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生更有名医范儿

2015-11-23 19:31朱强
健康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秋菊手势医患

朱强

还记得巩俐出演的《秋菊打官司》吗?

秋菊的丈夫和村长打架,被村长踢坏了私处,秋菊带着丈夫去看医生,乡村的医生摆出百般手艺,认真治疗。

可是,一旁静观的秋菊却不待见他,喃喃自语:“我琢磨着,咋这么象兽医呢?”

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是充满智慧、热情洋溢、令人信服的。通常,医生的外在形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要比言辞本身更能够打动患者。

医生的日常表达,是医生表达专业性的呈现方式。它包含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两种类型。合理使用非语言信息,比如声音和身体,有助于医生的表达;但是,必须剔除那些让患者陷入云里雾里的、与主题不一致的非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存在的惟一理由,就是要让它们强化医生的主要观点,使医生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效果更加完满。

医生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表达呢?

一般来说,医生必须充分考量自己驾驭声音和身体的能力,积极思考如何让声音和身体更加有助于提升表达效果。

1. 声音的运用

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赵忠祥式的具有蛊惑魅力的声线的。但是,医生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必须努力做到清晰易懂、交谈式的娓娓道来、极具表现力。

所谓清晰易懂,就是要让患者能够理解你的措辞。总体来说,医生的语速要不快也不慢、音量不响也不弱、音调不高也不低——要让患者轻松、方便地理解医生的观点。

所谓“交谈式的娓娓道来”,就是要求医生在和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不是照本宣科,或者对患者颐指气使,高高在上地训话,而是像和患者在促膝谈心,就像一场茶余饭后的拉家常。试想,如果一名医生就像在背诵课文,机械、单调,缺乏感染力,那么,又怎么能够打动患者呢?

为了让医患交流更具生机活力,必须让每一位医生的表达,都具有谈话般的风格,言语亲切自然,表达流畅,娓娓道来,令人信服。

医生应该合理地控制声音,从而增加沟通的表现力、感染力。在医患交流的过程中,医生要适当地变换声音,不要像平时一般谈话,平淡无奇,寡淡无味;而要努力让表达具有感染力和乐观的色彩,增加患者战胜病患的信心,当然,也不要过于夸张,弄巧成拙。

那么,如何让医生的表达更加具有乐观的效果呢?

医生可以变化语速、音调、音量,从而适当地强调其态度、情感和信念;突出关键词和短语;在重要观点和核心词汇的之前、之中和之后,进行有意识的停顿,让它们意义的表达更加清晰,更利于患者接受。

比如:

“这个问题,在临床上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只是一种季节性的过敏,过敏而已,不要太担心啊。”

“我做过不下1000台这样的手术,这个手术真的不要太担心啊!”

“只是智齿!不影响整个口腔的功能,手术后,咀嚼功能会更好的。”

清晰易懂、交谈式娓娓道来、极具表现力的声音……都能够让医生显得自然,权威,毫不造作。从而提升医生的个人魅力、让治疗表达更具有可信性,让患者更加具有信心,增强战胜病魔的力量。

2. 身体的运用

医生的表达,绝非仅仅关乎语言本身。肢体语言对表达效果同样产生重要影响,一名现代的医生,必须充分考虑眼睛、面部、站姿和手部的传播效果。

目光交流,充分保持与患者的目光接触,非常重要的。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会说话的;眼神和目光的变化,传递着许多传播信息,与此同时,患者也渴望与医生产生紧密的联系。在交际过程中,目中无人,是最大的伤害。而作为一名病魔缠身的患者,如果医生不理不睬,目不直视,那么,本来就已经脆弱的患者,就会更加紧张、焦虑、惴惴不安,而此时此刻,如果医生满含深情的注目相对,就会想一股暖流,感染患者。

对于医生来说,这样的建议十分有价值:

第一,医疗手段,只是医疗过程的内在的、看不见的要素。而你要传达的,是一种承诺,对患者健康的承诺,这才是第一位的重要因素。因此,你必须保持90%的时间里,抬眼看着患者,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第二,不要忽略患者的任何举动,要顾及患者的整体表达。患者一旦被忽略了、甚至被边缘化了,就会感到不被尊重的失落感,内心的担忧就会腾然上升,他们就会对医生失去信心,良好的治疗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后,要创造一种与患者息息相关的氛围,眼睛看着他们,及时从他们的眼睛里面读到积极反馈的信息。为了真正将这样的原则建议转化为现实的操作技法,建议医生适时提醒自己“抬头”、“使用目光交流”,时刻捕捉患者的细微的情绪变化,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

淡定、自然、自信的面部表情,可以传递医生的自信,提升自己的权威性和职业气质。如果一名医生面无表情,缺乏情感投入,或者表情与患者的情绪和治疗主题不匹配,那么,这位医生就会缺乏感染力,不利于良好的医患沟通。

医生的站姿,应当体现一种平衡。自始至终,医生都要保持身姿挺拔。如果坐到椅子上,我们也要提醒医生,坐如钟,具有必要的职业礼仪,让患者感到医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信、权威。

医生手势的运用,一定要得当,必须有助于观点的表达,有利于让结构更加清晰。借助得当的手势,医生可以强调某些观点。

手势的使用,离不开精心的设计、持久的练习。练习时,必须保证自己的手势是肘部以下的运动,而不仅仅是手腕的运动。手势过小,就会很小器、很猥琐;手势过大,又会过分霸道、过分夸张,影响患者对医生相关信息的关注。与此同时,医生要避免这样一些不良习惯:将手放在口袋里、乱翻病历、摆弄头发、玩弄眼睛、钢笔等等。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患者的分心走神,无法专注医生表达的重要内容。

选择不选择手势、选择怎样的手势,其实最根本的操作原则就是——一定要保证手势的运用,有助于医生的观点表达;否则,就把手安安静静地着,没有动作,也是一种蛮不错的动作呢。

为了更好地与患者交流,医生要多做练习,培养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熟能生巧,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性,让自己具有名医风范儿。

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同学、同事、亲戚、朋友,来听自己的表达,提出切实可行的批评和建议。我们也可以对着镜子练习,用自我批评的态度,进行自我修炼,完成自我表达技能的蜕变。我们甚至可以借助电子设备,把自己的表达做成一个录音、一段录像,用批评他人的眼光和手段,仔细审视录音、录像中的自我表现,发现问题,吸取经验,做出改进。——进过多次、反复练习,每一位医生都会掌握良好的表达技巧,从而改善医患沟通的技能,成为一名令人尊敬的新时代名医。

猜你喜欢
秋菊手势医患
秋菊成长记
世界上最大的树屋
V字手势的由来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秋菊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