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行业市场效率异质的视角

2015-11-27 03:01杨慧敏刘乃全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要素

杨慧敏,刘乃全

(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所,上海 200433)

一、引 言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否存在良性互动关系直接关系到生产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效率,由于生产要素具有一定行业路径依赖型,行业结构效率调整不是一个短期经济调整问题,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问题一直是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界的研究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行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行业自我调整过程中的产物,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期,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所需生产要素专业化特征产生的高报酬收益,生产要素较高的边际收益率导致生产要素大量流入生产性服务业,所以早期对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行业互动的研究,主要侧重生产性服务部门扩张对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积极促进效应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一是生产性服务部门相对独立发展促进专业化和分工深化;二是生产性服务部门的专业化服务能够降低制造产业链条中的服务成本[1]。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在对二者互动关系内在机理、归纳和比较国际经验的研究基础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2],但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瓶颈,尤其是行政垄断力量产生的生产要素进入壁垒[3]。近年来,随着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占用生产要素的比重显著上升,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要素配置效率相对于制造业行业而言是生产要素行业配置的机会成本,从长期来看由于生产要素存在行业替代性,忽略行业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的互动效率,单一考查某一行业要素配置效率是不全面的,研究存在互动关系行业整体的要素配置效率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新方向[4]。以上文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主要基于在既定市场环境下进行研究,没有考虑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行业之间市场配置效率差异性对行业生产要素进入退出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原有的制度与政策的影响力量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与非国有企业并不完全一致,不同所有制之间由社会负担、交易成本的差异导致了企业要素配置效率失衡[5]。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完全独立性可能导致市场扭曲,尤其是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一些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受到金融机构歧视性政策待遇,一些非国有企业很难或者需要以更高的成本才能筹到资金,要素资源并没有完全按照配置效率高低进行配置[6];通过对市场扭曲与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生产率差异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市场扭曲引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是区域整体生产率较低的主要原因[7],区域之间的市场扭曲的差异是区域之间的相对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研究了资源配置效率与总量生产率的关联性,发现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根源于市场相对扭曲导致的资源要素效率配置的差距[8]。通过研究企业异质性差异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地区差异源于企业和市场的相互作用的差异[9]。市场扭曲程度的改善对现存企业提高生产率、生产要素在企业间的流动性配置效率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10]。从部门视角研究欧盟与美国的经济增长差距问题时发现:1995-2007年期间欧盟的生产率落后与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不足有很大关系[11],对其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是国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恰当监管造成的;因此可以得出:政府对市场外部性采取的不恰当的政策行为也是市场扭曲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2]。最近研究表明:市场扭曲导致的资源误置程度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呈反向相关的关系[13]。从市场交易环境演变的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偏离互动均衡的区域特征主要体现为市场相对扭曲对区域内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Brandt et al(2013)在考察行业内部的企业规模和生产率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市场扭曲对区域经济效率的影响,得出:市场扭曲形成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市场交易价格与要素供给数量之间背离,是制约经济增长效率改进的主要原因[14]。

上述文献从市场扭曲的静态角度研究了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市场扭曲、市场分割会引起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对政府监管行业的行为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政府行为与企业的关系角度揭示了市场分割和扭曲的根源,对中国经济现状的事实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但缺乏市场扭曲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尝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行业市场效率异质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调整问题,为政府在纠正市场的失灵消除市场扭曲的过程与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调整过程统一起来,在至少不会给市场增加额外的扭曲的约束下进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二、理论研究

(一)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均衡的机理研究

1.互动效率均衡机理研究的假设条件

(1)区域内只存在资本、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企业对生产要素需求只能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得到满足,要素收入只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足额即时交易,不存在折扣和期权收益。

(2)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不存在技术障碍,企业对要素结构配置的选择决策的依据只是既定产出下的最少成本化原则,不存在“就业率”等社会责任的约束。

(3)生产要素供给方是以要素收入最大化为供给决策的唯一标准,在既定市场条件下,能够自由进入退出,假定不存在道德、合约、生活方式、气候环境以及法律上的要素流动的选择障碍。

(4)政府不参与生产要素分配决策,现实的生产要素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单独任何一个企业或要素供给方的决策对市场环境不产生影响,产品市场不存在市场扭曲、欺诈、信息完全对称。

