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日本剑道与日本民族文化①

2015-12-04 21:12孙巍孟杰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9期
关键词:武士儒家日本

孙巍 孟杰

(1.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2.中国药科大学社科部 江苏南京 211198)

刍议日本剑道与日本民族文化①

孙巍1孟杰2

(1.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2.中国药科大学社科部 江苏南京 211198)

日本剑道历史悠久,深受广大日本国民的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传统的格斗运动,虽然使用的是竹刀或木刀,但其练习时凶猛刚烈,气势惊人。同时,日本剑道受中国儒家和禅宗的影响,日本武士的教育也包括儒家经典教育和武士技战术训练。通过练习剑道,可以锻炼胆魄、勇气、意志力和培养团队精神。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多角度对日本剑道进行系统的分析,重点从日本剑道的起源、风格特点、融合禅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探寻其与日本民族文化的关联,旨为剑道运动在我国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日本 剑道 儒家 日本民族文化

剑道运动始于华夏,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后经研习修改,扬长补短,形成独特的刀法技术,即为当今的日本剑道的雏形。现代发展成为一种两人身穿护具,手持长刀,进行格斗竞技的体育运动。通过研修剑道,可以锻炼胆魄、勇气、意志力,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除日本外,在韩国和中国台湾也都很流行。日本剑道中使用的是竹刀或木刀,练习时凶猛刚烈,气势惊人。

1 日本剑道的起源

“剑道”一词最早是见于中国先秦古籍《吴越春秋》。在《前汉书》中有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显示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据考证,当时的往来主要集中在兵器及冶炼铸造技术。随着交流的深入,中国的武术如刀法等,在隋唐时期也传到日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日本官方所派遣的遣隋使、遣唐使与中国之间的官方往来;二是与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周边地区的民间交流。“日本剑道”最早见于《日本书记》和《古事记》等典籍,今天的称谓是明治末期才有的。公元1112年,日本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政权,作为日本第一个由武士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军事政权,在其统治的700多年间,武士的地位非常高,享有诸如“称姓、佩刀、斩舍御免”等许多特权,像比武、决斗在古代日本也是成年男子乐于参与的事情。尤其是到了室町时代中后期,由于连年战祸,日本国内习武成风,人数逐年递增,除了武士,就连普通民众也加入进来,许多以教授武术为目的的武馆逐渐兴起,并出现了各具特点的不同流派。而刀剑在古代日本被视为武士的灵魂与精神象征,日本武士通常都是刀不离身,因此,在所有的古代武术技艺中,剑术是武士必须掌握和流传最广的。但是当时还没有护具和竹刀,只用木刀来练习。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大大促进了古剑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剑道流派。其中“神道流”“影流、中条流”成为日本剑道的三大源流,这是后人所公认的。到了江户中期,出现了模仿盔甲样式而制作的护具和竹刀,自此剑道开始了穿着护具使用竹刀进行实战的练习方式。明治时期实行全盘西化,受欧洲的影响,剑道风气也日渐衰落,加上当时政府还颁布了“废刀令”,剑道近乎衰亡。明治十年(1877年),剑道又重新得到了重视。自明治12年开始,柔道之父—— 嘉纳治五郎掀起了“武术”向具有体育和教育意义的“武道”改革的浪潮。随着改革大潮的不断推进,少数学校开始将剑道纳入教学体系,之后逐渐被更多学校所接受,并于明治28年,设立以“范士、教士、练士”为等级的师范者制度。大正六年,日本全国200多个剑道流派被统一了标准,整理并制定了“日本剑道型”,原来的“他流比试”被普通的剑道比赛所代替,武道开始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向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转化。

2 日本剑道的风格特点

2.1 对抗性

剑道是对抗双方穿着护具,手持竹刀或木刀,在木质地板上赤脚对打,按规则击打有效部位,最后由裁判记点数判胜负的运动。剑道训练可以提高眼法、步法和身法的灵敏性,虽然是用竹刀比赛,但进行真实的击、打、刺、避、挡等招式的对抗,主要强调以重挫对手为致胜目标,力求凶狠。

