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乐

  • 理念与视角:深层认知传统国家用乐的当下民间存在 ——以江南文化历史中的传统音乐为例
    有多功能的礼乐和俗乐两条主脉,并呈体系化演进。在制度性规定下,国家用乐的礼俗两脉互为张力,呈多种形态有序发展。其中俗乐一脉,因区域文化土壤丰沃,文人与职业乐人互动,创造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体裁类型和作品,对国家用乐有实质性影响,并在国家制度保障下前行。如唐代由太常分立国家俗乐机构教坊,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礼俗兼具,在地方官府用乐中作为标识存在。只有建立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认知视角,才能厘清国家用乐的区域存在和民间积淀,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一、整体把握江南传统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1期2023-12-25

  • 唐宋燕乐实践中宫调数目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十八调”,也称“俗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乐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产生并应用于隋唐宫廷歌舞及民间音乐实践,而且对宋元之后的戏曲、说唱、器乐等各类音乐体裁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丘琼荪所言:“今日之乐,不论昆、弋、皮、黄,管弦杂曲,其乐调无一不是隋唐燕乐调之遗。”[1](P251)唐宋燕乐宫调体制一脉相承,但由于不同朝代的文献记载及社会文化差异,燕乐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调名称谓体系、调式音阶体制、角调之“正、闰”位置以及实用宫调数目

    齐鲁艺苑 2023年4期2023-09-03

  • 孟子对周孔时代音乐观的改造
    ,它所极力贬斥的俗乐则正无边界泛滥。当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儒家自身做出调整。就艺术观念而言,在战国这个充分欲望化、俗乐成为主导的时代,无论对艺术变化视而不见还是理论上拒绝,都意味着思想者抛弃了他的时代,同时也必然被时代所抛弃。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出一种既坚持固有信仰又对艺术的时代状况做出有效回应的新看法,就成为儒家后学的任务。一、孟子对儒家音乐观的发展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基本可以代表这一时期儒家对于艺术的观点。从《孟子》一书看,孟子接续了儒家肯

    文艺评论 2023年2期2023-07-31

  • 洛阳田山十卐①乐源流考略
    代时期传统雅乐。俗乐,古代“世俗之乐”的简称,即与“雅乐”相对而言的各种民间音乐,用于宫廷宴会的俗乐又称“燕乐”。⑥通过词典我们可以得知俗乐包括民间俗乐和宫廷俗乐两个部分,而后者即是燕乐。据有关学者调研认为洛阳田山十卐乐使用乐器与乐谱与唐代接近,乐曲为套曲形式,分为四大套,乐曲中运用犯调、散板、煞尾等手法,有着唐代大曲的痕迹,认为应当对其持十卐乐为唐代宫廷燕乐一说。⑦有些学者认为十卐乐演奏形式有坐立乐和行走乐两种,让人不禁想起唐代宫廷燕乐,怀疑这和唐代宫廷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2022-11-22

  • 北宋音乐雅俗观再思考
    象等;一种多突出俗乐的繁荣发展,如黄翔鹏将宋代视为中国古代音乐近世俗乐阶段的开端,赵为民指出宋代音乐的基本特征是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结合来看,北宋时期的音乐发展,在“重雅轻俗”的思想下,一边是频繁进行的雅乐建制,一边是空前发展的俗乐景象,音乐思想与事实发展之间不免显得有些矛盾。虽然可以说“重雅轻俗”多出现在宫廷,俗乐发展多体现于民间,但宫廷与民间,雅与俗之间无法如此明显而清晰地割裂开来,这样的定论也容易让人忽视当时音乐发展的复杂状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北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11-06

  • 汉代俗乐及其娱乐功能
    类型的用以娱人的俗乐审美图景。音乐史家黄翔鹏认为秦汉魏晋时期中国音乐以“歌舞伎乐”为主要特征,而这一时期与春秋战国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时代不同的是:“歌、舞、器既独立发展又相互结合而为清商乐演奏,这就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①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料、新问题》,《乐问》,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67页。在新的艺术时代中,从先秦时期便存在的“雅俗之争”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俗乐兴盛,雅乐式微。俗乐的表演充斥在帝王、贵族

    中国音乐 2022年2期2022-03-26

  • 古代武舞的起源与演进研究*
    染力。与此同时,俗乐(又称“新乐”)以其灵活新颖的形式逐渐兴盛,并受到社会各阶层青睐。战国时期,魏文候曾谓子夏言:“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9]583-584齐宣王亦言:“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12]59尽管雅乐有着中正肃穆的审美效果,但其严肃刻板的仪式风格终究难以阻挡俗乐的汹涌来袭。周代礼乐体系独兴雅乐的历史就此终结,分化出来俗乐的不断兴盛,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雅乐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1-22

  •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音乐
    。4 ·雅乐·“俗乐”的对称。为古代帝王在郊祭、朝贺等大典上使用的音乐。5 ·俗乐·“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廷中的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如《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二、古代名曲1 ·经首·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如《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2 ·六幺·唐代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讹为《绿腰》《六幺》。如白居易《琵琶行》

