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新探析

2015-10-21 19:38莫山昀
大观 2015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探析

本文是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B238)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文章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所面临的来自教学对象、教学观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新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新挑战需要重新构建的教学新途径:即加大知识储备、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测评体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识读教学;探析

跨文化交际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需要处理的是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是跨文化语境中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交际信息很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交际传播的新形态,也带来了课程教学的新格局。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化的不同,交际者的语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

对外汉语识读教学,这里所指的对外汉语,专指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新形势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也越发强调将语言学习与知识的创新、改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双重识读目的:一是理解并掌握不断演变的语言;二是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同时,教学活动本身作为一种交际传播形式,必须充分面对跨文化交际所带来影响,重新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去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新挑战

(一)教学对象的多样性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每个交际对象或教学对象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属性或文化背景在共同语言教学中虽然具有一定趋同性,但更多的表现出差异性、交互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些属性使得每一个教学对象都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并在统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成为必须得到关注的主体。例如,一个由欧、美、东南亚佛教国家和中部非洲国家留学生组成的班级,文化背景不同的个体组成了一个学习汉语的集体,每个个体之间都有学习汉语的欲望,但都又有各自自不同的行为思想,整个教学实践中教学对象呈现一种明显的多样性,如何提升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延伸课堂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时空拓展,是对外汉语识读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二)教育观念的开放性

当前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实践主体在网络等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这是一种全新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类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行为,非常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性,积极吸收一切可能的优秀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双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求知欲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同时,教师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摒除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式教学交流机制。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新探索

(一)加大知识储备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知识储备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重新定位与思考。俗语所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授之于鱼,不与授之于渔。由于跨文化交际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知识范围更广,思维方式更多,自主意识更强。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和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认为教师只需懂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工作的状况,变成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只要这样,教师才能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以广博的知识,结合和深入浅出、纵横捭阖的教学魅力,充分照顾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二)创新教学形式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一个留学生来陌生的中国,往往会因为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陷入交往陌生甚至深度焦虑,很多时候因为文化倾向和心理行为的差异,在教学交流中很容易产生不同的矛盾和误解,而且这种情况单凭文本语言很难解决。为克服单一文本教学的不足,教学活动必须借助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数字技术、网络平台、媒体平台等,进行差异化、外延式教学,将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新媒介形象进行阅读和处理信息,并且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学习汉语。例如可以通过慕课(MOOC)的形式积极拓展网络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教学互动、教学效率、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进步。

(三)改革测评体系

传统评价体系大都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跨文化背景下教学评价模式应突破这一模式的困囿,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针对对外汉语识读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留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重新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首先,在测评内容上,教師要根据课程设定的培养方案,遵照对外汉语课程的结构及其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综合的结果测评,要把学生的的信息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认知理解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单纯只测评学生的语音、语法等知识的问题。其次,在测评方式上,第一,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想潜能;第二,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测评结合,课内和外结合起来,全面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的协同发展,将知识考核和创造精神及实验实践能力测评,做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

[4]张义君.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与实践[J].外语界,2013(01)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04)

作者简介:莫山昀,男,广西桂林人,1974年生,广西科技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探析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数学物理反问题探析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