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不良行为”导引艺术

2015-10-21 17:51李凤霞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手工业不良行为笔者

【摘 要】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认真听讲,不配合课堂教学等“不良行为”较为普遍。作为课堂教学指挥者和组织者的教师,如果对学生的性格、心理、情绪、修养、经历及爱好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应对课堂不良行为,采取灵活的方式加以导引,就会收到劝诫错误、提升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最终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的效果。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良行为;引导艺术

【作者简介】 李凤霞,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31-0130-03

教师是战斗在教育和教学这一阵地最前沿的“战士”,管理好每节课堂,灵活应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犹如控制好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教师,从任职的第一天起,就要有十分强烈的全方位塑造学生素质的意识,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上下功夫,善于引导和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笔者发现,修改后的历史新课标使教师上课的难度有所增加,相应地,课堂管理的难度也比以前更大了。课堂上,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从一节课的后半截开始注意力变得不集中,个别学生甚至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或直接制止,或予以批评。然而笔者以为,这些做法虽能够让学生停止某些不良行为,却不能够调动学生认真听课的积极性。实际上,批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用的恰当便可以收到意外的好的效果。那么,教师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该如何做才能既可有效制止或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认为,要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不能仅靠教师的威严,不分场合、不管范围、不讲策略的声色俱厉的批评。这种做法只能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相反,建立在教师的热情、耐心和正面巧妙的引导基础之上的批评,严肃而不失态,严格而不伤害,既能达到有效教育学生,又能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案例,对课堂上处置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加以分析,论证课堂应对突发不良行为的手段及其基本效果,以期抛砖引玉。

案例一:在讲述《发达的古代农业》的课堂上,某女同学听MP3。这是这一学期的第一节课,该怎么办?虽然当时笔者的内心非常气愤,但笔者压住了火,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静静地走到她面前,没收了MP3,请她集中精力听课。下课后笔者把她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得知她喜欢听歌曲,喜欢唱歌,也有表现的欲望,于是,笔者决定让她发挥特长自己去写歌词,围绕“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课有关的内容写歌词,并让她在下节课堂上表演给其他同学听。这位同学欣然接受,其所写歌词如下:《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农业发展快,一万年前有/培育水稻和粟粟,距今七千年/原始农业用刀耕,还有那火种/用耒耜普遍,使用锄耕地/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在汉朝后,又精耕细作/那春秋,开始用铁犁牛耕/隋唐时期有那曲辕犁/

重视农业灌溉 水利工程建/战国时都江堰,汉朝的漕渠/曹魏时 用改制的翻车灌溉/唐宋时 利用了水利筒车/明清时 风力水车推动了生产/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 传统生产模式/农民拥有土地,提高生产积极性/发达的古代农业,伴随有脆弱落后性/这就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这些歌词在行家来看可能不成熟,但它却基本囊括了发达的古代农业整节课内容,描绘了从原始农业的起源到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她写的歌词既帮助学生弥补了课堂上的不足,又帮助其掌握了本节内容,同时也“惩罚”了学生,活跃了下节课课堂气氛。而这名同学也发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上课听讲专心,不再犯错误。

案例二:在讲述《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时,一男生在课堂上看文学作品。笔者根据他喜欢文学作品的特点,让他把本节内容写成诗歌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其所写诗歌如下:中华是心中的日月/中华是亘古的永恒/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济的民营手工业/都曾是不朽的华夏文明/官营手工业 冶金 制瓷 丝织/一直独占世界巅峰/商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明清青花瓷/瓷器史上的璀璨明珠/家庭手工业 -- 个体副业/民营手工业 家庭作坊发展/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他们代表了古代手工业发达的水平/数古代手工业文明,尽在中华大地/俯远似锦如画,织机已处各家/一手三丈布,粉饰玉砌楼花/无挂 ,无挂 ?雪绫混者悲发!

这首诗歌把这节课设计的主要内容——手工业类型、特征、发达的部门及水平大体反映了出来。能写出这首诗歌,就说明他在课下把教材详细看一遍,这样的做法既帮助该同学掌握了知识,又展示其才能和优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老师的点评和导引下,达到了知识的复习、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案例三:在讲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内容时,某班有个男生因准备参加化学选拔赛,在课堂上看化学内容。笔者便要求他下课后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展示给大家。以下是该同学所列的化学反应式:

1.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形势:党和政府正确领导+3年(1949-1952)时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在这里,方程式1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2年(3年)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方程式2显示出,1953年国家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结果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會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后来这个同学总结经验教训:与其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去自学,不如抓住课堂45分钟理解、消化相关的内容。

案例四:在讲述第11课《探索与失误》的内容时,有一名同学在课上一直低头画画,心思完全不在教师所讲的内容上。我就让他把讲的内容在黑板上用画表达出来。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笔者以为针对上述突发状况,采取正确的措施既融洽了师生关系,防止了师生的正面冲突得发生,又使学生受到了惩罚,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作为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讲究批评的艺术性,能更好地避免一些在校园内发生的矛盾。

由此,笔者还举一反三,本来是为了“批评”学生或者对学生某些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加以劝诫或处罚,换一种角度反而成为鼓励学生学习的方式。作为教育者,如果能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心理、情绪、修养、经历及爱好等方面都了如指掌,就能保证批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启迪、激励、鞭策和警醒的作用。许多人不喜欢听批评,带刺激性的批评就更不愿意接受,但学生犯了错误就得批评教育。对于老师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怎样才能搞好这项工作,使被教育者既能受教育又不产生副作用呢?我的观点是以柔克刚。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老师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同时,更应从不同方面捕捉学生身上的优点,给予肯定、表扬,从中引申他本身存在的某一弱点上,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

案例五:某文科班的一个男同学,在高三开学后,连续几次,每节课堂的后半节都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位同学学习历史潜质非常不错,但历史成绩不理想,这与其学习不刻苦、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很大关系。有一次笔者上课专门提问了他一个历史问题,他回答得非常流利,我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给他一个“Very well”,然后让全班同学给以鼓励和赞美的掌声,并对他说:“如果你认真听课,上课不犯困,努力学习,你一定是一个创造历史奇迹的人。”后来他告诉我,这几句话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增强了自信心,鼓励他奋发向上,在以后的历史课堂中不再睡觉,历史成绩突飞猛进。在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成绩考了82分,大大超出学科重点线。高考成绩优异,考入自己梦想的重点大学。

所以,老师要注意到学生的长处,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的进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靈的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适度批评学生必须弄清错误的性质和程度,掌握分寸,对缺点和错误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夸大,会对学生造成心理压抑,特别是教师不可把学生绝对否定,批评学生时不要把话说“绝”,否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而缩小,会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心理,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所以,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应适度批评。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于教的老师”。的确如此,对厌倦课堂学习不愿意听课的学生,教师通过发挥其特长,鼓励其优势发挥,利用近似于一种“批评”或“处罚”的方法,反而激励或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直面批评达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性,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手工业不良行为笔者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越南雄王时代之经济篇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