2.2 大众化

剑道具有运动和武道的本质。初学者需要运用体能来施展剑技,但待到技术成熟后,则多以智能运用策略取胜;通常年轻时较易用体能,以快速与密集攻击为主,而年长后则是利用战术,靠思考,讲究一击致命,而非长时间的扭打。冷静稳健的智力,穿插适时的攻、守技法来克敌取胜。因此,剑道学习不受年龄、性别限制,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只要手能持刀就能参与。

2.3 哲学内涵深远

剑道里蕴藏了深奥的东方哲学,它讲究剑、气、体三者合一,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后发制人等。剑道还很强调精神的力量,讲究始于礼而止于礼,讲究培养自身坚忍的性格。

3 日本剑道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特征

日本剑道讲究“手、眼、心”的统一,尤其强调精神修炼,重视人格的培养,通过武道教育,最终形成“忠诚报恩,知耻尚勇”的武士精神。从形式上,日本剑道是一种手持持刀剑的格斗术,但在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却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儒家思想和禅文化。

3.1 尊崇儒家思想

自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基本上坚持“亲、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长时期被被封建统治者尊为正统思想。儒学于公元5世纪前后传入日本,被大和民族社会各阶层所广泛接受,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就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

3.1.1 “礼治”主义

“礼治”主义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各自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日本国内的民族体育非常讲究运动礼数,要求“始于礼而终于礼”。练习者若要想让自身的修为得到提升,就必须通晓礼仪,并在日常生活与训练中严格贯彻,这样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日本民族体育对礼仪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练习者除了要对前辈师长毕恭毕敬之外,同辈之间也必须严格遵守礼仪,否则就将被视为肤浅失礼,受到惩罚。以剑道为例,在学习之前要先学习礼仪:进入道场要向前辈们逐一问好;入座时绝对要按照尊卑顺序,不可坐错;练习或比赛前要向老师和对手行礼;剑道服饰中的剑道裙有五道褶皱,代表儒家五德;剑道比赛中的气合,主动的进攻,代表勇敢不退缩;练习休息间歇,竹刀与护具应摆放整齐,行走时不可跨越;取胜时不能当场欢呼雀跃,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手而被取消成绩;让对手受伤弃权,不管是否有意,都将被判为输掉比赛;练习结束时应收刀行礼,心存感激和谦逊等。

3.1.2 “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

在历史上,儒家的“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它认为,人性无论是善是恶,均能够用道德来感化和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对人从心灵上加以改造,使人心良善,是最彻底、积极和根本的方法。而“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日本剑道把儒家的“德治”和“人治”充分的结合,构成了武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下几方面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视死如归,不怕牺牲。武士的死,虽然是一种“牺牲”,但也是一种“奉献”。忠诚服从,即对天皇的绝对效忠、服从。正如儒家所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珍惜名誉,舍身取义。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日本武士视名誉重于生命,为了名誉可以付出一切。

朴素节俭。追求享受是人的本能,作为人中之杰的武士必须超越本能,压制自身的欲望。他们曾经一天仅吃一顿饭,不吃中餐,旨在培养坚忍的性格,正如孔子所言:“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严格自律,活人之刀。剑道之所以称为“道”,而不叫武艺或武术,是因为真正的剑道不会像武艺那样以杀人为目的。作为武士道的修养读物《叶隐》中,第二条就要求武士“应成为唤醒大慈大悲的人”。剑道不是杀人而是除恶,是除一恶人而救万人,这才是剑道的根本。

3.2 融合禅文化

公元16~17世纪,禅文化传入日本。禅宗所主张的保持淡泊、超脱生死等思想理念为日本的剑客们所接受,将其作为武士们磨练意志、砥砺武德的修身之道,并形成了剑道哲学。日本第一代幕府的武士首领就是位痴迷的禅修行者。剑道是剑与道的结合,剑为体而道为心。剑道的最高境界是无刀取胜,要达到此境界,除了要苦练速度和技法,关键还要进行“心法”的练习。要使“元神稳于周身”,必须要有极大的定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故武学修炼成败与否,心态修炼是其关键因素。日本著名的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铃木大拙认为,日本武士那种决不后退的精神是来自哲学的自信,与哲学相比,禅宗作为一种宗教,属于意义精神层面上的,其更具备道德激励功能。武士的思想比较单纯,他们更愿意去寻求禅的帮助。而参禅就是要“沉入”整个生命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武学及剑道的修炼也同样要以无我的追求为最高境界。

