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成本”国民经济核算模型实证分析

2015-10-20 04:31
统计与决策 2015年14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差距核算

杨 柳

(山东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济南 250014)

1 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核算(NA),是指对一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实施的系统的、全面的经济核算[1]。从生产到消费,这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都涵盖在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NA实现了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流量、存量与事物运动,以及国内外交易的相互联系,从而对国民经济进行系统、完整的描述。若根据核心指标的不同对NA发展过程进行划分,一共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GDP下的NA体系,MPS、SNA都是典型的NA体系;二是绿色GDP(EDP)下的NA体系,比如SEEA、NAMEA等;三是可持续发展GDP下的NA体系,比如GPI、ISEW等。目前,以GDP为核心指标的NA方法与理论都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现代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下,也带动了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发展,在三个阶段中,为适应各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二及第三阶段都分别对前一阶段进行了改进,以确保核算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

可持续发展GDP核算,是指在EDP核算基础上扣除社会成本所得到的结果,其反映的是人类经济及人类社会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情况[2]。与之前的NA体系相比,可持续发展GDP核算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其不仅要对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同时还要对经济循环中的社会成本进行核算。ISEW(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最早由经济学家Daly和Cobb提出,该项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现状及变化情况,其对环境资源、社会公平因素都进行了考虑。此后几年,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HDI(人文发展)指标,这也是经济学领域首次关注居民生活水平,该项指标的提出,极大地拓展了可持续发展GDP核算范围,然而该指标着重考虑了居民生活水平现状,而忽视了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后来相继有学者对EF(生态足迹)指标、GPI(真实发展指数)、博弈论等进行了研究。我国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却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论》、《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等著作分别对网络经济核算、虚拟成本估算法以及我国NA实际成果进行了研究、总结。分析既往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以前的NA体系中虽然都对居民生活质量引起了高度关注,但目前所采用的NA指标体系,在国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核算方面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忽视了居民生活中的赶超成本。例如:HDI、ISEW、GPI三项指标,分别只简单地体现了收入因素,或在支出因素中仅对防御支出、偶然支出进行了考虑。这也是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核算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鉴于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赶超成本”模型,以期为改进、完善现阶段国民经济核算在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方面反映的不足。

2 “赶超成本”国民经济核算模型

2.1 赶超类成本

收入和支出(成本)因素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生活质量的优劣、生活水平的高低。成本因素,指的是居民在生活中发生的所有开销;收入因素,指的是居民生活中的所有收入项目,二者分别为核算体系中的“减项”和“加项”。

在NA体系中,对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分析,不止体现在对收入因素的分析上,还应客观分析各种成本因素,二者缺一不可。成本因素主要由生活方式、偶然支出、防御支出、赶超成本几类组成。其中赶超成本,指的是居民为了在将来实现某一生活水平目标,在当下所花费的各种成本。从成本性质来看,赶超成本可分为心理、虚拟、实物三大类。实物类赶超成本,即以具体实物形式的支出,如居民创业时购置的厂房、设备等;虚拟类赶超成本,即以非实物形式的支出,如居民为提高收入而自学某种知识,这类支出会提高居民的个人素质及工作能力,但无具体的实物收获,所以称之为虚拟成本;心理类赶超成本,是指心理因素引起的支出,比如某员工因过度担心其他员工业绩超过他,而日以继夜地工作,最终因过度劳累而生病住院,从而产生一系列成本。

目前的NA体系对赶超成本甚少考虑,主要是因为传统核算方法十分复杂,而且准确性欠佳,对心理类和虚拟类赶超成本的核算十分困难。本研究为弥补当前核算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使国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核算更加客观、准确,在充分考虑赶超成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NA模型。

2.2 模型假设

世界上任意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必然导致国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为缩短这种差距,会让落后国(A国)产生强烈的赶超先进国(B国)的需求,并会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赶超愿望。在赶超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成本支出,该支出来源于A国的GDP,且多以教育培训、科研、投资等形式存在,无法进行现期消费,所以在对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核算时,必须将赶超成本从国内生产总值总扣除。赶超成本模型是在以下基本假设基础上提出的:一是A国与B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或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是由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的;二是A国有发展本国经济,赶超B国经济水平的内生动力。

提出前一条假设是为了给模型中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型,为的是对赶超成本进行核算,所以必须确定一个可反映经济水平差距的、科学合理的指标,用以定量描述经济水平差距。虽然影响国家经济水平的因素众多,但总体来看,各种因素最终都会以科技水平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假设两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是决定经济水平的主要因素不仅切合实际情况,同时也有助于简化模型。

