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依桃 蓝 琼 赖菁菁 黄志敏 陆良喜 王从俭 罗雪飞 赵 程
(广西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南宁530200)
南宁市民对治未病认知的调查分析
汪依桃 蓝 琼 赖菁菁 黄志敏 陆良喜 王从俭 罗雪飞 赵 程
(广西中医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南宁530200)
目的调查南宁市接受中高等教育(中专、高中及以上学历)的青壮年人群(18~40岁)对中医“治未病”观念的了解和应用程度,为了解南宁市其他年龄段及其他教育程度人群对“治未病”的认识程度提供参考,从而为南宁市医疗机构向民众作更准确到位的“治未病”知识宣传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宁市中专及高中以上(含)的青年人群(18~40岁)进行中医“治未病”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7.95%的人群未听说过中医“治未病”,56.92%的人群期望通过专业医务人员来了解中医“治未病”,50.26%有过“治未病”经历,61.54%愿意去改善自身“治未病”的条件,只有2.56%不接受中医“治未病”。结论超过一半受调查人群已有“治未病”经历,但绝大多数南宁市民对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模糊,“治未病”的意识尚未系统建立,当地医疗机构应当对“治未病”的宣传提高重视,扩大中医“治未病”知识的普及,让中医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南宁;治未病;问卷调查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理论基础,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观点符合当代人对健康的需求[1],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具有实践性和前瞻性,如马烈光谈中医“治未病”具有超前性[2],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提到:“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其实质就是将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3]。但是目前中医“治未病”知识并未能得到广泛传播。本研究通过对南宁市中、高等教育水平的青壮年人群作抽样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南宁市民对“治未病”的了解情况,为今后有关“治未病”知识的普及和今后中医“治未病”方法的推广、中医“治未病”医疗机构的建立等作参考。
1.1 对象来源对南宁市西乡塘区、青秀区、江南区、兴宁区18~40岁具有中专、高中以上(含)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
1.2 调查方法
1.2.1 受调查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18~40岁;②教育程度为中、高等教育即学历在中专、高中(含)以上;③愿意接受调查。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之①②③条之一者。
1.2.2 现场调查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受调查者独立完成自填部分,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问卷填写时间平均为8分钟。
1.2.3 合格问卷的判断一般信息中除职业和健康状况以外的项目必须填写;无问题缺失或漏填。
1.2.4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含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人群对“治未病”的了解情况,人群了解“治未病”的途径及人群的期望了解途径,人群对“治未病”的态度及影响其对“治未病”态度的因素,影响人群“治未病”的因素及人群对改善自身“治未病”状况的意愿等。
1.2.5 统计处理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各条目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
2.1 基本资料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209份,回收率
95.00 %,有效195份,有效率88.64%。其中,男性81人,占41.54%;女性114人,占58.46%。年龄在18~25岁108人,占55.38%;26~40岁87人,占44.62%。教育程度中专、高中39人,占20.00%;大专以上(含)156人,占80.00%。工作状况学生79人,占40.51;非学生116人,占59.40%。
2.2 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了解情况通过设置是否听说过“治未病”及其了解途径、期望了解途径来了解人群对“治未病”的了解情况。听说过治未病的人数为43,占22.05%,其中大专以上41人,占21.02%,中专、高中2人,占1.03%。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了解途径及其期望了解途径如下:
表1 对中医“治未病”的了解途径[例(%)]
表2 对中医“治未病”的期望了解途径[例(%)]
调查显示,可供人群了解中医“治未病”的渠道广泛,但是均占32.5%左右,说明目前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了解途径较多,但并不存在宣传效果突出的途径。在期望了解途径表中,专职医务人员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途径。对比表1、表2的“电视、网络”条目,结果显示不少人群亦很希望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中医“治未病”,但是只有32.5%的人群真正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在对于“是否有喝姜汤预防感冒”的问题中,50.26%有过此经历,说明虽然人群对“治未病”的知晓率很低,但是相当一部分已经存在“治未病”的行为。
2.3 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态度通过设置对中医“治未病”的态度、影响对“治未病”态度的因素来了解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态度。接受中医“治未病”的人数为100人,占51.28%,仅有5人(2.56%)不接受,90人(46.15%)因为不了解中医“治未病”而不能确定对“治未病”的态度。对于影响人群态度的原因(多选)(见表3),调查显示,科学性和个人认识程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且两者百分比差距微小(0.51%)。22.05%不知道影响自己对中医“治未病”态度的因素是什么,说明其对中医“治未病”的极低认识程度直接决定他们无法知道影响自己对中医“治未病”态度的因素。
表3 影响人群对中医“治未病”态度的因素[例(%)]
2.4 人群对中医“治未病”方法的了解和选择情况以多选形式设置“知道哪些中医‘治未病’方法”和“倾向选择哪些‘治未病’方法”来了解人群对中医“治未病”方法的了解和选择情况(详见表4、5)。结果显示,饮食调养、运动健身、生活起居是人群了解程度较高的“治未病”方法,所占比例均高于50%,而且也是被人群选择比较多的方式。人群对情趣调摄、药物调理、针灸推拿疗法等方法了解不够,选择也较少。
表4 对中医“治未病”方法的认识[例(%)]
表5 对中医“治未病”方法的选择倾向[例(%)]
2.5 影响人群“治未病”的客观因素及人群改善自身“治未病”条件的意愿我们通过设置影响“治未病”的客观因素及是否愿意改善“治未病”因素条件的问卷来了解影响人群使用“治未病”方法的因素及人群改善自身“治未病”条件的意愿(见表5)。结果显示,时间是影响人群使用中医“治未病”方法的最主要因素。具体方法和经济情况、环境影响的比例互相接近,且所有影响因素均不超过50%,说明上述几项因素均影响人群“治未病”,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或者说可能由于人群“治未病”实践较少,因而较少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愿意改善自身“治未病”的条件120人(61.54%);这部分人群是近期推广中医“治未病”方法的主要对象。没想过改善与否的为75人(38.46%),其主要原因仍然是不了解中医。长远来看,这部分人群是中医“治未病”简单基础知识的主要普及对象。
表5 影响人群使用“治未病”方法的因素[例(%)]
2.6 人群对“治未病”现实意义的看法我们针对人群作了关于“治未病”现实意义看法的调查,问卷形式为多选(见表6)。早痊愈,还可以给病人灌输中医“治未病”的基础知识,引导病人建立起“治未病”的意识,最后传授病人治未病的具体方法。
另外,电视、网络是目前传播信息最迅速的媒介,但是调查表明电视、网络利用度不高,说明网络、电视这一宣传媒介在今后中医“治未病”宣传过程中仍有更多的发掘和利用的空间。
3.2 中医特色“治未病”方法的推广使用是建立“治未病”意识的关键中医特色“治未病”方法如针灸推拿,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疗效亦越来越明显,有深远的推广普及意义,那些对此有所了解的人群是今后针灸推拿等疗法推广和普及的基础。情志调摄,是中医专有名词,即调节情绪的方法,属于中医的情志疗法,与当代的心理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存在其独有的特色,如情志相胜疗法可运用于预防和治疗五脏的各种情志病变。情趣调摄对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不可忽视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是其人群了解率相对低下,因而在今后的“治未病”知识宣传当中应当渐渐加大宣传。还有就是要加大一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术的推广与“治未病”的宣传教育相融合,有研究认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基本手型、步型、平衡及整套功法分别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健康教育功能;动作习练要领蕴涵防微杜渐的健康教育意识;五禽与五脏匹配的健康教育优势就在于具有“治未病”的潜质[4]。