    求学·理科版 2021年11期2021-11-14

  • 山东地区汉代以前的舞蹈发展概况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俗乐百戏,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二)汉代以前的袖舞发展袖舞的真正起源是在周代,也有人说在夏商时期就有,但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周代时期,长袖舞源于《六小舞》中的《人舞》,指人物手中不持道具,以手袖为威仪,是用来教诲古代国子的必修课。到春秋战国时期,袖舞已非常活跃,备受士大夫青睐,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南洛阳金村发掘了一座战国墓,从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玉雕舞女配饰,两名舞女宽袖之中伸出短袖,裙摆飘逸,婀娜姿态,保持着一种亲密造型,由此可见,袖舞发

    名家名作 2021年4期2021-11-12

  • 对中国礼乐文化的一点思考
    礼乐  雅乐  俗乐  音乐的功能  三分损益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157-0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传统文化亦有“礼乐文化”“礼乐文明”之称谓,可见礼乐成为了中国文化基因的有机构成。自从周公制礼作乐、创立礼乐制度起,礼乐文明在中国三千年一以贯之,从未完全断裂与消亡。礼乐制度在维护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人伦和谐,以及进行礼乐教化等方面都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礼与乐究竟有怎样的

    艺术评鉴 2021年17期2021-10-01

  • 笙律二考 ——论十七管笙的系统与和声(上)
    在日本具有音名和俗乐调名两重意思,文中在表述时会进行区分,指代单个音律时会标记出音高g,指代俗乐调名时不会标记“g”,会注明是仲吕均的商调。除了“双调”外,日本律中的“平调、黄鈡、般涉”也存在相同情况,文中在表述上区别方式与“平调”相同。;“毛”(同“亡”)的音高与“美”(#g2)的甲乙(即五度关系)相同,即“毛”与“美”的五度关系音#d相同(15)译者注:“以美调亡甲乙”中的“甲乙”是五度关系的意思,所以“亡”(同“毛”)的音高等于“美”的五度音。,《乐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3-15

  • 汉乐府俗乐歌辞中女性婚姻家庭价值观导向
    0024)汉乐府俗乐歌辞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如自信勇敢的刘兰芝、美丽坚贞的罗敷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等。目前,学界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考证与女性主义等方面。该文结合汉代女性实际生存状况及社会问题,从乐府表演和古代礼乐制度出发,通过分析汉乐府俗乐歌辞中的女性形象,进一步探究汉乐府俗乐歌辞在教化女性与传达婚姻家庭价值观方面的实际效用。一、汉乐府俗乐歌辞中的女性形象汉代宫廷音乐表演的歌辞主要收录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经统计,《乐府诗集》共收录汉乐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1-14

  • 嵇康《声无哀乐论》瓦解儒家音乐雅俗观
    康;声无哀乐论;俗乐形式主义是本世纪初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个方法论,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立克,形式主义的一大特点是形式观,即否定内容强调形式,提出了音乐的“自律论”、“陌生化”。但早在一千年前,我国的嵇康就提出了声无哀乐论,两人一中一西隔着时光和距离,但是对于音乐的研究却提出了无比相近的观点,本篇文章,用形式主义的方法论来研究嵇康的《声无哀乐論》,通过分析嵇康的自然观、《声无哀乐论》文本的表达形势与语言运用、釜底抽薪破解儒家传承千年雅乐观,使我们能够对嵇康以及

    人物画报 2021年1期2021-01-05

  • 雅俗并荣,率真悲美 ——浅谈汉乐
    郑卫之声”称为“俗乐”,其中最为代表的百戏在当时非常盛行,它是一种直达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有感而发,情有所动,百戏的内容非常复杂与多样性,它包含的艺术形式非常多,如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等……每一项包含的内容都丰富多彩具有其专业素养,它是能够让人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灵上都能达到共鸣的一种艺术,正因为它在民间的变化多样,没有特定时间或场合的即兴发挥,所以它是一种民间俗乐。[1]自古以来雅乐和俗乐在形式和观念上都是各持己见,相互对立,雅乐是宫廷音乐,只有皇室

    黄河之声 2020年4期2020-12-07

  • 汉代琴乐繁荣的社会文化因素
    繁荣发展。雅乐;俗乐;礼乐;观念;娱乐;琴乐;悲音;乐教笔者以汉代古琴为载体,曾对丰富的汉代古琴文献进行了分析比较,[1]对汉代民间不同质别的弹琴类画像文物,[2]以及汉画中琴丰富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和描述,[3]也对两汉古琴的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性进行了总结归述,[4]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折射了汉代琴乐文化的繁荣昌盛。古代社会上下一体、上行下效,民间的繁荣反映出上层的推崇;上层的推崇进一步反哺民间的繁盛,也更折射出汉代整个社会琴乐的发展概况。那么,汉代琴乐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12-07

  • 汉代雅俗并荣、率真悲美的音乐美学思想
    制度并且融合新兴俗乐,吸收儒家道家思想精髓,在音乐理论、器乐制乐上有着出色的成果,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关键词】汉代;雅乐;俗乐;以悲为美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062-02一、汉代音乐文化的形成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社会环境长期稳定、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国力兴盛,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弘扬,这是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2020-11-16