(5)政府有能力制定有效政策逐渐消除市场扭曲、使市场最终到达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能够及时解决外部性对企业与要素供给方的决策需求,生产公共品与企业产品之间的生产要素具有可替代性,但不存在竞争性。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的均衡机理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主要基于系统内各部分之间只存在形式上的边界分割,部分与内部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提供产出满足对方需求,一方的发展程度受到另一方发展水平的制约的原理。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期,制造业水平还不高、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规模还不足以使生产性服务业完全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行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从事的业务项目主要依附于制造业;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和物质资本中物化技术比重的不断提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分工也越来越细,生产性服务业逐渐独立成为专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服务业逐渐独立成为专业部门是社会化分工在行业层面的具体体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性提高了生产要素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上的配置效率,依然没有改变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满足需求的互动关系。二者互动是因为它们存在相互获得利益的意愿,任何一方发展相对过快或不足都会影响整体的经济增长效率。

根据假设条件(1)、(2)区域内只存在资本、劳动两种生产要素,企业对生产要素需求只能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得到满足,要素收入只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足额即时交易,不存在折扣和期权收益;生产要素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双向流动,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假定不存在批发价格,所有生产要素交易都按照市场的即时价格配置生产要素,产品未来预期收益都会体现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中,产品市场不存在影响当期要素交易成本的垄断因素,由此对区域内制造商和生产服务商整体可借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研究,设定整体生产函数如下:

其中,Y表示产出,K为区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本要素投入量,L为区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要素投入量,A代表整体生产技术水平;根据假设条件(5)政府有能力制定有效政策逐渐消除市场扭曲、使市场最终到达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生产要素市场不存在扭曲的情况下,生产要素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达到流动性配置均衡状态,表现为行业间生产要素边际产出相等。

其中,制造业、服务业分别用下标M、S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效用的逐渐升级,制造业行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公共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假设条件(5)政府能够及时解决外部性对企业与要素供给方的决策需求,生产公共品与企业产品之间的生产要素具有可替代性,但不存在竞争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结合假设条件(3)、(4)企业对生产要素配置规模和结构都独立决策,生产要素供给方按照要素收入自主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间流动配置,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整体发展不受政府行为约束,公共品供给不存在需求缺口的情况下,可以得出:在理论上存在这样一个状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边际产出无差异,即有:

对方程(2)和(3)分别展开得到:

将(4)式、(5)式分别代入(6)式、(7)式得到(8)式和(9)式:

由(8)式和(9)式可知,资本与劳动的配置已经实现了行业无差异化,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改进均衡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实质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均衡的存在性为现实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改进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调整的理论标准的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体现了专业化的行业分工,既然从具体的生产性制造业中独立出来,服务对象由原来只对某个具体制造部门转化为以制造业整体为主的专业化门服务的,社会分工表现出的行业相对独立性发展难以清晰的界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对应关系。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中每一个具体行业都是一对多的为制造企业服务,可以将整个制造业与具体某一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还原成一个整体,建立区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生产函数如下: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整体规模递增的增量调整的理论标准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整体规模弹性大于1,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正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此时加大整体的投资规模,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福利,只要多生产产品就能解决产品短缺带来的消费者效用的提高和生产者剩余的扩大;如果生产性服务业中某一具体行业与制造业的规模弹性大于制造业规模弹性,则应考虑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中这一具体行业的投资规模,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内在机理通过乘数效应来带动制造业的进一步适应性增加投资,从而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投资、直到出现效率均衡点为止;反之,则应优先追加制造业投资,同样也会产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投资、直到出现效率均衡点为止。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整体规模递减的增量调整的理论标准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函数的整体规模弹性小于1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投资规模过于庞大,生产能力超出市场消费需求,此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主要考虑通过低效率配置的生产要素的逐次来缩减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逐渐减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量规模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规模损失。具体来说,如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合规模弹性大于制造业规模弹性,说明导致规模收益递减的行业主导因素在制造业,以调减制造业规模为主;反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合规模弹性小于制造业规模弹性,考虑调减细分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3.制造业内部的增量调整选择顺序的理论标准

针对制造业内部的选择顺序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选择顺序标准不同,则是根据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顺序进行(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性,我们选可取数据的历年结果的均值作为决策年度排序的依据),原因是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每一个行业服务的制造业是一对多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行业之间相互服务业务不占主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行业之间的业务关联性较弱;制造业内部行业之间大多是互补的上下游的关系,有很强的前向和后向联系,所以考虑制造业内部行业的优胜劣汰的标准是具有先导性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这样通过优先追加(缩减)制造业内部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大(最小)的行业的投资,但考虑到现实中市场存在一定的扭曲,并不是的完全竞争市场,全要素生产率中包含了非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因素如垄断、所有制特征的政策歧视等产生的贡献,在现实市场远非理想完美的竞争市场的时候,只能暂时放弃这一最为合理的指标,选择间接指标—市场效率指标:选择市场效率高扭曲度少的行业优先进入生产要素的边际配置效率是最高的,同样道理,选择市场效率低扭曲度高的行业,生产要素优先退出时,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损失是最少的。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内在机理,通过资源的进入与退出达到通过乘数效应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或缩减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整体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的存量调整的理论标准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整体生产函数规模弹性等于1,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量规模处于规模收益不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外生产要素不应再增量净流入或净流出,此时,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进行存量生产要素的优化调整为主。考虑到生产要素存在的路径依赖型,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完全替代,为规避和减少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如,员工新业务培训、固定资产的变现与重置的新增交易成本;首先考虑分别在行业内部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存量资源的调整原则是使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配置行业向高效率配置的行业流动;制造业内部存量资源的调整原则是使生产要素从要素配置低效率行业向高效率要素配置的行业流动。最后再考虑行业之间的生产要素行业重组问题。

