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审视

2015-12-05 18:03李岫儒张晓义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普及竞技体育运动

李岫儒,张晓义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我国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审视

李岫儒,张晓义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回顾,旨在对其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为下一阶段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符合特定历史时期国家的特殊需要,为我国总体战略的实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新时期体育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此战略的实施所带来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对此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其功过。

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历史审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竞技运动水平逐步提高,从1984年的第24届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共参加了8届夏季奥运会,特别是近3届以来,我国稳居金牌榜和奖牌榜前3甲。其中,获得奖牌的项目共有29个,排在金牌榜前8位的是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体操、羽毛球、游泳、柔道。可见,这8个项目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奖牌持续集中在少数项目上的状况,说明我国30多年来奥运项目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出现,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在此,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如何形成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哪些历史成就?存在哪些不足?”基于此,以 “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等为关键词,通过1949年至2015年2月的“中国体育年鉴”、“中国知网”、“超星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共检索到期刊文献219篇、相关书籍41本,通过对所查阅资料的整理和梳理,初步厘清了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进程,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1 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演进的过程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1],大体可以分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阶段、缩短战线与保证重点阶段、奥运战略阶段等3个阶段。非均衡发展战略是与这3个阶段结合在一起的,从中可以管窥非均衡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过程。

1.1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阶段(1949-1959年)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新中国的任务之一是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文化教育是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体育而言,“提倡国民体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立即把发展体育事业提上议事日程,提出建设“新体育”的要求。即,“今后的工作方针应该是:在现有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并与实际相结合,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积极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加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而服务”[2]198。

从1952年开始,随着我国对外交往局面的开创,开始赋予体育新的功能—提高运动成绩,服务于外交,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1952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选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养的通知》中指出:“世界体育活动日益增多,国际友人希望中国能去参加也甚殷切,最近己宣布了准备参加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4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但由于中国过去体育基础差,近年来几次出国参加球赛,水平较低,与今天的国家地位极不相称,此种情况亟需改变,因此,体育工作如果只有普及【而不在适当范围内加以提高】就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需要,必须【使普及】与【在适当范围内】提高体育技术水平相结合,以取得进一步发展……”[3]1953年11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强调:“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但同时也提出:“旧中国的体育运动基础很薄弱,而现在我国的运动成绩虽然稍有提高,但离国际水平很远,因此在历次国际体育活动中皆形成我国体育运动水平与我国地位不相称的情形”[4]7。自此之后,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成为新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思想体现在以后的体育工作报告中。时任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的蔡树藩在1955年1月6日举行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体育工作首先要求普及,绝不是说不要提高。”1955年2月22日《中央体委党组关于召开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报告》[4]23中提出:“加强竞赛活动,尤其是要注意开展基层的各种竞赛活动或举行单项竞赛,以便通过竞赛活动,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更加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优秀的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逐步走向制度化。”1958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 《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5]中提出:“二月底至三月初,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讨论和制订了体育运动十年发展纲要,提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运动项目上,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奋斗目标。”这保证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落实,形成了在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体育发展格局。

此阶段的方针政策,无论怎样强调提高运动成绩,始终是以普及为基础的,贯彻执行了新中国建国初期提出的建设“新体育”的方针,也就是说体育的发展始终是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的。但此阶段的后期,在文件和报告中开始出现提高竞技运动成绩和发展群众体育分开提及的说法,这表明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进程和体育的发展,提高运动成绩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成为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这也为第2个阶段“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中赶超目标的提出之后,我国的竞技体育开始遵循非均衡发展的战略,这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阶段的体育工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1.2 缩短战线,保证重点阶段(1960-1979年)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在经济建设中产生了急躁冒进的思想,盲目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给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弊端,1960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八字方针,1961年2月10日发布的《国家体委关于一九六一年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1961年的体育工作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各项工作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工作,集中力量为10个主要项目迅速达到世界水平服务……根据全国一盘棋的精神,缩短战线,保证重点。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优秀运动队进行精简、调整,做到少而精……”[4]55-56“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战略,调整了体育工作的重点,统一部署了项目发展,确定了以田径、体操、游泳、足球、排球、乒乓球、射击、举重、速度滑冰等10个运动项目为奥运重点攻关项目,从而为这些项目的优先发展提供了战略上的保障,并为此阶段我国体育工作的开展确定了方针:1)纠正“大跃进”时期的错误;2)要优先发展某些奥运项目,以确保重点,迅速提高运动成绩,保证在国际大赛特别是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为了使这种模式成功地运行和“赶超”战略目标的实现,从1961年到1979年,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制订了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措施。