  • 关于《清平乐》读音问题的答疑
    来从‘俗部衍出‘俗乐调一名),其实是雅乐内部的区分。”增加这句话,目的是澄清关于“雅”的概念的误会。“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先秦时候主要有两个涵义:其一指古典的规范语言,即语音的文读或诸夏(中原各诸侯国)的普通话;其二指典范的音乐,即表述王政的音乐或中正平和的音乐。雅言和雅乐都关联于某种礼仪,以及遵循这种礼仪的社会阶层,所以在先秦时代,“雅”就是一个富于伦理色彩的词语。比如《荀子》所说的“由礼则雅”“君子安雅”“使夷鄙邪音不敢乱雅”等等,就把“

    古典文学知识 2020年5期2020-10-20

  • 小史不小有视角
    ;先有雅乐,后有俗乐等看法,也根本不能成立:其带有总结性的‘述略、‘概说等段落,都十分空疏。”该评论虽批评较多,但却点到了该书的优点。笔者对此评价较为认可,并在后文对雅俗乐的变迁发展,也做出了新的评价。而关于“企图在古人间辨白是非”,这与许先生较早的接受文学的洗礼有关,所以梳理和运用文献的能力较强。梅雪林在其《许之衡述评》中则阐述了《小史》的目录、内容以及他人评价,并评论道;“此书至少起了一种资料聚集以备索引的作用,这是值得推崇的。我们如若把许之衡《中国音

    音乐生活 2020年5期2020-08-17

  • 从中日乐律之别看隋唐乐调
    的意义。例如,唐俗乐产生了正宫之后,对原来低大二度的黄钟宫是怎样的一种认识?为什么会产生出“侧商调”这样一种亦宫亦商、似宫似商,相差大二度的调式名称?它与黄钟宫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同等关系还是相差大二度关系?为什么历史文献记载中如《伊州》等是商调曲,但解译出来的却是低大二度的宫调曲?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日本雅乐与唐代俗乐是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那为什么日本会产生出涉及“宫”与“商”的,相差大二度合一的“壹越律(调)”?为什么日本会对唐的越调(商调)误判为正宫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7-15

  • “岂惟观乐,于焉识礼” ——从礼乐文化视角对刘勰乐府理论的审视
    辞俱郑、完全沦为俗乐,或辞正而乐俗,或乐正而辞奇,在刘勰的论述中表现为众多的批评性词组,如:“盛、衰”“兴、废”“雅声、溺音”“丽而不经”“靡而非典”“淫乐、正音”“正声、郑曲”“舒雅、哀急”“称美、云亡”“淫辞、正响”“俗听、雅咏”“韶响、郑声”“辞虽典文,律非夔旷”等。在刘勰的表述中,矛盾的双方分别代表了雅与俗、正与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充满了张力,这众多相互矛盾的词组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两极。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汉魏两晋的乐府实践是如何偏离刘勰的雅乐

    南都学坛 2020年1期2020-02-24

  • 彩虹合唱团的“辣”与“乐”
    为过去式,进入“俗乐期”之后,音乐开始反映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生活百态。2016年,《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这首“神曲”的出现,一下将“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简称“彩虹合唱团”)带入大众的视野。在“神曲”之前,“彩虹合唱团”唱过严肃的宗教音乐、唱过诗意的艺术歌曲,但就如同大部分非专业人声团队一样,他们敬业努力,却默默无闻。直到“神曲”系列的横空出世,让金承志和他的团队变成了俗乐期音乐的新一轮风向标。许多人说,“彩虹合唱团”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他们足够

    音乐爱好者 2019年11期2019-11-27

  • 回归历史语境探索宏观架构 ——《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序言
    仪式为用的乐——俗乐有广泛性存在,以表达人们的审美娱乐等丰富情感诉求。周公引礼入乐致使仪式为用和非仪式为用、或称礼乐和俗乐类分,“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依礼的观念用乐,不与仪式相须的俗乐要“合礼乐”,这是社会对“靡靡之音”“桑间濮上之乐”“郑卫之音”口诛笔伐的道理。整个社会知礼、懂礼,方显礼乐文明意义。人们的情感有非仪式用乐诉求,作为俗乐,既可自娱亦可娱它,在娱它层面人们更需有“代言”,这是专业乐人群体存在意义的另一面。俗乐属个体与群体并置,因应多

    人民音乐 2019年8期2019-08-29

  • 形式主义视野下的嵇康《声无哀乐论》之雅俗观
    野可知嵇康对雅乐俗乐主张关注作品本体研究,嵇康认为音乐没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内容,嵇康批判性地看待雅乐俗乐,追求音乐的主体性研究,本文从雅乐观,俗乐观,雅俗之和,对嵇康的观点进行整理,进一步阐述了嵇康从音乐本体研究雅乐俗乐,强调音乐主体性。【关键词】嵇康;雅乐;俗乐;和;形式主义【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引言形式主义在本世纪初兴起,形式主义以“反常论”理论为主,以作品为核心,强调文学的自主性和形式观,批判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二元论学说,而嵇康对音乐的观

