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2015-10-21 13:10张莹
甘肃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渗透数学教学原则

张莹

【关键词】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8—0061—01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数学这一载体,进行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1. 情感性原则。情感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催化剂,教师要营造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广阔的心胸,和谐地发展各方面的素质。

2. 科学性原则。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导向,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如,四年级的“数学广角”中,讲到合理利用时间问题,笔者借此机会鼓励学生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真正做到珍惜时间。

3. 层次性原则。德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如,低年级引导学生认识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初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中年级则要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归纳的方法,有独立克服困难的愿望和体验;高年级则要把数学和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猜测、探索、比较、概括、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1. 数据对比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对比数据,赋德育于数量关系的教学之中,是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方法。数据对比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教材现题对比。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渗透德育的例题和习题,数学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材中这些例题和习题的德育功能,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处理,使数学知识的教学成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二是根据需要编题对比。即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安排,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数据,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或由教师提供数据,指导学生自编自解,在编题解题中渗透德育的内容。

2. 观点熏陶法。通过教学数学知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养料”,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辩证主义思想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对立统一观点、事物的普遍联系观点和实践观点等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种子及早播撒在小学生的心灵里,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数学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有力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唯物辩证法阐述数学知识,揭示知识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在学生的脑海中初步打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印记。二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种通过具体的日常数学教学活动的渗透,实效性强,学生从中受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熏陶更为深刻。

3. 实践锤炼法。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作业的落实,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数量要适当,要求要严格,并要通过对作业认真地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其次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除一般作业训练外,还要经常适当地给学生另外出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思考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解答,促使其养成知难而进、勇于攀登的良好习惯。再次,要加强学具操作,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论什么课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都应尽量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渗透德育的好途径。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渗透数学教学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