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引导艺术 构建生本课堂

2015-10-27 21:38范美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河盘桥小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重难点课文思维

范美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河盘桥小学

探索引导艺术构建生本课堂

范美华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河盘桥小学

摘要:《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中,“不为”和“越位”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真正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应有作用。那么,教师在何处何时恰当引导才是“到位”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抓住激发兴趣、教学重难点、语言训练点、促进思维和学习方法习得等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真正的高效生本课堂。

关键词:课堂学生教师引导

在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那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呢?《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为”或引导“越位”,都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只有教师的引导适时、适度,较好地处理好“放”与“扶”,才能创建扎实、高效的课堂。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在何处恰当引导,打造理想的生本课堂呢?

一、“导”在激趣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磁石,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自己会主动地学习、探究,根本不需要老师煞费苦心地讲解又讲解。这种带着兴趣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学习,不仅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会使人沉醉其中,感受学习探究带来的无穷乐趣。而这种乐趣又反过来促使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那么老师的一半作用就已经达到了。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更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而这种学习毅力只有在兴趣的激发下才更有持久性。所以,语文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一个个灵动的方块字,爱上一篇篇或优美抒情或饱含哲理或引人入胜的课文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不仅为整个课堂舞台定下基调,也为学生定下一个学习氛围。好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弦,起到质疑激趣的作用,促成学生情绪高涨,进入跃跃欲试的亢奋学习状态之中。

因此,每一堂课的开始,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导入,或巧设悬念,或创设情境,为课堂渲染一种乐学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而且要做到堂堂新,让学生有意想不到、出其不意的感受。导入的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文体不同课文内容安排设计,故事、歌谣、音乐、游戏、幻灯等等都可随机使用。教学《我的“长生果”》时,我播放《西游记》中关于悟空偷吃人参果的镜头,让学生说说人参果的妙用,再板书课题。此时,课题“长生果”深深吸引学生,使他们有一探究竟的冲动。这种带着问题和兴趣的阅读,有的放矢,效率会更高。在学习《新型玻璃》时,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一小偷闯进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他的刀刚接触玻璃,院子里便响起急促的报警声——呜呜呜……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这是什么玻璃,如此神奇?故事一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他们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这些神奇玻璃的兴趣。学生带着疑问,十分专心地阅读课文,并且在搜索信息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带着好奇心的阅读不仅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之中,还发展他们的思维,诱发创造新玻璃的想法。

这种带着兴趣和动力的学习,不仅学习效率高,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导”在重难点处

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宜掌握的技能。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决定课堂是否高效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实最需要老师引导的就是这些重难点。引导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掌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精心设计,使此处的引导能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理

解运用是突破重难点的有效途径。重难点的类型不一样,运用的策略也有所不同。比如《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是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再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情和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变化。抓住重点词句,从“异口同声”“一片肯定的回答”和“骄傲”“神气十足”的神态到“教室里安静下来”“几位女生沉静地举起了手”“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结合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很快就体会到孩子们从快乐到惭愧的情绪变化及其原因。而对于教育学生要“懂得关心别人”,我则模仿文中的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从而让他们知道,在自己感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也要学会表达爱,懂得关心别人。

在《和时间赛跑》中,“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观念还不强,更不要说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了。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紧密联系他们的学习生活经历来强化他们的体验:昨天已经过去了,你能回到昨天吗?同样的昨天,你们所做的事情一样多吗?为什么有人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阅读了课外书?你想在学习方面赶上某人吗?那么如何才能赶上呢?学生在回忆、比较中,慢慢懂得了时间的宝贵以及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的重要意义。

教学的重难点好似文章的文眼,是一堂课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因此,我们要在教学重难点处精心设计,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

三、“导”在语言训练处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学习机会,引导他们进行语言训练,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正确的理解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和前提。理解词语的意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句子、领会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解词语不能仅局限于字面,还要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异口同声”的意思是形容很多人在一样的时间中因为同一件事说同样的话。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异口同声”的意思,我这样创设情境:现在,我也想问问你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吗?话刚出口,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喊道:“知道!知道!知道……”看到他们激动的情绪,我示意他们安静,并提醒说:“同学们,你们刚才这样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是——异口同声!”“谁能用上‘异口同声’并把刚才的情形描述出来?”接着,我顺势就让他们运用这个词语。

优美的、引人深思的文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学习此类课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体会,并且把这些从文章中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写下来。这种抒写读后的感受、体会,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和吸收,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时间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我”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学完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抒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一想到这句话,我就感到惶恐。因为我经常浪费时间。明明在写作业,却因为贪玩,要放下手中的笔,趁妈妈不注意就把玩起小玩具。啊,时间就在我耍玩具时大模大样地跳过去,我却丝毫不珍惜。拿着笔发呆的时候,时间就从我眼前溜走了;睡懒觉的时候,时间就从我的床上爬走了……那么多珍贵的时间,就这样从我手中、眼前飞走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现在想起来,我真是羞愧不已,真恨不得像变戏法似地把哪些虚度的年华全部收回来,再充分利用一回。但这是不可能的。就在我刚才懊悔感叹的时候,时间又悄悄地溜了,溜走了!后悔能弥补吗?后悔能挽回时间吗?与其后悔,不如从今天起,好好利用时间,哪怕是一分一秒。”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也是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语文训练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学习运用,促使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导”在促进思维处

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是所有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于漪)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只有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可贵的沉默》一文开头写孩子们非常激动地谈论关于自己如何过生日的事情,当老师问及“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时,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由“激动”到“寂然无声”,这是为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前因后果的关系。此处是激发学生思考、活跃思维的一个节点。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原本激动热闹的教室为什么变得寂然无声呢?”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联系上文,说:“文中的孩子在谈论生日时为自己能收到爸爸妈妈生日祝福而高兴开心,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那是父母对自己的爱。当他们发现自己在享受爱的时候,却没有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没有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而感到惭

愧和内疚,觉得自己做错了。”这样的提问,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是将语言学习和发展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举多得。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之处,采用各种策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引导语,扮演好“导”的角色,充分发挥“导”的功能,在学生最需要的关键处“导”,并掌握导的方法,达到优化教学的目标。

五、“导”在方法的习得处

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博克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常会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却是无涯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汲取更多,获得更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新课标高度重视学习方法指导问题,多处强调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关键不仅仅是总结归纳出几个条条道道,而是要把学习方法指导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深入部分探究,而后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中总结出三步读书法:鸟瞰——整体感知,把握全篇;解剖——抓住重点和疑难研读;会通——文内文外,深层探究。这样的学习方法的渗透和习得,是基于课堂语文实践,因而更有可操作性,学生的体会掌握也就更为容易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这样引导学生读课文:通过根据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这样引导就是要潜移默化地教学生一种语文学习方法——联想法。这种联想法是我们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给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教给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能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总之,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课堂以学生,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能力,精心设计,在学生最需要的关键处“导”,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处“导”,最终实现真正的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向守万.“问”在关键处[J].小学语文教学,2013(9).

[2]姚立均.“自学在先,顺学而导”的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3(4).

[3]俞国平.“学导”课堂导在“节点”[J].小学语文教学, 2013(5).

猜你喜欢
重难点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背课文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