    北方音乐 2019年11期2019-08-12

  • 乐师涓考略
    败,以郑卫之音为俗乐兴起。无论是政治大环境还是单纯的音乐本身,这都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但关于先秦乐人师涓的记载却较为稀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从仅存史料的有限记载中尽力挖掘师涓的面貌,抛砖引玉,希望以此促进业内对师涓的探究,同时从一个乐师的微观角度来观察当时激烈的雅俗之争。【关键词】师涓;靡靡之音;师旷;郑卫之音;雅乐;俗乐【中图分类号】J60                               【文獻标识码】A一、师涓的音乐水平与政治地位

    北方音乐 2019年2期2019-06-11

  • 《楚辞》中的俗乐辨析
    辞》,它也是民间俗乐的集成之作。与豪迈奔放、热烈大胆的北方民歌相比,《楚辞》集中反映了南方的楚、吴、越等地的民间音乐细腻委婉、浪漫精致的特点。先秦时期的文化主要是黄河文明的北方地区,南方的民歌则远离了政治中心,更加自由发展,《楚辞》中就辑录了这些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民间俗乐的特点,其方言与韵律在音乐上的影响,表现在节奏和形式上更为灵活自由。诗歌总集《楚辞》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而构成,共收录了屈原在不同时期创作、搜集的诗歌《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

    音乐生活 2019年4期2019-05-11

  • 从辽宁鼓乐牌子曲《四来》看曲牌的传播
    、戏曲音乐、民间俗乐等众多不同文化系统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当中。因此,笔者将以辽宁鼓乐大牌子曲《四来》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和探索。一、从《四来》看俗乐曲牌与宗教音乐曲牌的相互传播例1.整首乐曲的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呈述,第一小节先由a2六度下行跳进后上行至f2,,跳进至d3,第三小节由后大附点和八分音符组合,第四上面例1为大牌子曲《四来》中[到春来]曲牌与经箱乐曲牌[春来]之间的曲谱对照,从中可见,[到春来]为4/4拍,多用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而经箱乐[春来]为2

    乐府新声 2019年1期2019-04-26

  • 唐教坊:朝廷也管民间歌舞
    的宫廷音乐。教坊俗乐:唐高祖设立了教坊,教导艺人们学习民间乐曲和歌舞,在宫廷的宴会上表演。因为教坊的乐舞来自民间,所以叫俗乐。参军戏“参军”是汉朝官名,到唐宋时期成了戏剧角色的名称。参军戏在唐朝非常流行,连小孩子都会表演,是一种以滑稽问答为主要内容的戏剧,由俳(pái)优滑稽表演发展而来。梨园唐玄宗在音乐方面尤为擅长,所以挑选出一些艺人,教他们乐器演奏,地点就在梨园。从此以后,戏曲班子就被惯称为“梨园”。踏摇娘“踏摇娘”是唐朝著名歌舞戏之一,讲的是一个姓苏

    幽默大师(漫话国学) 2019年3期2019-03-13

  • 林谦三“之调式为调式”学说的应用
    尤其唐代中期,在俗乐律调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宫调名称在由律调名逐渐向俗乐调名过度时,在理论上产生了称谓上的交错。有的律调名已改换成俗乐调名(时号),有的将不同时期的律调名,直接做为俗乐调名存在;又由于后代在有关宫调的理论讨论中,在调位名称相同的表述下,有的是指同宫均中的调,有的却是指同律位下的调。这在没有认真对文意充分解析的情况下,是很难准确给如“黄钟羽”这类貌似律调名的调去定位(包括调高和调式)。“黄钟羽”,“之调”称谓指的是“般涉调”,也可能指的是时号“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2-07

  • 当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教育的俗与雅之辨
    开始被分为雅乐与俗乐,雅乐即庙堂之乐,多指用于祭祀、典礼等国家大事场合的正规音乐,而俗乐则与雅乐相对,一般指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这一时期的雅乐极具功利主义色彩,在统治阶层眼中雅乐与政治文诰基本无异,都是为了延续统治地位的政治需求服务的。春秋中叶之后,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同时也是动荡多变的转型时期,当时的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开始转变,“礼乐崩坏”现象产生,文化下移,使音乐的雅、俗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对立局面。在新声出现的同时宫廷雅乐遭到了极大程度的挑战,

    大众文艺 2019年18期2019-01-29

  • 俗乐题材:李杨故事主题矛盾多样性生成之因
    往往主导着主题。俗乐是唐代李杨故事诗文创作中最突出的题材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俗乐被视为祸国之源而遭受批判,客观上却又承担着颂美盛世的功能而被乐道,更因与声色紧密相关而成为歌咏爱情的主阵地。唐人被李杨故事中俗乐题材所含的讽喻、感伤和爱情三大文化主题所控制,只可以单选或者多选,而无主题创造的自由。所以在不同作者之间,或者同一个作者,甚至同一作品中会表现出自相矛盾的复杂主题。关键词: 题材 主题 俗乐 文化传统一、李杨故事的俗乐特性唐代文学中李杨故事的主

