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变通策略

2015-10-21 16:50吴群峰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5年1期
关键词:变通教者速度

吴群峰

语文教学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处于不断变通之中,高明、高效的做法应该是据势而动,因情而变,讲究变通策略。

一、教学顺序的变通

科学的教学应该是有序的,而且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教学的顺序趋向于相对稳定。“定序”可以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定位控制,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学的程序科学、合理,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语文教学的定序,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教材本身的排列顺序,二是知识体系的内在顺序,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四是能力形成的递进顺序,五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正常顺序(如形象感知先于抽象理解)。五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确定较为合理的教学顺序。定序既要重视大的序列,又不能忽视小的序列。如写作能力训练的序一般是“观察—感受—体悟—思维—表达”,这便是“大序”。其中的“表达”又有: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粗疏表达→精细表达,模仿表达→创造表达,等等。这是“小序”。“定序”可以保证教学程序合理,有条不紊,循序而进。

但“序”之确定只能是相对的,出于教学的种种需要,人们常常“变序”施教。“变序”的操作不外以下几点:(一)变动教材原有的编排次序,服从于教者的总体教学构思或局部的操作设计。(二)为开拓学生思维,变“常序”为“特序”。如“中间开花” “化首为尾”“倒尾为首”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特序”,使用得当,效果颇佳。(三)由于“意外”因素而调整教学顺序。如刚刚开过运动会,学生尚沉浸在赛事回顾中,有人甚至还处于昂奋状态,这时上阅读课效果不可能很好。教者可临时改阅读课为写作课,先让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运动会上的见闻感受,然后形成文字。这样的局部“变序”,只要变之有据,是不会影响整体教学程序的。

二、教学速度的变通

语文教学理应有一个相对的“适中之速”,或者说是“定速”吧。一般说来,教学的速度与知识的密度紧密相关,二者成正比关系。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一门学科换了新老师,学生往往有一段时间不适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新旧科任老师的教学速度不一样,旧慢新快,觉得赶不上趟;旧快新慢,又觉得没劲儿,常常走神。可见,速度过快或过慢,教学效果均难臻佳境,调整教学速度事关重大。所谓“定速”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教学阶段内,教学的速度要与学生的承受力相吻合并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忽快如奔马,忽慢如病牛。速度的起伏太大会引起学生的身心疲劳,因此,一般提倡那种不紧不慢,张驰有致的“中速”。

然而,教学速度又不能一成不变,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随机调整。一般说来,讲读课文要慢一点,自读课文的指导可快一些;新授要慢一点,复习可快一些;重点难点应慢一点,非重点难点宜快一些;初次接触应慢一点,再次接触可快一些;学生身心节律处于低谷期时应慢一点,处于高峰期时可快一些;学生整体基础差应慢一点,基础好可快一些。即使是一句话的表达,关键处表述要慢(配以重音强调),非关键处可快速带过。至于教学中的训练速度,一般也是起步宜慢,逐渐加速;遇阻放慢,顺畅则加快。

三、教学层级的变通

这里所说的教学“层级”,有时候也可表述为“层次”。通常情况下,教师应该在确定教学层级、层次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从学生的水平层次看,“定层”意味着对不同的学生“分层设色”,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举例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作业难度和数量均不同,对他们的语文学习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监督手段和检测手段。这样就避免了“教学无针对,好孬一勺烩”的弊端。从知能深浅的层次看,定层意味着在一定阶段侧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某一层次的能力。以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为例,大致可分为四个阅读思维层次:(一)认知性思维,(二)理解性思维,(三)评价性思维(或称“批判性思维”),(四)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特定阶段应与其中某一思维层次相对应,并相对稳定,否则会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由于学生水平的层面分布和知识能力的层面分布并非一一对应,交叉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定层”不可机械划一,应善于应变,在“定层”的前提下学会“变层”。教者一旦发现自己对两种层次的确定与实际不符,就必须及时调整、变更,尽可能使层次的“估计”与客观实际相符,减少微效勞动甚至无效劳动。“变层”的依据通常是:(一)大纲考纲的变化,(二)学生知能水平的变动情况,(三)学生思维品质的变动情况,(四)学生身体、心理的变动情况,(五)教者自身教学能力特别是教学管理能力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走势的变通

教学的“走势”,从大处看,是指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趋势和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趋势;从小处看,是指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趋势,情感态势。就前者而言,确定师生双方发展的潜在趋势(以下简称“定势”),有利于把握语文教学的整体走向,不是埋头看脚尖走路,而是脚下走一步,眼看前三步,在“向前看”中合理地调整教学的步伐。如果发现“走势”不妙,就要努力创造条件去“变势”,以便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整体发展趋势的估价,不能满足于自身的“纵比”,还必须作横向比较,以确定自己在大背景下的位置和相对走势。 就后者而言,“定势”实际上就是利用种种有利因素营造一种让学生在思维和感情上欲罢不可,欲静不能的运行“惯性”和趋势,引导学生顺“势”发展。

“定势”的目的是为了诱趣、促思、激情,但是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要求教师能随机应变,即及时“变势”。微观意义上的“定势”与“变势”,实际上是课堂思维、情感趋势的调控。如何做到定而有则,变而有据,定变互补,相得益彰,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探讨的课题。

综上所述,理想的语文教学既需要相对稳定,又需要适度变通,掌握变通策略,从而保证语文教学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猜你喜欢
变通教者速度
行驶速度
速度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