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与药学研究

2015-10-25 05:41任春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1期
关键词:磺脲降糖低血糖

任春萍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辽宁 辽阳 111000)

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与药学研究

任春萍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 研究分析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糖尿病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糖尿病患者以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等5种综合防治手段和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强化治疗。结果 临床验证糖尿病患者应用磺脲素类、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类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结论 抗糖尿病药物使用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提高药物的治疗质量和效率,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药物;临床应用;合理用药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DM治疗应是综合措施,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等五种手段。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强化治疗,使其治必达标,2型DM患者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血糖仍控制不理想者,大部分患者则需加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本文重点介绍磺脲素(Su)类,双胍类(BG),a-糖苷酶抑制剂(CIGE)类降糖药机制与临床应用的进展和不良反应[1-2]。

1 磺脲药物

1956年甲磺丁脲(Tolbutamide D-860)作为第一代磺脲类药物问世。尔后,氯磺丙脲(Chlorprapamide)相继用于临床,1969年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作为第二代开始用于临床至今,第二代药物已有多种,除优降糖(Glyburide)外,还有格列齐特(亦称Gliclazide,达美康),格列吡嗪(Glipizide,美吡达、灭糖尿、迪沙片、兰绿康、瑞易宁控释片)。格列波脲(Glibomomuride,克糖利)、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适平),第三代的格列美脲(Glinmepiride,Amaryl,亚莫里)。此类药物应用临床已逾70年,其降糖作用肯定,被广泛接受为中度非肥胖2型DM患者一线降糖药物。见表1。

磺脲类的降糖作用主要通过与胰岛素β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K+通道使细胞膜去极化,Ca2+进入细胞内,从而促使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此外,还有胰外作用,增强周围组织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敏感性,减少肝糖的输出。促使脂肪细胞内葡萄糖的转运,促进糖原合成等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而且还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红细胞的黏附,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选用原则:①Su类降糖效果为:优降糖>美吡达>克糖利>达美康>糖适平>D860,优降糖效果最好,可作为2型DM首选药物,但可引起致命性低血糖症。老年糖尿病慎用或不用。②美吡达吸收快,降糖好,持续时间24 h,有降血脂及增加血纤溶活性,有利于减少血管并发症。③达美康,克糖利属安全有效降糖药,能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可阻止微血管并发症。后者有抗脂肪分解作用,适用于老年DM。④优降糖,D-860价格便宜,美吡达较便宜,达美康、克糖利,糖适平较贵。⑤Su类的选择,中年轻至中度2型DM,且经济受限者可选优降糖,D-860,经济富裕者及老年DM者,首选美吡达,达美康或克糖利,高龄或肾功能不全者首选糖适平或InS治疗。⑥Su药物之间不宜同时应用。⑦病情危重FBS>16.68 mm/L或伴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及乳酸酸中毒者;或对磺脲,磺胺药严重过敏,有黄疸,造血系受抑制,白细胞减低者禁用。⑧瑞易宁松释片的活性成分为格列吡嗪,每日1次,24 h有效控制血糖、较传统Su类进一步提高InS敏感性,显著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⑨格列美脲适用于2型DM继发Su类药失效者,可与InS联合治疗。

磺脲药物的不良反应:①低血糖反应:Su类最常见和最有意义的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常可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反复或持久性低血糖症,可导致神经系统或心肌不可逆性损害,昏迷而致死。老年DM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因代谢和排泄缓慢,更易发生低血糖症,磺脲类与其他药合用时,如β-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磺胺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易增加低血糖反应;或Su类用量过大,年老体弱,活动过度,不规则进食,饮酒或含酒精饮料也是引起低血糖的常见病因,据文献报导,Su类引起的低血糖症,优降糖(8.3%)、美吡达(4.6%),达美康(2.3%)、格列美脲(1.7%)、InS(2.76%)、InS与Su类联用为(3.38%),其中以优降糖导致低血糖的特点有:突发性;血糖下降幅度大,可低达0.3~22 mmol/L;表现严重,常以脑部症群迅速昏迷而发病;持续时间长,可达10~20 h或数日,病情顽固,难治,年龄高(>70岁),可与剂量无关;愈后差,据统计有11%死亡。②其他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胃肠功能紊乱者(占1%~2%)偶有AST、ALT升高,肝功损害,中毒性肝炎者罕见;造血系统反应,第一代有暂时性白、粒细胞、血小板全面减少及溶血性贫血少见,第二代则更少见。神经系统反应,优降糖和氯磺丙脲用量大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嗜睡,视力模糊共济失调,四肢震颤,减量或停药可消失,过敏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及皮肤瘙痒;D-860片可致甲减,黏液性水肿,氯磺丙脲可致钠,水储留和低钠血症或酒后面部潮红征群,第二代Su类则罕见[3-5]。

2 双胍类药物

双胍(BG)类降糖药自1959年用于DM治疗。其中分为两类:一类为苯乙双胍(Phenformin,降糖灵)此药与心血管病死率及乳酸性酸中毒发生率有关,美国于1977年以来已不生产及禁止使用,在我国仍一直被谨慎使用。第二类为二甲双胍(metformin),其商品包括有降糖片,立克糖、美迪康、迪化糖锭,格华止等。两类药物因分子结构不同,致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有别,后者是前者的1/50,它不刺激InS的分泌,不产生低血糖。不增加体质量,目前广泛作为肥胖型2型DM的首选药物。