    文教资料 2018年32期2018-12-24

  • 《乐学轨范》60调和唐俗乐28调中商调和羽调的研究
    ,需要通过研究唐俗乐28调和《乐学轨范》60调里的旋法和调式找出原因。韩国传统音乐中羽调和平调的概念很混乱,在各种体裁中使用的羽调一词有着不同的意味,需要综合考察迄今为止韩国学者们对旋法调式的看法。李惠求在《韩国音乐理论》一书中用平调和界面调来论述正乐的旋法,他主张灵山会相之《上灵山》的构成音中出现的太簇只是“临时音”。[1]对此黄俊渊则批判说“灵山会相的界面调已经没有界面调的模样了”[2]。根据作曲家白大雄的分析,灵山会相从《上灵山》到《打令》为re音阶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12-21

  • 现行韩国唐乐乐调及其特征∗
    音音阶”属于中国俗乐调之“清乐音阶”。因此,如果要说明“黄钟宫七音音阶”的第七音不用“应”而用“无”,则需要对中国俗乐调“燕乐音阶”进行补充说明。实际上韩国唐乐或有关唐乐系统的音乐中存在“黄、太、仲、林、南、无”的六音音阶乐曲和“黄、太、姑、仲、林、南、应”的七音音阶乐曲。例如,现行《步虚子》与《洛阳春》的乐谱上记录的音阶构成音互不一致。所以,如果要整体说明韩国唐乐曲,则需要进一步研究韩国唐乐调。一直以来,韩国音乐学界普遍认为韩国唐乐的黄钟音高是“c”,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12-21

  • 孔子论郑声之背景浅析
    【关键词】孔子;俗乐;礼崩乐坏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068-01一、礼崩乐坏之形势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音乐家。他出生的鲁国,鲁国是春秋时期较好保存了西周音乐并且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的一个诸侯国,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因此,孔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周代礼乐教育且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成年后,他对于西周初期创建的礼乐制度更是抱着无上的崇敬心态,曾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2018-12-08

  • 关于中国乐文化传统视域下的《牡丹亭》评价问题 ——兼与朱恒夫等商榷
    礼乐文化,其三是俗乐文化。三种类型文化的层垒叠合构成了中国古代乐文化的基本形貌。它们相互关联,又各自有别,不断重组,衍生出包括歌舞表演以及戏曲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乐文化的样式。中国传统乐文化成为戏曲艺术的真正母体。戏曲蕴含并传承着中国乐文化的传统基因,同样,乐文化也影响并制约着戏曲的形态样式及其演变。无论是曲还是乐,无非都是对于戏曲乐文化传统的一种体认和追溯。某种意义上,《牡丹亭》也许更近乎“古之乐”的。当然,戏本于乐,却不等于乐。显然,《牡丹亭》并

    社会观察 2018年8期2018-11-18

  • 例解《敦煌乐谱》乐曲调式
    音阶、清乐音阶、俗乐音阶或清商音阶等名称,这种音阶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固定调谱面形式。因为从调性、调式关系上讲,调性低大二度(C调)、调式高大二度(商);调性高大二度(D调)、调式低大二度(宫)。那么,低大二度C调“重乐音阶”落商音的调式,实际就是高大二度D调落宫音的调式。前者是后者的固定调谱面形式,后者则是首调谱面形式。其次,在《三五要录·卷第六》中又有“壹越调曲[下],琵琶双调”的乐曲,包括如《胡饮酒》《河曲子》《北庭乐》等。所谓“琵琶双调”是相对于笛而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11-15

  • 秦汉乐府职能文献综述
    乐器制作与管理、俗乐采集与整理、百戏改编与排演、郊祀以及其他娱乐场合的歌舞演出等为一体的专职音乐机构。一、乐府的起源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一种管理音乐的机构。最初的乐府是在秦代时期就存在的,在汉代时期人们引用了秦代时期的名称。在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正式设立了乐府,乐府的设立的职权和任务就是收集和编撰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它所收集整理的诗歌,被后世称作“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2018-04-02

  • 关于中国乐文化传统视域下的《牡丹亭》评价问题 ——兼与朱恒夫等商榷
    礼乐文化;其三是俗乐文化。*参见施旭升:《论中国戏曲的乐本体——兼评“剧诗说”》,《戏剧艺术》1997年第2期。三种类型文化的层垒叠合构成了中国古代乐文化的基本形貌。它们相互关联,又各自有别,不断重组,衍生出包括歌舞表演以及戏曲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乐文化的样式。由此可以认定,源远流长的中国乐文化传统孕育出戏曲艺术,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或者说,中国传统乐文化成为戏曲艺术的真正母体。戏曲蕴含并传承着中国乐文化的传统基因,同样,乐文化也影响并制约着戏曲的形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3期2018-03-16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礼乐文化分析
    词】礼乐;雅乐;俗乐;道统【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此前谈到音乐,只知道是用来消遣的、娱乐的。从深层次上说,从未将音乐和中国的礼乐文化联系到一起。无独有偶,笔者有幸 在听过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教授的长达三小时讲座后,突然豁然开朗,对中国的礼乐文化有了新的理解。以往我们根据常识判断,认为“礼乐”这个词是个历史的范畴,只有一个意思,但是其实“礼乐”这个词语是并置结构的,分为“礼”和“乐”。实际上,对于音乐功能的划分,常见的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2期2018-03-05

