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5-10-21 17:27郭梓
医药与保健 2015年3期
关键词:急危重症效果评价

郭梓

【摘   要】 目的  探讨标准化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接受治疗的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使用标准化护理,对照组80例使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抢救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生命体征判断、吸氧、静脉开放、气管插管时间均比对照组要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化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使用可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标准化护理;急危重症;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临床急危重症患者通常发病迅速,病情危重,因医护人员在组织、思想以及治疗上没有足够准备,可能会导致抢救现场变得混乱,而耽误患者抢救时机[1]。故需采取标准化护理,对急救流程予以制定,使其规范合理。医护人员在开展抢救时严格遵循此流程,减少差错发生率,对急危重症患者而言更是重要。本文探讨标准化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使用效果,现将160例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使用标准化护理,对照组80例使用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为22至59岁,平均(41.8±3.5)岁;疾病类型:11例为呼吸系统疾病,21例为外伤,19例为脑血管疾病,15例为心血管疾病,其他疾病1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为21至58岁,平均(40.5±3.1)岁;疾病类型:13例为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为外伤,17例为脑血管疾病,17例为心血管疾病,其他疾病1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流程,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急救流程,具体如下:

1.2.1  结合患者病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当120车辆到达事发现场后,医护人员迅速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包括吸氧、使用抢救药物以及构建静脉通道等。若患者为外伤则需即刻予以包扎止血及固定处理。急救人员在转运途中需仔细了解患者病情,并将核心信息告知医院以做好抢救准备。抢救室护理人员依据信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药品和仪器等,并即刻通知专科医生,使其提前到达抢救室。绿色通道医护人员则立即开展接诊准备,快速推车以迎接患者,患者进入医院后便即刻抢救。

1.2.2  明确分工  依据标准化流程对分工予以明确:①急救护理组长:对急救护理工作予以全面负责协调,辅助医生对患者病情予以初步评估并对检查科室予以组织、调度,促使他们尽快到位;辅助监护护士与静脉管理护士,确保可在时间最短的情况下完成操作,同时还需对危急情况予以应对。②静脉管理护士:需在最短时间内将静脉通道构建好,保证患者及时吸收急救药物,同时结合检测结果对进液速度予以合理调节;采集各项血标本,便于开展血常规、生化、凝血以及配血检查等;对合并有心衰、肺水肿以及肾衰等则需对输液量予以合理控制,结合患者中心静脉压、血压以及尿量对输液速度予以调节。③监护护士:将急救仪器准备好,连接心电监护;呼吸道快速开放,口咽部的异物予以清除,给予吸氧,若有必要需气管插管;帮助医生做好创伤出血的控制及包扎等工作,同时对局部予以固定;对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血氧饱和度、尿量以及瞳孔等予以密切观测,对病情予以判断,并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对抢救护理记录予以及时补写。④绿色通道人员:若患者为心梗则需送至介入室开展心脏介入疗法;若患者需住院可电话告知相关科室使其准备好接病患。患者到达病区后需与病区护士做好各项交接工作,并签名确认。

1.3  评价指标[1]  ①抢救成功率:若抢救成功则患者生命体征会逐渐稳定,意识恢复清晰状态,可转入住院部治疗,反之则为失败需进一步处理。②护理满意度:应用VAS对护理满意度予以评估,将游离标尺刻度作为评分标准,刻度为100代表极其满意,护理满意度越高则数值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2.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代表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对比  见表1。

2.2  两组抢救时间对比  见表2。

3  讨论

保证急救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可大幅度提升患者抢救概率,同时亦可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谐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在急救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操作的速度与合理性,衔接好每个环节,不管是处理急救信息还是准备急救物品以及出车、开展现场抢救等,都需处于无缺陷状态[2]。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护理急救,结果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抢救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生命体征判断、吸氧、静脉开放、气管插管时间均比对照组要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多位学者[3-5]的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标准化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使用可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与急救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月娇,张梅青,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6):63-65.

[2] 王淑萍.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2):350-351.

[3] 徐丽丽.浅谈急危重患者的观察与抢救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191-191.

[4] 李燕.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一体化救治护理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1.

[5] 刘彤.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救活、护理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609,2615.

猜你喜欢
急危重症效果评价
中医护理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江苏省南通市区社区居民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应对策略分析
社区医生与二级综合医院专科联动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评价
12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急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中帝视内窥镜的应用效果与护理分析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方法以及护理措施分析
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转运的护理
156例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临床抢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