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策略与方向研究——基于合肥与深圳的比较

2015-11-27 03:01蒋晓岚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合肥企业

蒋晓岚

(安徽社会科学院 城乡经济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一、产业创新与城市发展

在新的技术革命推动的全球经济大重组、全球资源深度整合和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要以全球视野,通过技术链接、资本链接、产业链接接力全球创新,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使创新驱动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产业创新系统: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弗里曼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过程中,提出产业创新系统概念,但是迄今为止产业创新尚缺乏公认定义[1],尤其是产业创新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比较薄弱。简单地说,产业创新是基于“知识——技术——产业”方域的综合作用系统,是在行业战略规划牵引下,科研机构从科学原理出发研制共性技术,企业通过购买或合作研发取得产权技术、投入制造系统,通过新产品研制及市场销售活动,实现价值增值[2]。随着周而复始的创新累积,实现新产品到新产业的跃迁。

意大利学者 Breschi和Malerba(Breschi,1997;Malerba,2002)在分析汽车、计算机主机和软件等5个行业熊彼特创新模式动力、创新者地理分布、创新过程知识边界的过程中,建立了部门创新系统理论[3]。Malerba(2005)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由知识与技术、行为者与网络以及制度三个模块组成[4],通过对不同产业模块特性观测,提出创新发生机制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国内学者张治河[5](2003)最早运用产业创新系统框架,对“武汉——中国光谷”技术系统、企业发展和产业联系进行分析。陈劲等[6](2005)提出建立“包容企业环境要素”的产业创新系统。苟仲文[7](2006)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证研究,将技术创新、产业链创新、产业集聚创新、应用创新和政策创新归结为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企业是牵引和实施产业创新活动的主体,弗里曼(1991)根据技术创新强度将产业创新划分为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基于成熟的市场价值结构和设计理念,沿着市场的惯性持续改进原有技术或产品的性能[8]。突破性创新是指重大的技术创新,它常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而非连续创新是突破性创新的跳跃式表现,往往带有划时代或间断性特征[9]。

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形成有关。当企业创新整体不活跃、结构调整乏力,导致社会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时,易诱发经济危机。而每次大危机后的萧条期,都必然出现产业结构大调整,其主导力量就是破坏性创新,组织和牵动创新活动的是较高级别的区域或政府,通常具有席卷全球的动力或时代性特征[1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范围内绿色、智能和泛在的新技术时代特征突出,科学、技术、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

(二)“创新型进化”的自我维持:源头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性支撑是基础知识产业化机制。基础知识产业化是知识的研发和生产,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产业创新生态链的供给源。因此可以说,以知识的研发和生产为目标的基础知识产业化即是源头性技术创新,这是基于知识源头的创新[11]。源头性技术创新孕育于丰富的可催生产业转化的知识积累。这种知识积累一般诞生在具备完善的创新体系的区域。因为以产学研平台及多层次创新网络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供给丰富的知识源头,区域创新网络也有利于学习效应、协作效应、扩散效应的综合作用,同时带来对技术创新的深层次正向需求,诱发突发性技术创新,推动源头性技术创新的跃升。目前我国还存在经济发展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与知识生产者及知识转化能力缺位的矛盾,基础知识产业化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的相互作用,技术创新累积效应促成新产业产生,带动产业结构转换,推动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可以称之为“创新型进化”。基于这种“创新型进化”的自我维持特征[12],区域产业集群创新型企业占有率、新兴企业对传统企业依赖程度,对于创新连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传统内生型产业集群网络不同[11],一些发达地区电子信息集群是经济网络、社会网络与创新网络的融合,是核心技术驱动下的高端自主价值链网构建过程。根据佩雷斯和苏蒂的“时间窗口”理论,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第二种机会窗口”,可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激进创新机会,强化自主研发,从核心技术及设备制造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入手[13],发挥国内市场规模优势,迅速形成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价值链。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城市产业创新空间效应