  • 论中国历史上的内教坊与房中乐的关系
    乐史上出现最初的俗乐制度(当时还隶属太常寺管辖)。这个以女性乐人为核心的音乐机构在唐代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宫廷音乐角色。尤其到了玄宗朝,她与梨园的设立建构起唐代宫廷文化从国家主义走向贵族化的明显标志。那么内教坊的出现是唐代的偶遇,还是历史的必然?它与初出于周代的房中乐关系如何?这些女性乐人来自何方?它们与中国历史上的女乐又有什么渊源关系等,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梳理其历史脉络,陈述其来龙去脉。一、内教坊的成立及其女性乐人内教坊这一音乐教学机构初建于唐代。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8年3期2018-01-24

  • 略议潞城礼乐与俗乐
    将其归类为礼乐与俗乐,以此来初探潞城地区的音乐文化。一、礼乐礼乐,及在国家所规定的礼仪仪式中中所使用的音乐。综合5个版本与礼乐相关的文献记载,可划分为文庙释奠、关圣帝君庙祭、文昌帝君祠祭、宾兴四类。(一)文庙文庙乃先师孔子庙乃是孔子等圣贤棲集之地,历朝历代对孔子倍加尊崇,贞观四年太宗下诏州、县学设立孔庙,自此孔庙数量急剧增长,上达京师,下至地方各州县,祭孔之势逐步扩大。光绪版载有:“祭日鸡初鸣,献官、分献官豫集于致斋所,均朝服……引陪祭官咸诣拜位序立,典仪

    黄河之声 2018年12期2018-01-24

  • 从乐器看隋唐胡乐、俗乐之融合
    言我国古代雅乐与俗乐的对峙及展开一直在极为复杂的状态中演进。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胡乐的引进令古代中国的整个音乐发展局势更为庞杂、丰富。自此,雅、俗、胡三乐便以各自独具个性的方式闪耀于我国的音乐历史舞台。其中,更具渊源的胡、俗两乐,其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怎样对立,又如何交汇,一直以来都是存在争议的话题。就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以中国古代胡俗乐之鼎立与融合为核心主题的著作或文献尚不多见,而其中以乐器为主要视角来探析两乐间演变关系的则更为稀少。但涉及中国古代胡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1-19

  • 音乐雅俗问题现状研究
    相同;来自民间的俗乐是音乐发展的源头,它不断被提炼升华为雅乐的过程就是音乐史的过程;民间也可以直接产生高雅的音乐作品。关键词:雅乐;俗乐;高雅音乐;通俗音乐音乐有雅俗之分在我国由来已久。作为一个对立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斗争又有融合,而这种相争与相融,不断推动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近代以来,我国音乐界受到外国音乐的影响越来越多,雅俗的观念也有了新的内容。把古今中外的音乐雅俗观进行综合比较的分析,对我们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很大帮助。一、雅俗音乐

    大观 2016年12期2017-04-15

  • 论庄子的快乐观
    世人趋之若鹜的“俗乐”只是浅薄的物欲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而且它反使人“役于物”。庄子推崇的快乐境界为至乐,即与天地万物相感通,与自然和谐共处。要达到此境界,庄子指出的途径是遵循“无为”的方法与准则。庄子的快乐观反映了人类对自性生命的反思,以及对精神乐土的憧憬与追求。庄子;天乐;道;无为庄子生活于战国乱世,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世间苦难加剧,人们追逐名利物欲而失去真朴本性。庄子对俗世大众趋附声色利益并以此为乐的现象提出质疑,不愿人们身陷其中,希望寻求摆脱生命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3-22

  • 礼导其志 乐和其声从演唱大调曲子礼俗看儒家之“礼乐”观
    分为“礼乐”和“俗乐”两大类别,“礼乐”为仪式所用,而“俗乐”一般则不配合仪式①项阳:《周公制礼作乐与礼乐、俗乐类分》,《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第59-60页。。近年来,音乐学界十分关注仪式,研究“礼乐”,成绩斐然,关注“俗乐”的则较少。实际上,“礼乐”和“俗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相辅相成、也是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没有“礼乐”就没有“俗乐”,没有“俗乐”也就没有“礼乐”,它们是“中华乐系一棵大树上长出的两支主干”,“一条大河”的“两条干流”②项阳:《中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2-13

  • 明代宫廷音乐研究现状评述
    主要集中在礼乐、俗乐、音乐机构、乐人四个方面,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明代宫廷音乐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但既有研究注重专题探讨,缺乏整体考量,在礼乐本体、礼乐与俗乐的互动、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等方面思考不足。明代;宫廷音乐;礼乐;俗乐;音乐机构;乐人近代学者在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厚的成果,其中有专题史﹑通史,亦有断代史。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秦汉﹑唐宋时期的音乐,少有学者关注明代音乐。因此,明代音乐的研究成果相较于其他朝代而言稍显薄弱。关于明代宫廷音乐