1961年12月5日到20日举行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中提出:“1958年提出的十年规划,指标高,要求急,不切实际;某些事业发展过多过快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当前的形势下,体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运动训练工作上。”“调整运动队时,必须贯彻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猛攻尖端的精神。全国继续以田径、体操、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射击、举重和速度滑冰为重点。”[4]59-61并在《1961年体育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为了贯彻执行这个方针,保证这些奥运重点项目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1962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指出:“1963年的全国性竞赛,主要根据重点项目的优秀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的需要来安排……”;1965年,《一九六五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证重点。田径、体操、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射击、举重、速度滑冰10个主要项目,各地均可设队……省一级的优秀运动队,要集中精力主攻在3、5年内可能攀上世界高峰的项目;兼顾几个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能够赶上世界水平的项目。要保证质量,不要贪多求全。”[4]103-1041966年3月15日,《国家体委党委关于一九六六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报告》指出:“优秀运动队的建设继续强调抓重点,反对贪多求全。十个重点项目力争3、5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4]1131973年2月20日,《国务院批转一九七三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指出:“项目的设置,应按照全国一盘棋的精神,确保重点,照顾一般,合理布局。”“优秀运动队要继续调整、充实。教育运动员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赶超世界水平。”[4]1141974年2月12日,《一九七四年体育工作要点》指出:“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各省、市、自治区体委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重点,突出田径,照顾一般的原则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迅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1201978年2月2日,《国家体委一九七八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指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推动和指导体育运动普及的需要,是适应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国际阶级斗争的需要,是我国体育战线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各项工作都要为迅速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作出贡献。”[4]1251979年3月9日,《一九七九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指出:“鉴于今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恢复、调整、整顿时期……同时鉴于运动技术水平落后已成为突出薄弱环节,而参加1980年奥运会的任务又迫在眉睫,我国一些项目的成绩还达不到奥运会报名的标准。因此,今明两年,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国际、国内体育竞赛活动都应以有利于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为主要目标进行安排。国际体育活动要为革命外交路线服务,促进国内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4]133基于此,1980年初,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给中共中央的请示报告中,将加速提高我国运动技术的整体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6],确立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的战略指导思想。

1.3 奥运争光阶段(1980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调整,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了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为改革开放服务,体育工作的重点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1980年3月28日,《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2]277中确定了14个重点项目,并于1981年成立了14个项目常年集中训练的国家队。

1983年,《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提出“在本世纪内要成为世界体育强国”。1985年的体育战略研讨会,讨论了体育强国的标志,并就竞技体育发展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从科学决策的层面进行了论述,认为“运动技术水平是体育强国的一个最鲜明的主要标志。如果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能名列前茅,即使其他各项指标都达到先进水平,也不能在世界上被公认为体育强国。”“……但竞技体育等发展速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已被国际国内的经验所多次证实。”[7]108之后,1986年《关于下发<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的通知>》中提出:“认真落实重点布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保证奥运会项目中田径、游泳等影响大、奖牌多的项目。”[7]70

20世纪90年代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我国体育“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方针,在稳定发展优势项目的前提下,逐步放开其他项目”[8]。为了使奥运发展战略顺利实施,1995年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此阶段的前期,为了更好地备战1984年的奥运会,设立了14项常年训练的国家队,这为在奥运会上取得1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此时期对建立国家队、提高运动成绩认识的落脚点,是在奥运会上争光,使我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飞速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的提出,使我国对体育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全面走向世界到成为体育强国,并确立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的发展思想,这种思想为竞技体育的非均衡发展提供了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对运动项目进行了分类管理,并通过1995年的《奥运争光计划》和2002年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下简称“两个奥运争光计划”)予以强化,以保证18个重点项目的投入和发展。可以说,不论是攀登运动技术高峰,还是建设体育强国,都是以为国争光这个目标为中心的,是通过“两个奥运争光计划”来保证实施的。“两个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项目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实际上,“两个奥运争光计划”本身就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普及与提高”,到“缩短战线,保证重点”,再到“奥运争光”,虽然每个阶段工作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都与国家的需要及国家的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简言之,就是通过获得锦标满足每个阶段的任务的需要是相同的。在这3个阶段中,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经历了形成、发展壮大、成熟的过程。

1)形成阶段。在“普及与提高”阶段前期的体育工作主要是“普及”,但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开始注重运动成绩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建立在普及基础上的;在“普及与提高”阶段的后期,体育工作虽然仍以“普及”为基础,但出现了“普及”与“提高”分开提及的说法,这说明“提高”逐渐受到重视。1958年,《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中,使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成为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标志。

2)发展壮大阶段。为了纠正急躁冒进的思想和“大跃进”的错误,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竞技体育据此调整,并根据国家经济状况确定了奥运重点攻关项目,即所谓的“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战略。该战略本身就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从1961年到1978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对此战略进行了强化,这使得非均衡发展战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在奥运战略的前期,为了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确立了“体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这对非均衡发展战略起到了强化作用。在奥运战略的后期,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确立后,对竞技运动项目实行了分类管理,18个奥运重点项目得到了重点扶持,并通过“两个奥运争光计划”加以保证,这使得非均衡发展战略走向成熟。

