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①

2015-12-04 21:12谢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9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理念理论

谢娟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9)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①

谢娟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9)

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学生成长环境日益复杂。生命安全当以全新的教学视角和教育模式植入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去。改变传统的生命安全教育条块分割现状,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人格主体,转变旧式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着重推进安全防范和安全事故应对策略的常规化、策略性教育,以增进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在陈述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探讨把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植入日常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安全教育 体育教改 常规教育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教育安全理念由两个基本内涵构成。一是防范意识。即在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事故尚未发生之前,其内心的深处已经养成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在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诸多案例中,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防卫知识而致的比例达到七成以上。另外就是当伤害已经发生的时候,学生该如何利用既有知识、策略应对危局,才能快速有效地降低已经发生的事故伤害,并最大限度地避免持续性伤害。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安全教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从根本上而言,它是较少地落实到实践的教育。也就是说,当前我们对于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往往偏重于理论的灌输和识记,而对于实际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应对之策的实操则几乎没有;除此之外,生命安全理论的教育是专门而短暂的普及性运动式的教育,它是和常规教育割裂开来的。这将会造成的消极后果是:学生对于安全防范和应对的策略的习得是短暂的,并且当面临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时是手足无措的。学生是我们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并且我们不可能永远地把我们置于我们的保护之下,他们终有一天要成为独立的社会个体,要面临来自社会各式危及的侵袭和干扰,学校除了告诉他们什么不该去做之外,还应该教会他们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是该怎么应对。让他们自主选择和思考自己的行为,并深刻洞悉该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以及化解的策略,这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主教育,这也是我们要转变传统生命安全教育模式的根本原因。

1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寓于体育教改的可行性

作为社会属性的人,人们必须在自我认识和认识世界方面的不断前进和深化,这也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得以不断进化的并最终主导世界的原因[1]。学生作为继往开来的新人,背负着文明传承和民族振兴的重任,因此,我们的教育除了要培养他们的服从意识之外,还必须培养他们独立认知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人们如何强身健体,并试图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思维,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健康对于自身、国家和民族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自发地进行必要的体育健康训练,以维护自身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们提出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和体育教学的实践有机结合,融该理念与体育教学计划之中。努力开展专题、主题教育,把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到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外,把安全教育的精神内涵和特质锤炼进学生骨髓深处,形成常规化的深度教育,这便是生命安全教育理念寓于体育教改的宏观思路。但一个后文我们还将展开论述的事实是:由于源自教育生态环境的原因,要切实做到这一步,我们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艰辛的努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向着这个目标奋斗的理由。

2 把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融于体育教学实践和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理念是从人们认识现实的成果中抽象出来的意识性的东西,想要把它重新回到现实中去改善我们的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该理论进行尽可能全面和深刻的研究,以把握其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熟知其核心要件和主要内容并研究其用于指导现实的宏观思路和微观方案;同时,还必须对当前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案加以研读和分析,努力分析实现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思路,最终实现我们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改革的根本目标[2]。这一过程,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2.1 深化理论认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我们认识事物的最终目标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学术界要积极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理论体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和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应该深化生命安全理论层面的认识,以深刻领悟开展相应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对民族对国家具有的深远意义;同时为今后把理论进行教学还原和教案编撰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把这一教学理念最终落到实处的一线工作者,教师群体除了要努力对理论进行学习和研究之外,还必须培育理论水平深厚,教学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开展中,能够熟练地把生命安全的教学理论切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防止,对理论的误读和不完全解读;防止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

2.2 调整并完善教学体系,推进教学常规管理

改革以后,我们除了关注理论的教学之外,同时还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从而扭转之前纸上谈兵不痛不痒的教学实际。但这必须要求对传统既有的教学体系加以调整,从而有机地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应内容[3]。在此基础上,推进现行体育教学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教学体系调整后,相应的教学常规管理必然发生联动变化,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和相应教职人员应该立即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合乎教学体系变革后的实际。

2.3 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偏重理论,并且采取的条款分割的运动式的短暂教育。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安全意识,往往时间稍久一点,学生就会把所有习得的安全理论知识抛诸脑后。直到又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由于理论教学往往枯燥乏味,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并不理想。因此,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真正落实生命安全理念,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

2.4 避免运动式、板块割裂教学,实施常规化、一体化教学

行事贵在“恒”。根据人类记忆遗忘曲线,任何抽象的知识如果只识记或是接触一遍,那么受教育者的印象实难深刻。过去,我们对于生命安全的教育,往往采用的是和主体课程分开的板块教育,用时短且无法深入内心。实施常规化教育,转换教学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生命安全理念的教学和体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贯穿始终,这才能够在根本上实现有效教学,真切地推动教改工程的进步。

3 把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融于体育教学实践和改革的方案分析

3.1 理念融于教学计划

抽象事物的再现是需要载体的,我们认为,教学计划就是支撑生命安全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载体[4]。把安全防范和安全事故应对策略的常规化、策略性教育理念融于体育教学的计划中去,是我们开展理念普及的有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寻找生命安全理念和现行教学计划的契合点,甚至于推动旧式教育计划的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理念传播的需求。在切实研究和分析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实质、目标和只要内容的基础上,实现融安全理念于体育教学计划于一体,是方案的根本出路。

3.2 实施情景教学和仿真教学,强化教学记忆

教学实践告知我们,学生对于知识尤其是理论的习得,图像比文字好,情景比文字好。情景教学,是创设真实情景,把知识改编成现实的故事,并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让学生在真实事件中加强认识,深化记忆。传统的关于安全的理论教学,最多也就是能够做到图像和视频资料的展示,然而那无一例外都是别人的事情。只有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他才能真正意识到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和遭遇生命安全威胁的时候有应对的策略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我们提出实施情景教学和仿真教学。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把所有的学生置于一个高度逼真的情景中,让他们面临突如其来的“意外”,从而给他们麻木的神经以震撼性的刺激,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持续和教学质量的高效和生动。这便是通过强化记忆的方式,从外而内地加强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和应对危机事件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 结语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我们想方设法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进学生对于自身生命健康和安全的意识,并培养其独立应对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必须牢记的两点是:切忌“不择手段”的教育,不能为了达成能上述教育目的,通过极端的手段去进行教学活动,这与我们教改的初衷是相悖的;另外,关于生命安全,除了学生应该努力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人来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学校应该利用体育课,努力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外,我们认为,政府和社会有必要给我们事业的继承者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1]李清,季建成,邬燕红.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教学改革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9-75.

[2]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结合的思考[J].运动,2010(11):111-112.

[3]唐飞,周若清.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21-22.

[4]李俊超.孟子生命教育观的文化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4.

G807.4

:A

:2095-2813(2015)10(b)-012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122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研究,编号CJF012009。

谢娟(1982,4—),女,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理念理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坚持理论创新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