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同样的骄傲

2015-11-06 06:17本刊编辑部
人物 2015年6期
关键词:媚俗传统媒体杂志

传递同样的骄傲

上个月的编者的话不吝笔墨地批判了新时代的刻奇,这引起了几个朋友的误解,指摘我俨然是一“纸媒遗老”,在新媒体的大势面前螳臂当车。有的读者相对有同理心,读出了其中对轻而易举的粉丝经济表示可以理解却散发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味道,但也表示“感觉有种无奈和醋意”。这些看法有点片面,这可能是缘于上一篇编者的话我只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阐述在这个廉价媚俗的网络营销时代我们如何坚守纸媒人的本分,而来不及展开讲《人物》杂志是如何做新媒体产品的。

这其实是一个媒体迎合什么又拒绝什么的问题。也许是时候更清晰地表明我们对此的态度了。

对读者诸君如实以告,我并非一个传统媒体原教旨主义者,恰恰相反,我相信“纸媒大限”的那一天肯定会到来,甚至以我的私心而言,我希望这场纸媒“断崖式崩溃”的暴风雨能来得更迅猛些,因为繁华落尽重新洗牌之后,《人物》这样的杂志才有可能以“奢侈品”定位作为纸质出版物继续存在下去,1000家纸媒争夺1公斤的市场蛋糕变成3家争夺萎缩成2两的蛋糕,但这3家纸媒将过得无比滋润。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传统行业的手工匠人的骄傲。

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可能还有很长的寒冬要捱,而与此同时一个庞大得多的互联网市场却在急遽崛起。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策略是将《人物》做成一个IP,而不仅仅是本只做CP的杂志。这需要在“人物”这一IP品牌之下,有更多高频次高品质的产品,而不是一月一刊,也不仅仅是纸媒标配的“两微”。这些产品既要和《人物》杂志的调性和品质匹配,同时还要贴合移动互联时代的市场特性。

所以当我引用Monocle主编布鲁尔那句“我不需要那些(媚俗的网络传播),我有一本杂志”这句话时,并不意味着一种固步自封的保守立场,就像Monocle旗下的电台与其杂志各有擅场相得益彰,《人物》新媒体出品的视频和电子杂志等产品也已赢得了业界和受众的口碑。我们的新媒体团队诞生不过两年多,但已年年获得业界大奖,与他们并肩的获奖者要不就是财大气粗的资本新贵要不就是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弄潮儿,而他们只是由四五个人组成的一个传统媒体的小部门。虽然他们生产的是基于互联网传播的产品,但他们传递的仍然是手工匠人的骄傲。在今年年初,《人物》的新媒体团队获得了所在媒体集团年会表彰的最高大奖,除了表彰的作用,我也将之视作这家拥有3本纸刊的媒体集团的清晰可贵的战略信号。

一本杂志的杰出不仅在于它每篇文章和每个采编的杰出,在这个时代,一本杂志的杰出也必须意味着它在互联网世界也能传递它的价值观和影响力。如果我们做得还不赖,那是因为我们有一支精干的新媒体团队。征途尚远,希望在下一个路口仍然能遇见他们,仍然能传递同样的骄傲。

猜你喜欢
媚俗传统媒体杂志
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地拒绝逐利媚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抑或媚俗
杂志介绍
杨乃文 不媚俗的声音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