇文娟.关于“宋代雅乐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俗乐教坊雅乐
盛唐时期教坊音乐教育研究
唐代教坊综述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二十一世纪唐代教坊理论研究综述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音乐雅俗问题现状研究
唐仗内教坊及中唐教坊合署问题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