协同创新是指以共同利益为基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区域、行业或企业间协议或组织的方式,突破创新主体间壁垒,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以提高创新效率的制度和机制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弗里曼、多西等学者在国家和地区范围开展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以推动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的融合。Freeman[14](1991)最早从过程界定协同创新,把创新网络划分为5个类型:研究型合资企业、R&D合作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Rothwell[15](1994)揭示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的核心特征,涵盖了创新微观元素、中观系统、宏观网络各部分内部和之间的复杂、并行、集成及弹性特征,反映协同创新过程的全面性。Jadesadalug&Ussa-hawanitchakit[16](2008)研究了“组织、市场、技术”三要素协同对创新实现的重要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展开了以产学研为重点的多层面协同创新研究。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内各子系统的协同;协同创新有利于多种创新资源和多方创新主体的协调、配置和整合,有利于缩短创新项目转为商业现实的时间,且可降低研发项目风险。产学研协同创新[17]是产学研主体之间开展的互惠互利的知识共享与知识价值转化活动,是基于社会关系、信任、资源共享互补的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嵌入互动。企业协同创新的外在动因[18]是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环境,内在动因是谋求中间组织效应,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文化竞争力。当今企业技术创新趋向于技术协同创新[19],而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受到企业规模和所在行业、企业创新目标、大学研究能力、产学间地理距离等因素影响。

协同创新研究将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推向城市层面。随着社会分工深入推进,现代城市日益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转变。全球化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特征是,以传统交通运输条件为支撑的城市体系转变为信息化网络式城市结构,各类区域枢纽城市脱颖而出,为产业发展提供研发、贸易、信息等资源和服务。不同于传统中心——腹地控制理论,研发枢纽城市[20]是通过网络联接成为全球或区域物流、知识流交换、创造和扩散节点,起到创新领导作用。研发枢纽城市形成的基础不仅包括资本条件还包括创新环境,知识流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渠道中流动并创造出新的信息、知识、需求,形成一条知识供应链,深刻影响着产业创新。

城市政府在产业创新活动中承担投入、组织、制度改革、运行监管的职责。近年来出现的武汉光谷、华南智谷、合肥显谷等创新高地,是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群及区域协同创新产物[21],其特点主要有:一是知识资源及其载体融合,“谷”作为产业要素集聚地,便于产学研各方在构成知识网络和协同创新节点中,实现知识供求对接与缺口补偿;二是知识价值转化能力拓展,“谷”作为知识资源的高端集中地,为知识价值转换过程中的协同创新提供错位合作及能力拓展空间;三是知识共享平台的广泛集成。政府在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中,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检验测试中心等,集成各类共性技术平台,为各类创新协作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城市产业创新空间效应。

二、深圳和合肥两地电子信息与通信产业创新表现

(一)渗透、引领与示范: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创新作用

全球电子信息与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活跃,呈现系统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趋势。21世纪前10年涌现出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平板显示、大规模集成电路等新兴信息通信产业,各类创新园区、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创新城市不断涌现。芬兰建立包括诺基亚等200多家通信企业、29所大学以及一批科技中介和金融服务机构在内的“信息通讯技术联盟”。在创新枢纽城市旧金山,核心企业Google把研发机构、销售机构、市场范围机构分布到全世界,形成一个企业枢纽——网络体系。

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产业升级起到渗透、引领、示范作用,提升了制造业的发展能级[22]:一是减少制造系统能耗。1995到2010年世界半导体产能增长6倍,但碳排放却在原基础上下降了32%。二是提高制造系统运营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实现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改变了传统产业生产成本函数,提高了制造系统运营效率。随着数字化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系统,制造商从单纯提供产品到提供“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售后产品服务包(product-services package)被广泛采用,改变了原有产业的产品特征、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竞争合作关系。

(二)深圳信息通信产业枢纽城市特点

通过集聚源头性知识资源,深圳构建了全国性的文化、金融、商贸、研发、人才交流网络体系,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专业化职能相得益彰,成为国内源头性技术创新的枢纽城市。

(1)知识创造及高端研发功能。1999年以来,深圳相继创设虚拟大学园、大学城、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聚集了信息通讯、生命科学等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资源。高新园区、孵化器、共性研发平台、产业集群、商务会展、股权交易市场等构成了从知识源头到企业研发、知识产权交易的创新产业链。

(2)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深圳高新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 358家,主导或参与研制的国内外行业标准667项,形成了通讯、计算机、服务外包软件等3大主导产业集群。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值1 236亿元、净利润91亿元、出口创汇69亿元,产出强度超过台湾新竹科技园[23]。

