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读书而姿色倍增

2015-10-15 09:21广
化学教与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优质课微粒弟子

周 广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中心中学 江苏 徐州 221128)

2015年5月, 我有幸参加徐州大市级优质课比赛,当我拿到课题时,我有些茫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这一内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本来就是比较抽象,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它把学生由肉眼能看得见的宏观世界一下子带到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学生们看不见、抓不着,只能去挖掘素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完成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都知道要上一堂好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课堂短小精悍的情景导入。

2.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突出学生主体性。

3.学生的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情和是否可操作性强。

4.理科教学的实验设计是否有创新性,是否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5.过渡语的简洁连贯性。

6.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是否的得以体现和落实。

7.习题的选择是否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8.课堂教学是否渗透“学讲教学”理念。

为了能上好这一堂课, 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也观摩了不少优质课课堂视频。在他们的身上我也看到了不少优点。如果把他们的优点都集于一身或许也不失为一堂好课,但我清晰地记得在抽课题时蒋良老师说过:“各位老师务必要原创教学设计,渗透“学讲教学”理念,不可剽窃他人的教学成果。”“简单的模仿教学,没有自己的思想灵魂的课堂那将是多么可拍的呀! 我不能去做高仿的赝品,我要让我的课堂充满自己的灵魂,打造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于是我便开始又一轮新的思索、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在开始备课时我很想在实验方面有一点小突破,但我知道教科书上的实验都是专家精心挑选设计的,要想单纯地从实验突破,那是难上加难呀,我苦苦思索了好久,也没有找到比书上更好的实验方案设计。于是我决定转换思维、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课题,很快我有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近年我做市级课题被迫读了不少书,积累了不少知识,突然间有了灵感。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很快找到了突破,记得《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名言: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不正是蕴涵了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吗。由它引入物质的可分性,帮助学生建构认识物质都是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地微粒构成的不是正贴文意吗? 从古入今,再辅以展示现代科学家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图像。就可以有力地说明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事实证明我这一设计是比较成功的。鉴于这种思路我很快又从老子的《道德经》第15 章、第17 章和第28章找了创新实验的方向。于是我打消了准备到兄弟学校找点初中实验室不常有的药品如二氧化氮、溴蒸汽等去做实验的想法。老子说过“复归于朴”,提倡返璞归真。“新课标”也提倡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实际,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有用素材。于是我返璞归真,利用废弃塑料瓶、小药瓶和注射器很快改进了浓氨水的扩散实验,这样既环保又节约了药品,还贴近生活。据此设计思路, 我又在生活中找到食醋和紫薯做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见到自己经常吃得紫薯被老师拿来做实验兴趣非常浓厚。这样的实验探究既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困难,也不会显得化学枯燥无味,反而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由化学带入生活,再由生活走入化学,不是更好吗?事实证明我是成功的。这些都归功于读书启迪了我的智慧。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敲定以后,我在试课的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新问题,从探究微粒的运动性这一知识到探究微粒之间有空隙这一知识的过渡衔接给人的感觉太突然,一堂课有点被割裂的感觉,很多老师也都有同感,但他们都没有给出好的解决方法。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床上辗转反侧,突然间灵感一跃,有了主意, 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篇小文章:《永远不满》。这篇文章内容和我接下来要进行探究的内容正好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类比。于是我简单的改编了一下,文章如下:一位弟子随师上山学艺十八载,自认为技艺精湛,于是请求下山,这时,师傅就对他说:“请你把厨房里那个最大的木桶装满石头。”弟子很快把桶装满了石头。师傅问他:“装满了吗? ”他自信地说:“装满了。”师傅抓起一把沙子慢慢洒入桶里,沙子从石头缝里漏下去了很多。师傅又问弟子:“这次装满了吗? ”弟子说:“这次真的装满了,一定不可能再装东西了? ”师傅没有言语,舀了一碗水对着桶慢慢地倒,一碗水很快地渗了进去,这时,师傅对弟子说:“你现在可以下山了。”弟子满脸愧色地说:“师傅,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学,我现在不想下山了。”我将这篇小文章配上有感情的朗读和古典轻音乐,然后设计了如下过渡语:“这位聪明睿智的大师巧妙地利用了宏观物质间存在一定缝隙,告诉了他的弟子一个道理:学无止境。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接下来我们继续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微粒的性质。”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热情高涨的进入了下一实验活动探究。这一篇小文章的切入,正好是在课堂教学进行到20 分钟的时候, 此时学生的精力在前一阶段的活动中已裸现疲惫状态,突然间学生听到优美的古典音乐配以有声朗读这篇很有深意的小文章,学生的精神必然能为之一振, 即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巧妙地为下一活动探究做好铺垫和衔接。一片小文章恰到好处的引入为我的课堂增添了许多资色,尤其是理科枯燥乏味的教学如能引入经典的小文章往往会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如果没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把思想变成行动”的决心,如果没有用心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的毅力,那么我的这次优质课之旅是不可能成功的,是读书帮我积淀了文化底蕴,是读书成就了我的精彩课堂。此次优质课的成功,让我再次认识到:教师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是研究学问,是拓宽和加深学养。学养厚重是教师的根本。没有很好的纳入之功,教学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我要说:读书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进步的阶梯“。只要读书,我们的课堂就会闪现出不少的智慧火花,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因读书而充满活力、增添色彩。我再次呼吁我们教师要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让阅读成为一种行为,让我们的课堂因读书而精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市高中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报告会,2010

猜你喜欢
优质课微粒弟子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循环凋亡微粒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FePt纳米微粒有序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弟子规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弟子规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
化学问答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