后一条基本假设,是站在心理学、社会学层面提出的,同时也排除了个别极端个例。虽然在现实中,也可能存在某些地区或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却也未能集中经济发展经济的现象,其多为政局或社会动荡的国家,在世界整体经济中,这些国家所占份额较小,故本研究为简化模型将其排除在外。

2.3 模型构建

2.3.1 前提假设

在构建赶超成本模型时,为简化模型设计,所以有必要在上述两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模型的前提假设。一是经济均呈无风险增长,折现率(r)值等于无风险利率[3];二是劳动者的加班时间均很少,其在总工作时间中的占比可小到忽略不计;三是赶超成本均为逐渐增加的、长期的持续性投入,其增长率始终与GDP增长率保持一致;四是能够对一国的科技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可确定赶超年限。

2.3.2 核算方法

根据金融理论中的相关概念,认为赶超成本折现值应与两国当期经济增长差距值相等,即某国为达到另一国的生产效率,其支付的赶超成本应与期望生产效率所能达到的生产价值扣除实际生产价值所得结果相等[4]。该模型使用了现金流折现核算方法,之所以没有选用“GDP减去赶超成本”这一直观方法,是因为赶超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为非实物成本,很难对其量化,再加上部分成本本身就难以区分,所以该方法难以获得准确的核算结果。

2.3.3 变量

在该核算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主要有赶超年限(n)、折现率(r)、赶超成本(oc1)和发展增加值(dv)。发展增加值,指的是根据目标国生产效率,计算出的赶超国当前实际国民经济收入与预期国民经济收入的差值;赶超年限,即落后国为达到与先进国同等的生产效率所需花费的年限[5];赶超成本,是落后国为达到目标国经济水平,而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持续行成本支付。

2.3.4 公式

dv、oc1计算公式分别如式(1)、式(2):

上式中,dv:发展增加值;oct:t年所需的赶超成本(t=1,2…,n);n:赶超年限;i:赶超成本增长率;r:折现率。由于落后国家要达到先进国家的科技水平,都需要有计划的持续性投入,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可将赶超成本看做是稳定的现金流。

根据计算出的dv值,利用公式(2),即可获得当年的赶超成本,在当年GDP中减去该部分成本所得值即为修正后的GNP,其是一项准确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经济指标,以LDP表示。公式为:

将式(1)与式(2)进行融合,可得到发展增加值变形式:

设A国:目标国;B国:赶超国为;μ:劳动生产效率;t:当期劳动者的年总工时;L:劳动工人总数,根据如下公式,可计算出发展增加值的具体值。

3 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与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无明显差距,却在经济水平方面有着明显差距,所以本次研究分别将中国、德国作为赶超国和目标国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赶超成本预期增长率、赶超年限两个变量的估算较为困难,所以对这两各变量选取了多个数值,同时也便于相互比较。赶超年限(n)、赶超成本预期增长率(r)分别取10年、30年、50年和5%、7%、9%,分别进行独立研究,对核算口径的选择,本文选择了GDP、产业和行业3个不同层次的口径,均采用前文所述N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3.1 GDP核算口径

3.1.1 发展增加值

根据国际权威统计网站NationMaster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发布的数据,获得两国的GDP、劳动力总工时、劳动力数量资料(见表1)。

表1 中、德两国的GDP及劳动力相关数据资料

折现率取美国2008年初的国库券利率,并取其近似值r=4%以便计算。根据式(6),可计算出A国和B国的μ值:μA=329.5元/人/小时;μB=13.80元/人/小时。计算出两国的生产效率后,根据式(7),可计算出发展增加值(dv)为482451亿元。由此看出,中国与德国2008年的GDP总量差距虽然不大,但两国的生产效率差距却十分明显,德国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24倍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德国还有着较大差距,同时中国在生产效率方面有着很大的提升潜力。

3.1.2 赶超成本

根据式(5)中发展增加值(dv)与赶超成本(oc1)的关系,设 I=1+A+A2+···+An-1,i取 5%、7%、9%,n取10、30、50,可计算出I值矩阵,根据I值、dv值,即可算出oc1值(见表2)。

表2 赶超成本值(万亿)

从分析表2可知,i与oc1值呈负相关,i值越大则赶超成本值越小,同时还说明表明i与n之间也呈负相关,n值要求越小,则i值越大,即GDP增长率要越高;若GDP预期增长速度较慢,则赶超年限就会相应地延长。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速的完全控制,在某一确定时限内,一国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速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成本提升、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要实现生产效率赶超德国这一目标,所需时间还相当长。