3.3 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加快民众“治未病”的推动力调查数据表明,不愿意改善自身“治未病”条件的人数为0。说明虽然人群对中医“治未病”了解率低,但是他们在主观上并不排斥“治未病”。排除时间因素外,影响“治未病”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具体操作方法、经济情况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上。这些因素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逐步解决,比如多建立公益健身场地、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这些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特点,可操作性强。另外,医疗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治未病”的推广鼓励政策;在医疗机构普遍设立“治未病”中心等也将带来很强的号召力和推动力。
“治未病”核心理论,贯穿于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康复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它已成为确立养生保健措施和采用防治疾病方法的指导原则[5]。可以说“治未病”的现实意义决定其前景光明,在各方的努力推广下,民众的“治未病”意识将逐渐树立。
表6 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现实意义的认识[例(%)]
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认识到中医“治未病”具有保护健康的现实意义。相比之下,人群对降低费用的认识比保护健康低32%,其原因可能是医疗机构缺乏令市民感受到中医“治未病”可降低费用的举措。24.62%的人群没有认识到中医“治未病”的意义,可见中医“治未病”的宣传不可放松。
3.1 民众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程度跟不上实践步伐,加大宣传是重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喝姜汤预防感冒”等“治未病”的行为,但是被调查人群中只有22.05%听说过“治未病”,这说明民众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与其对中医“治未病”的实际应用不同步,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使用率很高,这说明有现实需要,但同时了解程度却极低,这必然限制人们去认识和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可见,在南宁市普及“治未病”的知识将是今后“治未病”宣传工作的起点和重点。普及知识的内容可难易结合,以积极人群带动被动人群,以提高普及率。
调查数据显示,专业医务人员是人们最期待的了解途径,大多数人群希望主要通过医务人员来获取“治未病”的知识,这与本调查结果发现的“科学性和个人认识程度是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非常契合,人群对中医“治未病”的态度受个人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中医的科学性又是人们认识中医“治未病”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医务人员在宣传中医“治未病”过程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医生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其医学知识的专业性上。医生不仅可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把“治未病”的方法贯穿整个过程进行辅助治疗促进病人尽
[1]朱正刚,陈燕.长沙市社区老年人选择中医“治未病”服务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1-3.
[2]马烈光.论中医“治未病”的学术特色[J].中医学报,2010,11(6):1036-1037.
[3]于晓彦,汤少梁,王高玲.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现状及推广对策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46(11):70-73.
[4]朱月明.健身气功·五禽戏“治未病”的健康教育研究[J].运动,2014(7):151-152.
[5]许良.顺应天时调失眠[J].中医文献杂志,2013(4):32-33.
Investigation Analysis Report of Nanning Citizens'Cognition about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WANGYitao,LANQiong,LAI Jingjing,HUANGZhimin,LU Liangxi,WANGCongjian,LUOXuefei,ZHAOCheng
(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andCounselingCenter,GuangxiUniversityof ChineseMedicine,Nanning530200,China)
Objective Investigating Young crowd(18-40)in Nanning city with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or above to grasp a whole situation about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n"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conception.The investigating results will be a reference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know other crowds'cognition on"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conception and diffus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knowledge to citizens accordingly.Methods A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knowledge among Nanning's Young crowd(18-40)with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or above by random sampling,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implemented.Results Objects never heard about"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accounted for 77.95%,56.92%objects preferred to know about"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from public health workers,50.26%objects have had"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experience(action),61.54%objects were eager for a better social and medical condition to improve their"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preventive treatment situation,and only 2.56%objects rejected"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Conclusion More than half of the objects did not hav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experience,while most citizens know less about"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conception,nor have a clear cognition on it.It's necessary for local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valu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conception and work harder on it's popularization,for which can help TCM to serve the people better.
Naning city;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questionnaire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5.007
1672-2779(2015)-15-0013-03
:苏玲本文校对:曾淑文
201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