(3)综合服务功能。鉴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深圳较早开展创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尝试,形成银行机构、证券营业部、创投私募基金、担保评估机构、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投融资服务链条。深圳还创设了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创业投资服务广场、区域性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专利技术交易中心、联合产权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新产业技术产权交易所,实现了“文化+科技”、科技与金融的渗透和融合。

(4)创新辐射功能。深圳拥有信息通信行业20家重点实验室及8家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重大专项实施,取得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随着创新网络建设推进,科技型企业迸发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财富创造活力,辐射带动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协同创新。

(5)空间创新功能单元。南山的研发孵化、福田的商贸、宝安的中试,空间创新单元功能细分互动,有力地支撑了深圳电子通讯枢纽城市地位。2013年国家级孵化器南山创业中心推行“大孵化器”战略[24],通过域内政府孵化服务活动联盟化的综合服务创新,将孵化器挂牌加入联盟、开通孵化器和孵化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建立在孵企业网络等,实现由“孵化单个企业”转变到“孵化整个产业”,构建密集研发——技术合作——产权交易——企业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通道。福田区承担了全市乃至全国性的专业商贸中心功能。以福田CBD为电子商务核心,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等8个互联网产业基地,分布了3 70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25],提供覆盖全国的电子商务服务。

(6)产业集群创新。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生产网络由外资带动型向本地化特征转化。据2010年180个中小电子企业样本调查[26],57%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位于珠三角,68%的样本企业一半以上产品在内地销售。二是市场拓展和设计制造能力较为成熟。中小企业在较低标准的国内市场实践其品牌制造能力,78%的样本企业进行了产品创新,68%的企业具有独立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由于集群知识溢出,后进企业建立产品开发能力所需时间越来越短。三是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市场创新战略,针对金融危机后的市场变化,中小企业对于市场潮流更加关注,大型企业更强调长期的技术和管理升级。四是本地客户提供了更大的外部创新动力。通过流动的劳动市场获得人才以及附着的隐性知识,专业化生产的外部性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动力,本地客户比母公司更强调产品更新换代。经过10多年发展,深圳中小电子企业能将集群知识溢出转化为其内部知识,也能将其转换为创新动力和对新市场机会的发掘,从而具有创新型集群特征。

城市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促进[27],产业多元化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创新,可实现更快增长。深圳的经验表明,吸引多样化国内外研发企业和机构,加强各类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创新交流,可实现创新效率增长;实施大孵化器整合战略,推进创新投入多元化和创新服务延伸,可激发产业间创新溢出效应,提升城市创新绩效。通过研发、商贸、金融等多元化功能分异与整合,可加速创新资源产业化进程,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半径。

(三)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链构建及产业创新效应

世界信息技术体系正迈入智能化阶段,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显示和反映技术以及软件和集成计算技术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作为欠发达的省会城市,合肥通过产业承接和融入,迅速切入前沿技术领域,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13年电子信息产值1 200亿元,占全国1.6%,软件和服务收入占全国1.0%[28]。依靠科技资源及产业资源优势,合肥迅速构建起本土产业链。

(1)半导体照明产业链。长三角地区拥有四个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作为泛长三角城市,合肥选择从LED外延和芯片制造环节切入,向上游推进基板、MO源等原材料及关键设备发展,向下游发展背光源、显示、汽车及通用照明等领域封装和应用,近年来随着20多个制造项目投建,逐步串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2)智能家电产业链。合肥家电综合市场份额占全国25%,拥有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国家级家电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及一批共性研发平台,近年来投资贸易、研发测试服务蓬勃发展,带动了产品创新和行业技术升级。从需求弹性、区位商、研发效率看,合肥将智能家电作为产业升级方向。2013年以科大讯飞为依托,省部共建国际化智能语音千亿产业园,推动芯片、网络、无线射频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着力打造集信息咨询、软件研发、产品测试、集成制造于一体的全球产业价值链。据专家估测,2020年中国智能家电产值将达到1万亿[29],智能电视、智能洗衣机、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普及率可达93%、45%、55%、38%,届时合肥可进入智能家电产业第一方阵。

