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话「养阳」

2015-11-23 19:18刘承
健康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夏养阳养阳素问

刘承

“春夏养阳”这一命题出自《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一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与天地万物的生长壮老已,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二是说人应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养生。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自然界阴阳二气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提出“春夏养阳”呢?

我们常常听说阴虚、阳虚,那么到底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下面先做一简要的介绍:所谓阴虚,是指人体精、血、津液等有形的物质不足,五脏皆有阴虚,其中肾阴为诸阴之本。阴液对人体有濡润涵养的作用,阴虚则内热,表现为五心(胸心、两手心、两足心) 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 (夜里睡醒出汗),面红上火;阴虚则干涩,表现为咽干口燥,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阳气具有温煦的作用,所以阳虚则外寒;阳气对人体还有推动的作用,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阳气不足,则血行迟缓而出现血瘀;阳气对人体血、津液具有固摄作用,阳气虚对血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崩漏、便血等,对津液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大汗淋漓,或时时出汗;或小便次数较多(不同于尿路感染),甚至失禁,例如人在受到大的惊恐的时候会出现尿失禁,这是因为中医讲“恐则气下”,气下则不能正常固摄所致;或口水鼻涕较多;固摄作用还体现在维持脏器处于正常的位置,如脾的阳气不足,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阳气还有气化的作用,这就更重要了,所有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都是建立在气化正常的基础之上。这里讲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大家可以理解为脏腑的功能活动,气化障碍,脏腑的功能活动就不正常,举例来说,如果膀胱的气化出现障碍,排尿就会出现异常,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导致的排尿不畅,中医认为是膀胱气化功能障碍。还有象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这是由于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转化所致,治疗当从调理脾肾入手。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心、脾、肾阳虚,其中肾阳虚衰又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

为何要“春夏养阳”

春夏养阳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宜顺时而养,有因势利导之义,从而使身体阳气充盛,精力充沛。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特别是夏季,暑热逼人,汗液增多,导致阳气随汗液宣泄太过,以至于体内阳气虚衰;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内寒过甚,所以古代医学在天人相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而培养之”,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春夏养阳,才能促进秋冬的阴的收藏。由此可见春夏养阳是非常重要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自然万物阳气升发,因此人体阳气也需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春回大地之时,天气渐暖,空气湿润,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而大脑中枢血供相对不足,会出现身体困乏,昏昏欲睡的感觉,俗称“春困”。起居方面应该晚睡觉,早起床,起床后到宽广的庭院中散步,或者是融入大自然中,去踏青登山赏花,且应该散开束发,宽松衣带,不让身体受到束缚。特别是老年人因为年事已高,多有一些慢性疾病,因此更应坚持这种养生之法。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初减而未衰,天气乍寒乍暖变化很大,所以春季应注意保暖防寒,顾护阳气,根据天气的寒暖添减衣物,不可因为冬季过去了就骤减衣物,以至于受到寒凉的突然袭击,正确的做法是逐渐减少穿着厚重衣物。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春捂秋冻”中春季宜捂的原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可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

概括而言,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宜于养阳,也易于养阳;再者,春夏季节,人们活动增加,出汗增多,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而虚于体内,而人们又有食冷贪凉的习性,阳气易于消耗,养阳是必须的。

运动与“养阳”

生命在于运动,春季万物欣欣向荣,空气新鲜,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现代人工作强度增加,工作压力非常大,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户外活动,借助适当的郊游踏青活动以更多地接触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不仅能锻炼呼吸、循环系统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脉通畅,还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思维能力,更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广交朋友,培养发现新的兴趣爱好,动形怡神以保持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以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

夏季人体体力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跑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先要从运动量小的动作开始,等身体各部位肌肉活动开之后,逐一加大运动量,运动结束时做些放松调整活动,如慢走几步、揉揉腿,做几下深呼吸等,切记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棉织物,便于身体散热。夏季日照较强,应适当回避日晒,但不能因为厌恶日长天热而完全回避户外运动,而应适量参加各种有益的户外活动,如爬山登岳、泛舟江湖等,通过这些运动活动筋骨,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

精神情志与“养阳”

春季在精神修养方面,要心存生而不杀、给予而不夺取、赏赐而不处罚的宽厚平和的意念,保持情绪开朗,积极乐观向上。因春季肝木当令,保持精神情志的舒畅,则能促进肝气的疏泄条达,也有助于肝气升发与春季阳气升发相统一,从而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夏季炎热,必须避免动怒烦躁,应保持神清气爽,舒畅自如。心神得养,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损坏人体的机能。夏季要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汗虽然在流,但我内心并不觉得烦热,常言说“心静自然凉”,内心清净,自然不会畏惧炎热,古人讲“无厌于日”。故夏季精神调摄,应适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胸怀宽阔,心情愉快。

饮食与“养阳”

夏季养生饮食调养宜遵循“健脾 益气 护阳”的原则:

1、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如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

2、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增进食欲之品,但过多则会损伤脾胃;

3、多食酸味、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海带、虾皮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有助于增强食欲;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

4、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饮品以温为佳,不宜过热,更不宜冰镇冷饮,温食宜助阳气。

猜你喜欢
夏养阳养阳素问
春夏养阳勿上火
高温天降温避暑更须“养阳”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重视养阳 身心更健康
养阳的黄金时段到了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夏季也要注意“养阳”
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