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分物游戏突破除法教学难点

2015-10-21 13:53陈燕
甘肃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突破数学教学

陈燕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分物游戏”;突破;

除法;难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8—0105—01

“分物游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除法。除法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教材非常重视数学活动对学生理解除法概念的支持作用,所以在“分物游戏”中,由简到难安排了“分桃子”、“分萝卜”和“分骨头”三个活动。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经历把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经验,有效突破了学习除法的难点。由于准备比较充分,教学过程比较顺利,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笔者进一步改进。

一、 创设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由于执教对象是农村的学生,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破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笔者是一个挑战。考虑到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笔者用“小熊请客”的故事导入课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抛出“小熊该怎样分配这4个桃子,让两只小猴都满意呢?”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自然地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并通过小熊请客分食物的情境,将接下来进行的三个分物活动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由于情境设计恰当,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进行“分萝卜”和“分骨头”这两个活动时,笔者让学生拿出小圆片来代替小兔、小狗,小木棒代替萝卜和骨头,让学生分一分。笔者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的活动,再次巩固并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笔者又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多种分法进行比较,初步渗透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生们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深了对“平均分”的体验和感悟。

三、 巧妙设置问题任务,促使学生交流学习

在“分骨头”这一数学活动中,笔者试着让学生用图示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要求同桌两人合作,用图示记录下对方平均分的过程,并且用语言向对方描述自己记录的结果。笔者的这一要求促使学生在介绍自己画出的分物过程的同时,也要能看懂别人画的分物过程,使得合作交流真正落到实处。

四、 问题预设充分,促进精彩生成

在完成拓展练习“把18个橘子平均分,有几种分法?”时,虽然教材只要求掌握平均分成2份、3份、6份、9份这四种情况,但由于在课堂中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初步渗透,学生们竟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精彩地摆出了平均分成1份,每份有18个橘子和平均分成18份,每份有1个橘子的分法。这一精彩生成,让学生初步感受了当总数一定时,份数和每份数的关系。

五、营造言论氛围,激发表达欲望

这节课要求学生在交流分享时,不仅要介绍自己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还要用语言描述同伴的分物过程和结果,这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在课堂上笔者坚持了“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说清楚的老师绝不插言”的原则,但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说而不敢说、不会说。笔者意识到,要让每个学生都敢说、会说,除了需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自由、积极的言论氛围外,还应该使每个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有一种安全归属感,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突破数学教学
古诗词教学中的“增删调补”
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