临敌时“无我”才能“无畏”,只有“大无畏”才能无往而不利。这种“大无畏”首先是不能有胜负之心。在日本剑道史上,泽庵大师曾培养出了柳生流的开山鼻祖宗矩。泽庵大师曾经这样教导宗矩:“剑家不可有争胜负之心,只有超越了胜负这一差别之境,才会得到自然的剑法。只有凭借无心无欲的剑,才能道达剑禅一如的境界。”泽庵大师在他的“不动智神妙录”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剑道修炼首先的是去掉执着之心”,即“心无所置”,就是面对敌人把心置于任何地方都不行,不把心置于所有的空间和地点,也就是把心不止于一处,力求达到“不动智”。“不动智”中的“不动”不是指静止不动,而是要“动中静,静中动”。剑道不仅要身手快,而且还要后发制人,要不动而动,动作之快到极处如同静止。

禅通世理,剑有禅机。禅宗与剑道的关系已经达到了以剑论禅,以剑悟禅的程度。泽庵大师所说的无置所之心和无心之心,是对禅的领悟,也是日本的剑道之心。要体验无心,仅靠头脑是不够的,唯有按照泽庵宗彭所说的“冷暖自知”之法,亲身去修炼、去体会。近代以后的日本剑客大多深谙禅理详机,并将其融入剑道之中,这种风气一直到今天都长盛不衰。

4 结论

(1)剑道是剑与道的结合,剑为体而道为心,剑为行为而道为行为之本性。通过研修剑道,可以锻炼胆魄、勇气、意志力和培养团队精神。

(2)日本剑道是武道的灵魂,是武道的代名词,但其目的不是杀人而是除恶。“不杀人,以不杀为胜”,体现了剑道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和禅文化。

(3)剑道曾经沦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工具,被日本法西斯所利用。二战之后经国际社会的思想改造帮助下最终回归正道。学习剑道,必须与批判军国主义相结合,用心体会剑道的本质是“不争胜负,不拘强弱”,追求无刀之心的境界。

[1]魏长海.日本文化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140-141.

[2]梁晓虹.日本禅[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3.

[3]鲁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M].晏榕,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6.

[4]杨口清之.日本人与人本传统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0.

[5]聂啸虎.日本古代体育思想家贝原益轩[J].体育文化导刊,2003 (2):71-72.

[6]骆春燕,张淑贞.剑道的文化内涵——日本民族文化浅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2):61-62.

[7]左藤辛治.禅与人生[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73.

[8]吴格非.走向世界的日本武术[J].世界文化,1998(4):37.

[9]木下秀明,由术之道——武道发展的近现代实况[J].体育文史,2000(1):53.

The Japanese Kendo and Japanese national culture

Sun Wei1Meng Jie2
(1.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ports Department;2.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KeBu,Nanjing Jiangsu,211198,China)

Summary:Japanese kendo has a long history and was deeply loved by the masses of the Japanese,deep mass base.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ombat sport,while using the bamboo or wooden knife,but its practice ferocious in operas,imposing manner.At the same time,the Japanese kendo influenced by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zen,samurai education also includes the Confucian classics education and samurai tactics.By practicing kendo,can exercise the boldness,courage,willpower and cultivate team spirit.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from many angles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the Japanese kendo focus from the origin of Japanese kendo,style characteristics,the fusion of buddhist cultur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several aspects,such as exploring the relevance with the Japanese national culture,purport for kendo sport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Japan;Kendo;Confucian;Japanese National Culture

G8

:A

:2095-2813(2015)10(b)-0251-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251

孙巍(1978,7—),男,汉,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体育史。

猜你喜欢
武士儒家日本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猴子和武士
剑龙是武士吗
《黄金时代》日本版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武士”挡道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剑龙是武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