(3)平板显示产业链。2008年京东方建设6代线,引来一批配套企业,形成国家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2012年鑫昊8.5代线上马,带来60余家上下游企业进驻,平板显示产业进入规模经济阶段。2013年显示产业投资418.82亿元,重点突破OLED、3D新型显示技术,以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生产基地向装备制造、研发和技术输出基地转型,到2015年平板显示及衍生产业产值将达到2 000亿元以上,并实现产业链核心价值的全面提升[30]。

(4)集成电路产业链。集成电路产品应用广、技术进步快、带动力强,据测算[31],1元产值能带动近10元电子信息产值、100元的GDP增长。龙芯中科开发的三款IP产品、七款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智能终端等领域,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2012年,中科大先研院等6家政产学研用单位发起成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推进面板驱动芯片、家电核心芯片、汽车电子芯片模块等国产化重大专项,并以“异地共建”模式与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美国硅谷等开展战略合作。到2020年可建成特定领域虚拟IDM产业园,产业销售收入1 000亿元,有望成为全国集成电路制造前三、IC设计前五,国内领先及国际知名的“中国硅谷”。

(5)软件产业链。合肥有各类高校80多所,研发机构300多个,学生50多万,科技人力资源丰富,且工资、租金、企业运营成本较低,是东部沿海地区成熟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战略要地。通过引进与培育,软件业已形成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开发为主,面向云计算软件、数字语音系统、过程控制软件、智能终端软件、公共安全管理等集成开发的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之一在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的发展。合肥已形成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创意研发等一系列现代服务业,以及国际ITO业务接发包基地、BPO产业示范基地。但是KIBS规模及功能尚显薄弱,不同行业创新协同度不高。就相关服务项目看,研发外包市场规模小,且普遍忽视对外部知识源利用,研发效率没有明显提高[32],金融和商务服务增长对创新效率有显著促进。

学习文化、组织结构、吸收能力、创新性与高科技企业成长密切相关,共同促进创新效率和成长绩效提高[33]。合肥高科技企业具有研发投入及学习能力,但是企业之间联动创新不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只有10%。打破传统体制机制障碍,建设开放式创新网络,促进区域乃至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资本、产业要素流入,是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合肥先研院创新战略方向:源头性技术创新

源头性技术创新机构将知识生产和工业前景需求高度融合,建立基础科学研究与大工业生产体系结合的新知识转化与产业化系统,提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新的技术水平上为产业提升解决方案[34],从而克服现有产业系统的创新瓶颈。

2012年合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战略定位、研究性质、合作各方的总体意图,其功能表现在以下三大功能性平台。

(1)科技研发平台。借助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雄厚的科技研究基础和科研力量,围绕着合肥市现有的主要产业和未来将要发展的新兴产业需要,集中攻关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搭建若干个研究中心。

(2)招智引技平台。借助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资源和中国科学院系统人脉,通过招揽人才带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以“工业招商”模式推进“技术招商”,给予相应“招智引技”政策,集聚科技及其产业要素。

(3)成果转化平台。围绕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各研究中心、中国科大各个学院、研究所和中科院各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通过建立内部孵化器和外部配套园区,实现成果转化(或创业孵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价值。

三、合肥与深圳创新政策作用比较及合肥创新环境建设建议

(一)合肥与深圳创新政策作用比较

区域创新政策是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政策包括组织政策、需求端政策、培训政策、社会网络和国际联系政策等类型[35]。表1反映了深圳和合肥市在鼓励平板显示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方面政策比较。

表1 深圳和合肥市在鼓励平板显示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方面政策比较

(二)强化合肥创新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平板电视、电脑、手机等显示产品的换代需求取决于芯片等上游核心元器件的技术进步,为抢占下一代技术制高点,政府应承担投资激励、市场引导和产业扶持角色,强化源头性技术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产业创新系统形成的作用。

(1)采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国产首台首套装备风险补偿、消费品购买者补贴等措施,以规划和政策等手段创造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市场。针对新兴市场潜在消费需求不确定性问题,通过需求端政策,增加消费能力、支持消费群体扩大以传播产品知识、支持新锐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为了增强社会网络和国际联系对于创新的促进作用,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官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并尽早介入标准制定、教育体系改进以及支持拥护者联盟。

(2)建立健全国际化的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市场体系,以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结合的扶持体系,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化解产业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

(3)为激发创新活力,应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担保、投资、无偿补助、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等;依托多层次产权交易市场,引导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债转股等方式做大做强。尽早建立行业投资、技术、产品、工艺、装备标准等进入门槛,形成新兴产业稳定的发展预期。

[1]黄顺春.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J].技术与管理创新研究,2008(6):104-109.

