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基层课改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2015-10-30 16:55尹岳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0期
关键词:改革课程课堂

尹岳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体的系统工程,只谈教学方式的变革显得狭隘,回避聚焦课堂的教学改革则又是避重就轻。因此,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微观领域,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当下的课改趋势,对新时期课改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课改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38-02

谁也无法阻挡时代的进步,当改革成为这个年代的关键词,教育就不可避免的要走上时代的轨道。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改革很困难,但不改革更艰难。只有坚持机制中探索与推进,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才能打造生命课堂实现生命教学。

在推进课改的这些年里,不少的地区和学校尝试着符合学情,体现学科内涵的新课型建设,这向着现代化教育迈进了一大步,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在教育体制的大环境下、应试教育的大惯性下,基层改革与创新到底怎么做,这成了一个大命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当下的课改趋势,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突破理念,找准定位

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都在朝着促进每一位学生“全人”的发展而努力,我们倡导教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知行合一等等。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回本溯源。所以回头来看,与其说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是在创新,不如说是在返本开新,是一种吸纳、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课改不要急于撇下旧的包袱,穿上新的外衣,那样会既丢失了传统的精髓,又难以造就新的教育理性。在“道”的层面,我们的理念要结合学校实际从“效”向“魂”转变,让课堂在承担“获取知识”的功能以外,进一步成为学生的“精神场所”与“生活场所”。在“术”的层面,理念的定位要完成改课向改学的跨越,实现发现学生和发展学生的教育使命。不管是“道”还是“术”,基层学校的课改一定要结合实际,根据学校发展方向与内涵找准定位,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二、借力科技,助推课堂

当互联网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教育思维、方法也应发生改变。新技术对课堂教学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教学辅助工具的升级,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在高科技的助推下提高效率,全面完成课堂的升级。如:

1.电子白板的运用。

电子白板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感应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具有课件播放、音频视频放映、资源库调用、网络资源共享等功能。教师既可以作为展示平台,也可以利用其软件制作课件,还可以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其功能。

2.微课程的运用。

微课程是一种新的知识呈现与传播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是网路时代的课堂教学新成果。它的特点是:便于建构每一个微课程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主题,结构完整、主题突出,可以单独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随意组合,还可以嵌入许多相关的其他内容,便于使用、简单明了,便于上传网络,也便于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种新媒体进行整合与传播。

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教育思想,以高新科技助推课堂已经成为教育向新时代迈进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与轨道。作为教育人,应该尊重时代,利用科技激发生命活力。

三、辅助策略,提高效率

改革课堂更需改革方法。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可以对学生的学习速度进行整体调控,也可以更好地落实以优带弱的策略,促进整体教学效益的提升。如:

1.指导教学书

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典型例题、中考考点、学习策略等编写《指导教学书》,学生在指导书的引领下开展课前与课内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小组合作制

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平行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小组内实行“捆绑式”评价,小组间引入竞争机制,并纳入班级常规评价体系,与学生的学期综合评价挂钩。

3.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运用,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所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学案中引入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4.交流显示板

每个学习小组配发一块“交流显示板”(即小黑板),以可视的方式让小组同学看清楚并围绕中心进行讨论。

21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师个体,我们所能做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我们至少可以掌控我们的传统、特色与课堂,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改革中探索与推进。

参考文献:

[1]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最新出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

[2]《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李希贵编著

[3]熊川武、邵博学.自然分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2期)

[4]熊川武.论自然分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