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11-03 07:36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鼻唇患侧针灸

曾 菲

(青海省海南州人民医院康复科,青海共和813000)

中医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曾菲

(青海省海南州人民医院康复科,青海共和813000)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02/2015-02收治的面部神经麻痹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中医针灸治疗,治疗18~20 d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62%(41/4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19%(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面部神经麻痹的治疗,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面部神经麻痹;针灸;临床疗效

0 引言

面部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是由茎乳孔内组织出现急性水肿,使面部神经受压,在炎症反应下引起面部肌肉瘫痪、额及鼻唇沟消失及口眼歪斜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该病在中医中属“中风”、“面瘫”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由风寒外邪侵袭、人体气血不足导致引起经络瘀滞所致[1].针灸是中医常见的措施,具有一定的效果.由此,我院对2014-02/2015-02收治的面部神经麻痹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02/2015-02我院收治的面部神经麻痹患者84例,诊断标准[2]:①突然发病,大多患者因说话或笑时不便而发现此病,部分患者伴有面部不适、耳疼症状;②两侧眼睑不能闭合,口角下垂,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做吹口哨动作;③在镫骨神经处、膝状神经节及茎乳孔以上有损害,出现听觉障碍、味觉障碍.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者;因外伤及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面部神经麻痹.按治疗方法不同,对照组42例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男24例,女18例,年龄22~68(平均42.1± 2.3)岁;病程3 d~3个月(平均1.7±0.4)个月;左侧面部神经麻痹23例,右侧面部神经麻痹19例.观察组42例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男23例,女19例,年龄22~69(平均43.8±2.4)岁;病程4 d~3个月(平均1.9±0.5)个月;左侧面部神经麻痹22例,右侧面部神经麻痹2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构成、病程、患病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强的松10 mg、地巴唑10 mg、呋喃硫胺20 mg、维生素B1 0.05 mg,上述药物均3次/d,肌肉注射维生素B1 0.05 mg,1次/d.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主穴取太冲、风池、合谷、足三里、内关等,配穴取下关、颊车、阳白、翳风、地仓等,取合谷、风池于健侧取穴,其他均于患侧取穴.取穴期间要循证加减,如目赤者加晴明;不能皱眉者加攒竹;味觉障碍者加廉泉;恶风寒者加大椎;人中沟歪斜加水沟穴位等.选用0.35 mm毫针,除晴明穴位外,其他穴位均进针后,采取提插捻转手法通气,即患者感到有局部酸麻胀感为止,留针30 min,1次/d.出针后,于地仓、合谷穴位贴敷生姜薄片,并用适量的艾柱点燃施灸,若患者倾诉灼热难耐,可将姜片拿起,待灼热感消失后,再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患者感到皮肤温热、局部湿润潮红为止.治疗期间患者因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避免因感觉迟钝而引起皮肤损伤.两组患者均治疗18~20 d,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

1.3评价指标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治愈:治疗后,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正常,面部表情恢复正常,口角无歪斜,患侧眼脸完全闭合,鼻唇沟基本对称,患侧与健侧面部肌肉对称;显效:治疗后,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静态时面部外观正常,患侧眼脸能闭合,但发笑时仍有口角歪斜,鼻唇沟稍浅;有效:治疗后,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有所改善;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n=42,n(%)]

3 讨论

面部神经麻痹是由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受到压迫,引起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而导致面部神经受损,阻碍面神经的神经电位传导,进而出现面部肌肉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由于该病起病突然,血液循环受到限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发展为恶性循环麻痹.因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面部神经功能是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关键.

中医理论认为,面部神经麻痹多由风寒侵袭、卫外不固导致经筋失养、气血阻滞,最终导致面部肌肉瘫痪.因此,中医主张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益气行血.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措施,通过取合谷、地仓、阳白、风池等取穴,有助于疏通面部气血,祛风通络,在配以隔姜灸,具有扶正祛瘀、温通气血的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面部神经麻痹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不仅可缓解患者的症状,且安全性好.

综上所述,对面部神经麻痹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周悦霞.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36例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9):183-184.

[2]吴 静,方 伟,彭 力.中医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进展[J].中国康复,2011,26(3):232-233.

[3]秦 娟.针灸治疗面瘫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572-573.

R246.6

A

2095-6894(2015)11-100-02

2015-10-06;接受日期:2015-10-22

曾 菲.研究方向:中医针灸.Tel:0974-8516938 E-mail:3090142246@qq.com

猜你喜欢
鼻唇患侧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更 正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鼻唇沟双叶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容量提升理论指导下的鼻唇沟填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