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知识城设计概况

2015-10-21 17:19陆鸣宇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6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

陆鸣宇

摘要:文章对知识城规划内容以及周边地理环境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小牛山景区城市设计内容,并对设计区域的特点进行总结。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建设区域进行描述,可使设计规划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的为地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

关键词:镇江知识城;城市规划;小牛山片区

一、知识城规划内容

知识城位于小牛山北面,主要对在该地块内高新区科技创新大厦等五大项目进行设计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项目范围东至二道河路高架、南至西徐大道、西至文苑路、北至泸宁城际铁路,总用地约40.0公顷。

基地中间坐落着一处省级文保单位,规划道路避让行之,并很好的衔接西侧道路,把地块分为前后两部分。考虑到地块的后续发展,把基地被测用地作为预留发展用地,着力打造基地南侧以优先形成延南徐达到的城市界面,提升整个园区的建筑形象。

通过对用地强度的分析,把用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用科创大厦用地,另一部分作用另外四大项目用地。科创大厦位置选址在基地左侧,在小牛山北侧形成尺度适宜的市民广场,既有低调亲民、欢迎群众之意。同时又将小牛山的生态景观充分引入到建筑群体之中。形成了延南徐大道一侧富有层次的城市界面。

对预留用地进行远景规划,延续基地已有功能,公寓布置在用地的东、北两侧,通过点式的高层,进行占角抢边。办公建筑围合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城”城市肌理。通过对科创大厦底部架空处理,使得生态景观轴线能够有贯穿文保建筑、科创大厦以及小牛山风景区三个核心。

基地主入口由南徐大道引入。二道河路、文苑路上砂纸各地块次要出入口,基地内部道路合理区分对内和对外流线,并在核实的位置分下了下地库的出入口,同时针对科技园区的特征,在 城市道路和主要出入口之上设置了港湾式停车点,方便了外来人流的出行。

设计区域周边环境如图所示:

人行流线与机动车流线合理区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同时,我们在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各个地块之间,设计了贯穿性的绿色廊道,在功能上与空间上将各个地块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创新大厦主楼一至三层架空,首层布置入口门厅各规划展厅。通过四个垂直交通核进入办公用房。四至八层为各部门即部委办公,久至十层为四套班子办公用房,

裙房首层南侧分布行政服务中心和史志档案馆,老干部局等办公用房。北侧架空布置地面停车场,二层南侧主要是人大、政协办公用房。北侧为餐饮区,主要为使用和领导用餐区。三层南侧为办公,北侧为会议中心。

首层东西南侧分布多个门厅,将人流引入、东北侧设置餐饮、会议门厅,结合三层孔中连廊将人流从各层引入。车库入口设置与建筑西北和东南侧,互不干扰。

建筑主体成环形,能最大程度提供良好的通风,采光。采用巨柱饥饿哦股,最大程度释放景观面。外立面简洁有力,经得起时代变迁的磨砺。

其他四大功能主要为办公和公寓,置于基地西侧,采用自成一体的围合布局,与主楼取得协调统一。未来,这座绿色,生态,充满活力的复合型乐基产业园将成为镇江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妙的城市科创产业园之典范。

二、小牛山区城市设计以及特点

小牛山地区城市设计规范位于镇江西部的高新园区内,地处南徐大道西延段、扬溧高速以东地区。城市设计面积约为2.29平方公里。

在镇江“一成两翼”城市总体布局结构的引领下,小牛山地区的建设将围绕镇江知识城的建设,打造镇江高新区的现代化创新服务平台,吸引全国乃至国际化的创新企业的入驻,提升镇江高新区的创新实力,建设国家级的一流高新产业区。旨在打造一个影响深刻,充满活力,同时创新发展,要素集聚的生态知识城,也是一个更加绿色,更具有吸引力的国家化科技创新城。

1、 基于对现状条件深刻理解的规划控制

小牛山景区的高度为57.4米,因此我们在考虑对面知识城主楼的高度时,决定控制高度在57.4米以下,这样既考虑到小牛山互相协调的关系,也可避免了主楼建筑高度过高对其后面的文保建筑所造成的压迫感。

为了表达对文保建筑的尊重,“历史文化街”及南沿带的高度控制在15米。两侧相邻建筑高度都控制在24米以下,包括保留改造的江科大西校区和三茅宫景区。远离街区的建筑控制高度逐渐抬升为60米,形成一种“礼让”之感。沿基地外围布置控制在100米,形成一个天然屏障。同时利用板点结合的塔楼布局形式,丰富沿城际铁路的天际线。

2、整体协同的功能布局

城市设计形成“一带双轴、一心四区”的整体规划结构。一带,是贯穿基地的生态绿化景观带。两轴分别是南徐大道城市发展功能轴和自小牛山向北贯穿知识城中心的绿化景观空间轴。一心是镇江知识城行政服务中心。四区是总部创意生产区。生态孵化创新办公区,滨水宜居综合生活区,和小牛山公园生态景观功能核心区。

镇江知识城的核心建筑为高新区创新科技大厦暨行政服务中心、高新区四太平台集聚项目、高新区国家级高创中心、高新区生产力促进服务中心项目和高新区人才公寓配套设施项目。这里是镇江高新区的创新服务中心。

3、快慢相宜的交通系统

基地内的道路路网形成三横四纵的主干路交通网络。其中南徐大道和二道河路是联系城市功能区域的框架性交通主干路,其他道路形成方格网为主的便捷的交通网络。强调公交有限的城市交通系统,分流过境交通,监理低下停车分时共享体系和多样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在沿道路绿化景观带、地铁快中心绿化区域、城市广场、不行街道与生态公园规划多样化的步行空间,形成健康舒适的慢行交通体系。 监理多种交通方式覆盖基地,并在不同节点形成多样交通的换乘。

4、山水交织的景观体系

依托基地的良好的景观资源,提升滨水与山体环境,打造一条贯穿基地的绿化景观带作为主要的步行空间,与小牛山进去形成山水交融的景观体系,创造城在园中,园在承重的空间意向,并通过绿色廊道联系周边绿色空间,形成城田相融的空间景象,体现了山水镇江的整体特色。 通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地块中心绿化景观、庭院绿化、屋顶绿化等形式多层次的立体化的绿化景观体系。

5、可操作的城市开发

采用核心引领,西起东拓的城市开发策略。基于集约高效的土地开发原则,结合地块的功能布局,合理制定区域的高度与强度開发控制要求。同时,在每个大的功能区域内划分可独立开发的尺度合宜的地块,使地块便于开发,利于根据后续开发的实际状况有序推进。

6古今辉映的文化传承

尊重地方的历史文脉,传承与发扬地方文化。规划保留与改造了蚕研所、蚕种场、江科大西校区等富有场所记忆的空间,并加以改造与利用。新的创新功能与传统建筑形式的结合,打造了文化气息浓郁的特色场所空间。

7、鲜明突出的城市形象

在西侧重要节点空间规划150米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形成标志性的入口空间。东侧规划城市综合体作为强有力的吸引中心,引领滨水宜居综合生活区的开发。在地基中心知识城区采用建筑围合广场的布局方式,突出建筑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平.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规划对策——以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设计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6).

[2]付磊,柏巍,马小晶.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方案的演变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2(12).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建设问题与对策
城市规划领域重大决策失误问责制度的构建
城市规划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分析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那些“搞城市规划的人”到底是谁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公务员竞争上岗试题训练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