[2]孔蕙心,刘奇中.基于城市视域的合肥产业创新策略[J].安徽科技,2013(8):8-10.

[3]Malerba F.Sectoral systems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2):247-264.

[4]Malerba F.Sectoralsystems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linking innovation to the knowledge base,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sector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5,14(1/2):63-82.

[5]张治河.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6]陈劲.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00(2):23-28.

[7]苟仲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1-12.

[8]田红云,陈继祥,田伟.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12):95-100.

[9]张洪石,陈劲.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8):79-85.

[10]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89-95.

[11]于斌斌.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链接机理——基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化博弈模型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3):28-39.

[12]余雷,胡汉辉,吉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网络发展阶段与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8):45-50.

[13]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我国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案例研究与反思[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14-22.

[14]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5):481-514.

[15]Rothwell R.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1(1):7-31.

[16]Deste P,Patel P.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7,36(9):1295-1313.

[17]姚伟峰.企业协同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知识经济,2013(18):76-82.

[18]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03-108.

[19]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及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5):12-16.

[20]刘筱,王铮.论研发枢纽城市[J].中国软科学,2013(1):93-102.

[21]彭华涛,范丹.中国“谷”现象的协同创新机理: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3(6):20-25.

[22]饶猛志.绿色半导体经济发展需积极政策[EB/OL].(2011-11-09)[2014-12-06].http://192.168.0.245:8080/.

[23]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虚拟大学园基础研究工作报告[EB/OL].(2012-07-3)[2014-12-06].http://www.szsti.gov.cn/info/topic/201207jcyj/14?Rihojjsrixskuvhf?.

[24]张颖.深圳高新区:创业的沃土 成功的家园[EB/OL].(2012-07-06)[2014-12-06].http://tech.southcn.com/t/2012-07/06/content_50214591.htm.

[25]符文颖,李郇.集体学习与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深圳市电子企业的问卷调查[EB/OL].(2010-11-16)[2014-12-06].http://192.168.0.245:8080/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View.aspx?leafid=14008&docid=2392308&chnid=3579.

[26]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深圳市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创建国家示范城市[EB/OL].(2012-08-24)[2014-12-06].http://www.gdei.gov.cn/zwgk/jmzk/gdjm/htm.201208/t20120824_108440.htm.

[27]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产业增长研究——基于动态外部性与经济转型视角[J].地理研究,2009(3):26-37.

[28]王雅.合肥电子信息业产值今年省会排名“进9”[N].江淮晨报,2013-11-25(14).

[29]文编.2020年智能家电市场产值将达万亿元[EB/OL].(2013-12-03)[2014-12-06].http://jydq.cena.com.cn/2013-12/03/content_203460.htm.

[30]苏晓琼.合肥机器人和显示业入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试点[N].合肥日报,2013-10-30(5).

[31]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2013-09-09)[2014-12-06].http://www.ahfzb.gov.cn/content/govfile-view.php?id=1488.

[32]时省,洪进,赵定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43-49.

[33]刘井建,史金艳.组织要素对新创企业存在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3(9):81-88.

[34]封凯栋.源头性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13(3):5-10.

[35]赵孝刚.省院合作 市校共建 合力打造“江淮硅谷”[N].合肥日报,2013-11-14(3).

[36]触控技术网.深圳平板显示业现状及最新进展分析[EB/OL].(2013-11-20)[2014-12-06].http://www.fpdisplay.com/news/info/content-164300-1.aspx.

[37]屈绍辉.京东方天量融资案 A股再融资凶猛步伐加速[EB/OL].(2013-07-25)[2014-12-06].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25/c_125065925.htm.

猜你喜欢
合肥企业
企业
合肥的春节
企业
企业
合肥的春节
企业
企业
合肥蜀山区夜景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合肥园林花境应用与配置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