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浅谈

2015-10-21 16:50马翠花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5年1期
关键词:诗句意境情景

马翠花

【摘 要】

意境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材 诗歌 教学 意境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是语文对课堂教学的严峻挑战。我觉得诗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注意用诵读创设情景

诵读是品味诗句的最好方法。教师诵读,要为学生学习诗歌创设情景,要准确把握读速快慢,读音高低,感情抑扬,停顿恰当,要让学生从优美的节奏中整体感知,进入情景,把诗人的意象变为学生自己的意象,从铿锵的音律中进入感情世界,让学生陶醉在诗作的情景里。这样,学生就拥有了自己的感情天地,以至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如诵读《再别康桥》时,“轻轻的”要读得稍缓,音调低沉,轻柔缠绵。读第二个“轻”要有拖音,要读出生怕惊扰周围生灵之感,营造一种寂静但又闲适,孤独却又亲切而不忍离去的氛围。如果再配上与之相映的轻音乐和康桥画面,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感知后,自然就进入诗的情景中。

教师诵读为学生创设了进入诗境的情景,在这种令人如痴如醉的情景下,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站在诗人的角度揣摩诗意,参照画面朗读诗歌,反复体味,那么,诗歌教学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进入情景,就这样用诵读的方法比较轻松地解决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二、教师可通过播放音乐以渲染教学氛围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讲授《琵琶行》之前,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抑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令人拍案叫绝,可推为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之绝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诗句描写的音乐中激越高亢、欢快娴雅、珠圆玉润的表演技法,我播放了古典琵琶曲《高山流水》中的一段。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脸上流溢着欢快,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三、教师可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以融入教学情景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在角色转换中,同学们扮演得越像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是一种享受。比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让同学们选择能体现诗句内容,表达诗句情感的对象,然后试着充满情感的说这句诗。结果大部分同学对诗句的理解深刻准确。有的是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互相鼓励,有的是家境困难的同学互相同情,有的是身体孱弱的同学互相支持。通过角色转换,同学们在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四、诗歌教学应注重理字词句的赏析

教材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很难理解。其又尤其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炼句的讲究和艰难。加上诗歌字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探究、体味。

那么,如何来赏析字句?首先应该从诗歌中关键字句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各种物象的勾连,再现诗中形象,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哲理。如“潭影空人心”中的“空”字,解释为“使XX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一个空字,把自然之景和人的品质联系了起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当然,这里还要更多借助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因为诗歌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而读者则可以通过想象补充、丰富其内涵,正如刘勰所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而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更深层次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蕴藏另一层面的含义,这样更能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意旨。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通过对字句的赏析,加上丰富的想象,可理解为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通过这样的赏析理解,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就更能充分的体会了。再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這就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了。

五、诗歌教学应理解诗歌情感,深挖诗歌意境

意境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简短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

把握诗歌的意境,可以从关键字入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中,一“竞”字既写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状态,与形容鹰飞得矫健有力的“击”字和形容鱼游得自由轻快的“翔”字相呼应,又体现了作者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昂慷慨的情绪。物象鹰、鱼等充分的展现了新中国下人民自由生活的快乐情景。把握诗歌的意境,也可以从诗歌中的景物入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明月”也已经成了思乡怀人的象征。把握诗歌的意境,还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入手,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这些动作神态,将分别在即的两人内心的千言万语,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隐于言外,充分的表现了离别的痛苦情景。

猜你喜欢
诗句意境情景
情景交际
六一来了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楼梯间 要小心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