    北方音乐 2017年15期2017-01-29

  • 论魏晋南北朝礼仪用乐中的“以俗入雅”和“变俗为雅”
    的还有当时流行的俗乐,雅乐与俗乐以一种互动的形态存在于国家仪式中,共同构建这一时期的五礼用乐体系。这一时期的俗乐,如鼓吹乐,尽管也曾是仪式用乐的一部分,但是在不断被雅化后,其在仪式中的作用已经开始改变,与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具有了歌功颂德的政治功能。而在有些朝代,地方俗乐艺术直接进入到仪式中,与金石之乐合奏,体现出雅俗混杂的情况。一、国家礼仪用乐中雅俗互动的理论探讨在传统乐论中,雅乐与俗乐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在于其音声特征的不同,俗乐多淫、过、凶、慢之

    文艺评论 2016年5期2016-09-28

  • 从纳西族民间音乐看民族民间音乐的雅与俗
    分析,指出雅乐与俗乐是音乐文化的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要弘扬雅乐,保护俗乐。民族民间音乐是人民的创造,是民族血脉延续的重要基因之一,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这种基因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文化基因。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雅乐;俗乐;转化;保护关于音乐的雅与俗,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民族民间音乐几乎都被放到了雅乐的对立面,被归到了俗乐的范畴。2002年初,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应邀到北京、南京两地巡演。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演出之后,《

    艺术科技 2016年4期2016-07-06

  • 前后蜀教坊的性质及功能
    五代期间以雅乐与俗乐此消彼长为特点的博弈关系。三是前后蜀教坊的内容及性质变化是导致北宋教坊乐礼、俗兼备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关键词:前后蜀;教坊;乐营;雅乐;俗乐从唐武德(618年-626年)年间内教坊制度真正确立,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①纪昀等撰《历代职官表》(上册)所载:“金代复并鼓吹入太乐,而别置教坊提点以司鼓吹引导。于是教坊遂得列于乐官,历元明皆因其制。以俳优名目厕诸咸英韶夏之间,于制度殊为乖舛。本朝特加厘正,改教坊司为和声署,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1期2016-03-09

  • 乐史上的雅俗之变及汉代乐府艺术研究
    物,秦汉乐衰微、俗乐日渐发展的产物,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多角度、多层次客观分析了乐史上的雅俗之变以及汉代的乐府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乐史上;雅俗之变;汉代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自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雅俗这对矛盾始终存在,处于斗争和融合的发展浪潮中,自古以来,音乐雅俗都是人们眼中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作者倪璐,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在多元文化世界影响下,想要对音乐雅俗有更深的认识,研究者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

    北方音乐 2016年21期2016-02-03

  • 唐教坊俗乐二十八调与白石歌曲旁谱宫调关系考论*
    。一、唐教坊胡部俗乐二十八调律位详证杨荫浏 《唐燕乐二十八调表》[5]261-262依据为五代王溥 《唐会要》、唐代段安节 《乐府杂录》和北宋欧阳修等撰稿的 《新唐书·礼乐志》。按其所列读来,无论雅俗律位还是二十八调次第关系,均无法与上述三种文献转相印证。刘永济 《燕乐四均二十八调表》[6]25,误信凌廷堪 《燕乐考原》二十八调在琵琶及“四均七调”之说,不知有七宫则势必为七均的乐理。洛地 《〈唐二十八调拟解〉提要》一文,对段安节 《乐府杂录》所记述的唐代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12-22

  • 宋代宫廷音乐“重雅轻俗”之现象探究
    的开始。汉朝时期俗乐开始兴盛,乐府是专门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经过西周、西汉两朝的发展后,在唐代达到鼎盛期。大唐国力昌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也非常丰富,唐朝的宫廷音乐机构为太常寺、教坊和梨园。宋代宫廷音乐机构是宋代宫廷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类别相当丰富,有教坊,还有大乐署、鼓吹署、教乐所、大晟府、钧容直、东西班、云韶部等,这些音乐机构在宫廷音乐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宋代音乐特别是宫廷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具有演出功能、教育功能和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9-20

  • 夹谷之会中“莱人进乐”辨 ——论齐国莱人群体乐舞职能的演变因素
    现在其乐舞表演和俗乐传播的方面。可以说,莱人在齐国能够保持着这种乐舞表演的延续,不仅与自身历史传统有关,同时也与齐国国内的多种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夹谷之会莱人乐舞传统俗乐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录了齐鲁夹谷之会这一事件:四十八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犁鉏曰:“孔丘知礼而怯,请令莱人为乐,因执鲁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鲁,惧其霸,故从犁鉏之计。方会,进莱乐,孔子历阶上,使有司执莱人斩之,以礼让景公。景公惭,乃归鲁侵地以谢,而罢去。关于该会盟,前人已有文章来