三、实证研究

(一)区域行业市场效率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由于行业之间的主营业务在技术应用上具有较大的差别,对生产所需技术而言从学习到掌握到应用层次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也难以在短时间完成;在生产要素层面上,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旦形成后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就存在了一定行业选择的局限性;生产技术的行业特征固化在物质资本上,物质资本就存在了一定刚性特征;在现实经济中,短期内生产要素在行业内企业间进行调整配置还是比较充分的;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充分配置是存在的,在实证研究中,所获样本数据是以年度数据为主,跨度期间较短,行业结构变化表现不明显,在短期面板数据中不能有效反映行业之间兴衰变化,只能在行业结构存在相对稳定性的条件下,运用企业层面数据分行业进行研究行业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以及不同行业内市场交易环境的差异性,为人力资本形成和行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依据。

对行业和区域市场效率差异性的研究,本文参考Li(1997)的归类标准,根据产品生产的内在关联程度将两位数制造业行业合并为轻工业、化工业、材料工业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四个行业大类。对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越高的市场,市场价格波动与要素稀缺性变化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低生产率的企业与高生产率的企业并存的时间极短,生产要素通过充分流动,企业生产率离散度趋向于零[8]。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扭曲程度越低的市场,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效率就越高,企业之间兼并速度越快,低生产率的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时间就越短,企业间效率离散程度就越低;所以,本文选择企业生产率离散度指标对市场的市场扭曲程度进行度量。

1.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及测量方法

文献研究表明,由于行业之间对生产要素禀赋依赖度有较大差异,中国依然处在市场转型期间,市场化程度较低,行业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性比较弱,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应出生产要素整个区域内供求关系以及稀缺程度,企业之间生产要素成本之间存在市场扭曲导致的差异性;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表明了生产要素在不同企业内之间市场流动配置效率损失的存在性,一个有效的市场环境能够使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企业流入高效率企业。本文选择行业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离差系数作为指标来度量市场的扭曲程度。通过对2001-2007年的离差系数进行均值处理来解决不同年份行业之外不确定因素对市场效率的干扰问题,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离差系数平均值来度量行业市场扭曲程度。

通过公式(11)根据估计出的企业生产率wit,以资本投入zit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N为区域内企业总数),可以得到区域行业全要素生产率wt。

考虑到样本选择性和联立性偏差问题,本文使用Levinsohn and Petrin(2003)提出的LP方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wit进行估计。数据来源于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所需制造业样本的调整和筛选方法采用李颖等(2012)[15]的研究方法。估计模型的基础模型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其对数形式表达为:

其中,下标i与t分别表示企业与年份。y、l与k为企业工业总产值(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就业人数与企业固定投入的物质资本,k的计算借鉴陈宽等学者(1988)的方法,通过企业永续盘存法得到固定资产净值;m为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进行价格平减后的中间投入,价格指数都以2001年为基期;w为企业生产率,η为随机扰动项。通过对2001-2007年制造业中29个两位数代码的样本数据使用LP和OLS方法进行企业生产函数估计。

2.区域行业市场扭曲程度的实证结果

通过(11)式加权汇总得到东部、中部、西部各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年度TFP的离差系数均值。实证结果显示: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离差系数均值表示的市场扭曲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在东部为机械、化工、材料、轻工;在中部为机械、化工、轻工、材料;在西部为轻工、化工、机械制造、材料;根据制造业内部的增量调整选择顺序的理论分析,以上区域内行业市场扭曲程度为生产要素的增量调整提供了行业选择依据。

整体而言,中国东中西三个区域都存在一定的市场扭曲,西部市场的市场扭曲程度高于中部市场,中部市场的市场扭曲程度高于东部市场。东部次之、西部最低;根据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均衡的机理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率均衡是建立在完全竞争、不存在市场扭曲的条件下实现的;以上的实证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作为生产要素区域之间调整和市场化改革制定区域与行业差异化政策的实证依据。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效果的实证研究

