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015-10-21 13:53汪丽萍
甘肃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汪丽萍

【关键词】 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材;师生关系;

评价;活动;心态;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8—0096—01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展健康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自然成为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强调了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信任教育对象——学生,把他们看作是在人格上与我们平等、独立的个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中学会尊重、信任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建一种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运用积极的课堂评价手段

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及时、积极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经常性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肯定地表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营造出互学互助、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搞好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必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划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胆发言,我能行”竞赛、“我自信,我成功”演讲、“打电话”游戏(培养倾听)等活动,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保持阳光向上的心态

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而写作文无疑是最好的倾诉方法。对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例如,《我战胜了自己》《老师,我想对您说》《我克服了……》等等。另外,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在日记中渲泄出来,能够使学生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是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带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要保持真诚的微笑、友善亲切的话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课时,教师一个恰到好处的笑容、眼神、动作和话语,都能使学生备受鼓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应该努力探索。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语文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