    文教资料 2015年34期2015-03-23

  • 梵呗入华 佛乐俗化——中国古代佛乐与俗乐融合研究述评
    —中国古代佛乐与俗乐融合研究述评王安潮1,2(1.上海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210234;2.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通过对佛教梵呗入华俗化的历史、文献及研究成果的述评,提出佛乐研究的突破口。这一突破口既眷顾了历史进程中诸乐关系流变轨迹的考辨,也注意了音乐本体及人文要素的解析,从而可以从历史与形态的纵横向上深入解读佛乐与俗乐的关系。关键词:佛教音乐;梵呗;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文化融合;俗乐佛教音乐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释迦牟尼佛教时以“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20

  • 明清乐论的客观化趋向探析
    变立场,甚至认为俗乐是雅乐的基础。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宋代朱熹、郑樵等人的乐论中就曾有所表现⑤,但直到明清两代,俗乐的地位才被正式确立下来。俗乐由于能够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加之形式上很少受到束缚,所以在明清时期获得了蓬勃发展。在乐论中,与上述“主情”倾向一致,这一时期的乐论对俗乐多持肯定赞赏的态度,本书认为对俗乐的重视李贽、冯梦龙、李渔代表了逐渐深化的三个阶段。李贽乐论亦如前述,对自然情性的重视使得其对民间音乐更为推崇。下面重点谈一下冯梦龙和李渔。明代中期以

    文艺评论 2014年2期2014-09-29

  •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大众音乐文化发展探析*
    。“雅乐”与 “俗乐”含义随着历史发展在不断演变。所谓 “雅乐”,指的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和仪式中所演奏的音乐,包括了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方面的音乐①。 “雅乐”从内容上看,都是颂天地神灵及各代帝王的音乐,一般用来祭祀、典礼及一些宴享活动;从表现形式上看,是统治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威严与高贵,为了显示各种典礼的隆重性,一般以钟鼓为主要演奏乐器。所谓 “俗乐”,则是指那些反映人类真实情感和社会生活的民间通俗音乐,由于不为统

    江汉论坛 2014年11期2014-04-16

  • 音乐雅俗观念的理性探讨
    ,人们也称之为“俗乐”。雅乐为儒家所推崇,俗乐为民众所喜爱,相互竞争,相互发展。自此,雅俗音乐便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相克相生。(二)音乐雅俗观念的争议自音乐艺术诞生之日起,雅俗之争就相互斗争评判了千百年。音乐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人为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子曾对当时的俗乐流行,礼崩乐坏而深恶痛绝,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说道:“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1]他将当时流行的郑卫之音视为俗乐、淫乐,认为应摒弃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3-30

  • 俗乐歌舞大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
    ●赵杰慧唐俗乐歌舞大曲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赵杰慧唐代文化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高峰,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把唐代音乐比喻成这段发展中一顶受人瞩目的皇冠,而唐代俗乐歌舞大曲无疑是这顶皇冠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珍珠。唐代的俗乐歌舞大曲是对后世音乐发展影响极深的音乐体裁,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文章对唐俗乐歌舞大曲的发展状况和它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唐朝盛世 经济发展 唐俗乐歌舞大曲 艺术特点 研究我国唐

    经济师 2014年8期2014-02-11

  • 汉武帝“乃立乐府”考
    ,不仅大大推动了俗乐的发展,同时对汉代诗歌特别是乐府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书·礼乐志》说汉武帝时“乃立乐府”,后代对乐府这一机构设置的具体时间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乐府本为秦代所设立的音乐机构,在有秦一代乐府主要职责是制造和管理乐器,掌管俗乐。汉承秦制,在少府下设乐府机构,仍然是以管理乐器和俗乐为其主要职责。只不过在西汉前期,由秦王朝所保存的春秋至战国时期的俗乐并没有为西汉王朝所吸纳,所以武帝以前的乐府所掌管的俗乐职能已形同虚设,只是掌管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6期2013-02-17

  • 隋唐俗乐研究导论
    引言开放的唐代,俗乐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不仅得益于俗乐本身的发展,也得益于隋唐统治者对其偏爱并在宫廷音乐生活中重视其发展,还得益于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族音乐的传入并与其逐步融合。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西域周边的民族音乐及外族音乐开始成为宫廷“乐部”的正式编制。俗乐开始正式被统治者所接受,包括民间曲子、说唱、歌舞乐、寺庙音乐、琴乐等都成为俗乐的体裁之一,有时还杂用四方土舞、夷乐、散乐等,甚至祭神的雅乐中也融进了俗乐素材。如岸边成雄在《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中

    镇江高专学报 2010年3期2010-08-15

  • 论唐教坊的历史渊源及属性
    上继承了汉魏以来俗乐管理职能,其与太乐系统并存,在隋代以“设坊教乐”而得名,入唐后逐渐以中官为使,归禁中管理,为皇家私属。唐教坊;历史渊源;掌管俗乐关于唐教坊的性质及变迁,历来论述颇多,①参见任半塘《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 1962年版)、李昌集《唐代宫廷乐人考略:唐代宫廷华乐、胡乐状况一个角度的考察》(《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