2 对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认识

2.1 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历史功过与评价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一种非常规战略。不可否认,选择非均衡发展战略时,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和政治性,因此选择了那些能在短期内夺冠的优势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马太效应”的出现: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项目的投入上偏向性加大;助长了奥运战略向金牌战略的蜕变,产生了“金牌主义”的倾向;阻碍了竞技体育自身“造血”机制的形成,使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竞技体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长期形成的,并且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外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对其进行改革是困难的,这决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竞技体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渐进的过程。但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提高运动成绩、建设体育强国等手段,为达到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外交提供平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北京奥运会上更是以超过美国15枚金牌的成绩荣登榜首,圆了民族的世纪梦想,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让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伟大成绩赞叹不已。伟大成绩的取得,非均衡发展战略功不可没。

应对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客观地、历史地评价。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急需一种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树立形象,在国际社会中取得话语权。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比较低,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话语权是困难的,惟有体育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从而在国际体坛中获得话语权。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全盘推进是困难的,为了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夺取更多的锦标,这就要求“钱要花在刀刃上”,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跻身世界第1团,并且在北京奥运会上荣登金牌榜首。虽然现在看来,非均衡发展带来的弊端已经很明显,但是它的确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9]。在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衰落期,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所难免,对其进行改革在所难免,是客观要求。但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历史贡献是难以磨灭的。

2.2 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获得成功的原因及可借鉴的经验

1)符合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建设新民主主义的要求和旧社会的弊端,我国制定了增强人民体质、建设“新体育”的方针,提倡国民体育,这就是普及。但在新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发现运动技术水平太差,跟我国的地位不相称,因此,在“普及与提高”阶段的后期,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成绩,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以此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成为体育发展的目标,这就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59-1960年,为了纠正“大跃进”时期的错误,同时满足外交斗争的需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战略方针,提高运动水平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重要目标。我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后,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改革开放提供服务,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因此,制定了“两个奥运争光计划”,成功地申办和举办了奥运会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竞技体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体现了竞技体育与国家意志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竞技体育的象征作用,满足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符合了时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50年体育实践的经验表明,坚持为人民服务,即坚持在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过程中实现体育事业自身的发展,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途径”[10]。竞技体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符合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战略。

2)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制度是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这种制度是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于政治、经济、外交的特殊需要,实现运动成绩迅速提高,以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系统为主体,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国家层面上形成的一种体育体制。这种体制可以整合各级行政资源、财政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为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提供保障,其形成是以政府主导为前提的。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无法离开政府部门支持的。因此,在遵循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选择以政府主导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3)抓住了主要矛盾,进行了准确定位。准确的定位是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成功的重要原因。辉煌的历史证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定位是准确的。从历史进程来看,每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都是依据此时期的主要问题确定的,要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正是依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和国际的局势而制定的。

4)适合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由于人类生存的社会、自然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统一的资源配置模式显然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源利用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采取适度的‘偏好’发展策略,将资源优先配置到社会、自然禀赋较好的区域或部门,使之形成良性的合力区,通过这些有条件的区域或部门优先发展所发挥出的辐射效应与扩散效用,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11]。在我国经济条件薄弱的情况下,选择非均衡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以上4点是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战略成功的原因,并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体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战略的选择和制定要符合国家需要;符合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准确定位;有一套保障有力的机制。

3 结 语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完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此过程中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12]。因此,对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以保证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管是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还是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其在制定具体领域的规章制度时需要综合考虑相应阶段的具体情况,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部分是主观问题,部分是客观问题,因此,在评价其作用时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结合历史的演进客观审视和评价,这种态度才是客观的公正的。

[1] 熊晓正,夏思永,唐炎,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

[2] 国家体委.中国体育年鉴(1949-1991精华本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 谭华,王玉立.共和国体育史上的1952年[J].体育文化导刊,2002(3):20-23.

[4] 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5] 中华经济网.中共中央批转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1958年)[EB/OL].http://www. cew.org.cn/wm/dangshijiaoyu/20070207/36737. shtml,2005-05-21.

[6] 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思考[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 n1152/n2463/127281.html,2003-07-30.

[7] 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82-198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8]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国体育年鉴(1994-1995)[M].北京:中国体育年鉴出版社,1996:31-32.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10] 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481.

[11] 金育强,黄玉珍,胡科.非均衡发展理论与中国体育非均衡发展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712-1714.

[12] 张晓义.中国体育战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1-6.

Historical Analysis on Uneven Development Strategic Evolu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LI Xiu-ru,ZHANG Xiao-y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Jilin China)

competitive sports; une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historical analysis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historical study, this thesis reviews une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so as to make fair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mulation in next phase. Research shows: implement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une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meets national special request in specifc historical period, make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general strategy, and provides successful experience to sports work in new era. With times goes by, disadvantage of this strategy turns to be more and more obvious, whose merit and demerit should be judged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2015-03-05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理论构建与拓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YJC890047)。通信作者:张晓义。

李岫儒,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G812.0

A

1004 - 7662(2015)03- 0008- 05

猜你喜欢
普及竞技体育运动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体育运动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花与竞技少女
天文知识普及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