3.1.3 LDP

本文选择i=7%、n=50年这一组数据,来计算修正后的GNP值(LDP)。根据本组数据,算出oc1值为4.40513万亿元。利用本组数据,可计算出每年的赶超成本值,根据每年的赶超成本,即可计算出相应的LDP值。i三十年内的LDP值(i=7%、n=50),详见表3所示。

表3 30年内的LDP值(i=7%、n=50)

3.2 产业核算口径

以三大产业为口径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是本模型核算的第二层次。本研究仍将中国、德国分别作为赶超国和目标国,折现率r仍取4%。两国各产业的生产情况,见表4所示。

表4 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及劳动力总数

根据式(6)和表4中的相关数据,可计算出A国和B国各产业的生产效率值:μA1=3.81、μA2=26.84、μA3=16.86;μB1=123.60、μB2=339.71、μB3=332.44。根据(7)式和 μA、μB值进行计算,得出:dv1=7.8016万亿、dv2=1.2030万亿、dv3=1.5535万亿。

根据两国的生产效率值、发展增加值,可以看出中国各项产业的生产效率都与德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以第三产业的差距最为明显。从各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来看,中、德两国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39.4%、69.0%,第三产业在中国GDP中的比重约为德国的1/2,这表明我国应对第三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引起高度重视,加快该产业发展。

i取5%、7%、9%,n取30年、50年,根据式(5),可计算出I值、oc1值。oc1值详见表5所示。

表5 各产业的oc1值(万亿)

3.3 行业核算口径

国民经济是由众多的行业构成的,行业门类越多,表明经济分工越细,国家的经济水平就可能越高[3]。下文对国民经济行业进行了粗略的划分,共分为工业、农业、餐饮批发零售业、建筑业、通信仓储交通业及其他行业。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居民都会在某一行业中进行劳动,所以对相似行业的赶超成本进行核算具有一定的显示意义。简单来说,一个国家的整体居民生活质量比另一国家高,并不代表这个国家所有行业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比另一国家更高,在某行业中,这一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出现反超另一国家的情况。两国各行业的生产总值及劳动力总数数据,详见表6所示。

表6 行业生产总值、劳动力总数

运用式(6)和式(7),可计算出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发展增加值(见表7)。从表7可知,两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差距最大,在农业生产效率方面,B国是A国的40倍左右。在发展增加值方面,农业最高,这说明在众多行业中,两国的农业经济水平差距最大。在GDP中,中国的农业占到了12%以上,德国的农业比重则不足1%,由此也表明,虽然两国的GDP总量差距不大,但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阶段却明显不同。

表7 不同行业的发展增加值

i、n分别取5%、7%、9%;30年、50年。将计算出的发展增加值、生产效率代入式(5)中,可计算出不同行业的赶超成本值,结果见表8所示。

表8 各行业不同年限的发展增加值(万亿)

在n=50年,i=7%时,计算出各行业的赶超成本、GDP预期值以及赶超成本在GDP中的比重,结果见表9所示。

表9 各行业赶超成本在GDP中的比重(n=50年、i=7%)

分析表9中的相关数据可知,在农业预期GDP中,赶超成本比重接近50%,表明从事农业的居民,其收入中仅有50%左右可用于消费,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GDP人均值本就较低,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实际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应该比GDP反应情况更为恶劣。上表中的建筑业、工业赶超成本在预期GDP总量中的比重最小,表明中国的建筑业、工业水平相对较高,同时从事该行业劳动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比农业居民更高。其他行业主要由服务行业构成,结果显示其他行业的赶超成本最高,虽然赶超成本在预期GDP中的比重比农业更低,却比建筑业、工业更高,说明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较高,但与德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 结束语

在本次研究中,对所提出的赶超成本模型,从三个层次(GDP、三大产业、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三大口径分别代表了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层次、中间层次和细化层次,这三大层次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逐层细化,拓展了核算范围,让国民经济核算覆盖到各个行业,从而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

[1]杨林涛.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基本理论与方法——国内相关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28(4).

[2]郑志国.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国民经济核算——兼析SNA的指标和方法问题[J].江汉论坛,2014,(1).

[3]孙钰.建立GDP质量评估体系——访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J].环境保护,2012,(10).

[4]李超,韩胜娟.转型期我国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结构关系及问题研究——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5).

[5]曹立村,黄冠群.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选择[J].商业时代,2011,(36).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差距核算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回到会计主体 谈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兼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核算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