1.计量模型

为全面地考察经济系统外生变量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效应的影响,根据(10)主要考虑两类外生变量的影响:一类是影响产业发展的控制变量;另一类是影响产出变化的要素投入。根据方程(10)得到如下计量方程:

lnYijt=αi+αlnKijt+βlnLijt+γ1FWijt+γ2MKTijt+εijt(13)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下标j表示制造业M或生产性服务业S,生产性服务业S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αi为常数项,εijt为随机误差项。Y为增加值,反映产业的发展水平。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投入。控制变量FW代表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控制变量MKT代表市场化程度,用市场化指数表示,反映经济体制和制度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选取了2001-2007中国29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吉林、西藏自治区未列入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年鉴》以及各地区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用全部国有以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代替制造企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为消除价格水平的影响,对制造业增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以及制造企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进行相应的平减(2001为基期)。MKT选取樊刚等(2011)[16]测算的市场化指数。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增量投资与存量调整的实证标准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调整的理论标准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增量投资与存量调整的实证标准是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以省市为样本,分东部和中西部动态面板回归,互动效果的判断标准:α+β=T,T(M+S)>1总量调增;T(M+S)<1总量调减;T(M+S)=1存量调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细分判断标准:T(M+Sf)>TM总量调增时,调增Sf或调减M;总量调减时,调减M或调增Sf;反之反向调整。(α与β代表资本和劳动弹性、M、S与Sf代表制造业整体、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生产性服务业中f行业,f=1、2、3分别代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T(M+S)=TM作为调节的均衡标准,规模收益不变,边际资本和边际劳动的增加值产业无差异。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计量结果

根据计量结果得到中国三大区域制造业及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弹性。其中,东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规模弹性为0.410,小于1,为规模经济递减,东部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的联合规模弹性分别为0.678、0.570、0.562,都小于制造业的规模弹性0.694;中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整体规模弹性为1.060,呈现规模递增,中部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的联合规模弹性分别为1.295、1.229、1.000,都小于制造业的规模弹性1.332;西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整体规模弹性为0.827,小于1,为规模经济递减,西部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房地产业的联合规模弹性分别为0.693、0.720,都小于制造业的规模弹性1.260,西部制造业与金融保险业联合规模弹性分别为1.268,大于制造业的规模弹性1.260。

四、对策建议

(一)东部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调整对策

东部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总量调减,首先考虑调减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其次考虑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再次考虑依次调减机械制造业、化工业、材料业、轻工业。东部区域制造业内部生产要素调整的行业净流入由大到小依次是:轻工业、材料业、化工业、机械制造业;东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生产要素调整的行业净流入由大到小依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

(二)中部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调整对策

中部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总量调增,首先考虑依次调增材料业、轻工业、化工业、机械制造业,其次考虑依次调增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中部区域制造业内部生产要素调整的行业净流入由大到小依次是:材料业、轻工业、化工业、机械制造业;中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生产要素调整的行业净流入由大到小依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

(三)西部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调整对策

西部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总量调减,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调减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和房地产业,调增金融保险业,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总量调减;在制造业方面调增材料业,调减

轻工业,制造业整体总量调增。西部区域制造业内部生产要素调整的行业净流入由大到小依次是:材料业、机械制造业、化工业、轻工业;东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生产要素调整的行业净流入由大到小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

[1]Mukesh Eswaram,Ashok Kotwal.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2):401-420.

[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3]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4]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

[5]Lin J Y,CaiF,Z Li.Competition,Policy Burdens,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2):422-427.

[6]Guariglia A,Poncet S.Could Financial Distortions Be No Impediment to Economic Growth After All?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8,36(4):633-657.

[7]简泽.企业间的生产率差异、资源再配置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J].管理世界,2011(5):11-23.

[8]Hsieh Chang-Tai,Peter J Klenow.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1403-1448.

[9]Altomonte C,Colantone I.Firm Heterogeneity and Endogenous Regional Disparitie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8,8(6):779-810.

[10]Holmes T J,Schmitz J A.Competition,Productivity:A Review of Evidence[J].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2010,2(1):619-642.

[11]O’Mahony Mary,Ana Rincon-Aznar,Catherine Robinson.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US and the EU:a Sectoral Stud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2010,1(1):1-5.

[12]Arnold Jens,Nicoletti Giuseppe,Scarpetta Stefano.Regulation,Allocativ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in OECD Countries[R].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

[13]聂辉华,贾瑞雪.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J].世界经济,2011(7):27-42.

[14]Bartelsman E,Haltiwanger J,Scarpetta S.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The Role of Allocation and Sele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1):305-334.

[15]李颖,杨慧敏,刘乃全.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的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2(3):30-41.

[16]樊刚,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22.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