作用机制:其降糖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临床研究其特点、抑制肝糖的产生与肝糖原的异生,改善外周组织(肌肉和脂肪组织)和肝脏对InS与受体的亲和力,减轻Ins亲和力,减轻InS抵抗,增加InS敏感性,增加糖的利用,增加外周组织糖的无氧酵解,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并有降脂和抗凝作用。

表1 临床常用磺脲类药物表

临床应用:BG作用时间2-4,口服后主要由小肠吸收。生物利用度50-60%,其半衰期为1~4.5 h,苯乙双胍剂量范围25~100 mg/d,分2~3次服,50%由肾排泄,12 h肾清除率达90%,从250 mg Bid开始使用,依病情逐渐加大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3000 mg/d,分3次口服,文献报导,met可降低FB·S,PB.S及HBAC,同时有效降低TG(10%~20%)降总胆固醇5%~10%,降VLDL-C,升HDL-C,但不刺激InS分泌。单独使用不导致低血糖,近期UKPDS报告,使用格华止除具有降血糖外,还具长期额外益处是,降低任何和DM有关的并发症32%,降低和DM有关的死亡42%,降低DM的死亡36%,降低急性心肌梗死39%,同时并证明格华止单药治疗,随剂量的增加而疗效更卓越,2000 mg/d剂量时显现最佳改善,降低HBAC为2%,欧洲2型DM政策组织建议:met是非药疗失效的肥胖型2型DM的首选单一治疗药物。尤其是合并高脂血症,高黏血症,高血压和高Ins血症的患者;对Su类继发性失效的患者,联用met后,可明显改善血糖控制和其他代谢异常。Met和InS联用,可明显降低InS治疗的1和2型DM患者皮下InS需要量。

不良反应:乳酸酸性中毒是主要不良反应,多见于苯乙双胍,二甲双胍少见,文献报道其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是0.027~0.084/患者年;0.017~0.024/患者年,met仅为苯乙双胍1/50且多见于有自杀企图和用量不当。遇下列患者慎用met:肾功能不全(Cr男>1.5 mg/dL,女>1.4 mg/dL;合并重症肝疾病,心功能不全;重度酗酒,缺氧或有乳酸中毒史者,还在接受放射学检查或遭受易使其发生肾功不全的疾病,应暂停用BG或BG与InS或Su类联用或用于饮用大量酗酒者,可诱发低血糖。Met的急性不良反应,系轻微的,自限性腹泻、恶心、厌食或金属苦味和腹部不适,大多是一过性且与剂量有关,进餐时服用,逐渐调整剂量或减量可减轻不良反应[6-9]。

3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CIGE)

本药系德国拜尔药厂从70年代通过培养线菌和化学方法研究了多种竞争性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CIGE)。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有拜糖平(Acarbose),同类产品有倍欣(basen)是格列波糖(Voglibose)的商品名。

作用机制:阿卡波糖和倍欣的药理作用相似,主要作用于小肠上皮刷状缘竞争性抑制a-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防止1.4糖苷键水解,对麦芽糖酶和异麦芽糖酶抑制作用软弱。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临床应用:拜糖平口服后,2 h血浓度达高峰,其半衰期为8 h,主要在肠道降解或以原型粪便排出,尿中排出仅占1.7%,二者用药量最好从小剂最开始,前者50 mg tid 2周内可增至100 mg tid,最大剂量不少于600 mg/d,倍欣0.2 mg tid或增至0.3 mg tid,用药方法适宜与第一口饭咀嚼。近期UKPDS报道,拜糖平是降低餐后血糖掌握治疗2型DM的关键,是2型DM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是2型DM治疗的发展趋势。拜糖平能进一步降低HBAC0.8%是一个主要发现,拜糖平的特异性是降低餐后高血糖20%,显著降低各临床终点的发生危险为12%;降低微血管病终点发生危险25%,降低发生心肌梗死危险为16%。

拜糖平适应较广泛除作为2型DM首选治疗外,和Su类或BG类合用,或三者联用,或与InS联用,能使全天血糖保持稳定。InS需要量减少25-46%,对IGF者,防止向2型DM转化。

不良反应: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胀,胀气,肠鸣亢进,排气过多等。从10462例中(占17%)腹泻(3%),又因后症状缓解,偶尔有肠梗阻,因不能耐受而停药者占3%,有10例报导,在服用阿卡糖期间出现明显的急性进展性肝损害,AST、ALT、γ-GT,AKP均升高,对肝、肾功能不良、严重贫血者不用,对孕妇、乳母及18岁以下儿童暂不用,不宜与消化酶、新霉素等同时使用[10-12]。

[1]龙江山,王晓飞,李士慧.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与进展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31-33

[2]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3-169.

[3]荣根满,樊启生.药物载体的给药系统的研究方向[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16(9):601-603.

[4]李士荣,龙寅慧,马成功.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13,33(3):191-193.

[5]徐淑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33-939.

[6]荣江山,龙官保.药学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3):131-133.

[7]宁阳,白宣,李荣慧.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与前瞻性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4,22(1):21-22.

[8]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01-309.

[9]袁满,马向前,龙少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与进展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2):198-199.

[10]荣一长,江华,龙昌杰.倍欣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前瞻性研究[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14,34(6):361-363.

[11]类永新.实用临床组药学检验与进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2006:230-236.

[1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01-309.

R587.1

A

1671-8194(2015)21-0298-02

猜你喜欢
磺脲降糖低血糖
冯琴:降糖减肥新秀一一司美格鲁肽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BMJ:糖尿病患者换药需谨慎,从二甲双胍更换为磺脲类药物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磺脲降糖药应该怎么吃
磺脲类降糖药你用对了吗
降糖通络片的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