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操教育发展的“瓶颈”及优势分析

2015-12-05 18:03张中喜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瓶颈体操体育

张中喜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我国学校体操教育发展的“瓶颈”及优势分析

张中喜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生、教师、科学研究、管理等诸方面,研究分析了制约现阶段我国学校体操教育发展的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因素、管理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以及我国体操的国际优势地位等方面,得出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高校体育院系体操教学的连续性、中国体操在世界大赛中的优势地位等是促使学校体操教育得以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学校体操;体操教育;瓶颈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3大体系中,体操是唯一一个为教育而生、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并发展起来的一项内容,它也被称为是所有体育项目的“识字课本”,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上世纪初,其以“兵士体操”的形式传入我国,成为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上的第1个教育内容;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思想的革新,不断得以补充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了以兵士体操、教育体操、医疗体操、健美体操为基本内容的学校体操教育内容系统,成为我国各个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在学校体育中,却呈现出被边缘化且逐渐消失的趋势。

1985、1990、1995、2000、2005年,我国针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连续组织了5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一些重要的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如肺活量、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等呈持续下降趋势。直至2010年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时,这种持续下滑的态势才得到初步遏制。但一些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广大中小学生仍然表现为身体方面的“软”、“硬”、“笨”、“晕”;心理方面表现为较强的逆反心理、较低的抗挫能力、较差的协作精神和较弱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一趋势与学校体操教育的颓势是否相关、相关关系有多大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求证,但就学校体操教育对学生身心全面的锻炼价值,以及美国学校体操教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革的实践来看,学校体操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好坏确实对学生体质状况有很大的影响[1]。对此,我国许多学校体育的专家、学者等都深感痛心和忧虑,也正在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以促使学校体操教育在学校体育中得以迅速恢复和可持续性发展。

2010年北京市教委首次将单杠、双杠、跳箱等列为中考体育考试必考项目。作为制定新政策的主要参与人之一,北京教科院体育教研室主任马凌说:“学校没有单杠、双杠等是不对的,从这个学期开始,学校不仅必须陆续进行单杠、双杠等体育教学,而且还不能降低教学要求,没有器材的要及时添置,我们会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2012年4月,“全国高等院校体操类课程改革与发展学术报告研讨会”也如期在杭州召开,研讨会也着重讨论和分析了我国学校体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为促使学校体操教育在学校体育中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因此,认为在持续深入的学校体育基础教育改革中,认真研究学校体操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影响其顺利实施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发现和探索应对策略,对有效促进我国学校体操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我国学校体操教育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体操教学”、“体操教育”、“学校体操”为关键词,通过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总计查阅到相关文献1 200多篇,同时发现,关于学校体操教育的相关研究,近几年明显不足。经过甄别、筛选,阅读其中53篇文献,最后主要参阅了其中文献15篇,阅读书籍资料10余部,梳理了其中的相关观点,最终形成了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利用201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体操类课程改革与发展学术报告研讨会和2014年的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学术研讨会,就现阶段我国学校体操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合理性以及现阶段学校体操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从事学校体操教学实践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15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进行访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通过访谈所获得的意见和建议,为本研究分析学校体操教育的具体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为本研究形成最后的结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 学校体操教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改变和提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给人类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也必然被传导到学校体操教育之中。

2.1 学校体操教育中的学生因素

2.1.1 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目前在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家长也缺乏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忧患意识,致使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深受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温室中或蜜罐里”长大的一代,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障碍或疾病,如,缺乏上进心和刻苦自励精神等,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随心所欲。有研究对辽宁省3万多名中小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心理健康合格率仅为29%,心理健康优良率只占8%,而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由于许多青少年学生经不起挫折、意志薄弱,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对体操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1.2 学生生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生理健康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以200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为例,结果显示,尽管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增长,但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3];超过半数的中学生血压偏高,肥胖率比2000年前增长了50%。最新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大约有10%的儿童患有肥胖症,有11%的中学生超重,而且肥胖儿童的数量正在以每年8%的幅度增长[4]。

2.2 学校体操教育中的教师因素

2.2.1 体育学科地位低下 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支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人口众多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为原点的“应试教育”,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在中小学中大行其道;再加上一些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似学科非学科、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可有可无的位置,体育课因此也饱受挤压。据教育部对部分省份抽查显示,目前小学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56%,初中达76%[4]。

提质粒,将各片段质粒pCAMBIA1301-ProTkGG PPS-Gus经SalⅠ和NcoⅠ双酶切鉴定(图4)。用电击法转化农杆菌GV3101菌株。鉴定为阳性的PCR菌落(图5),置于4℃保存备用。

2.2.2 教师体操教学技能的消退 由于体操基本技术动作身体练习与身体控制的特点,不但要求练习者应具备一定身体素质的支撑,而且还要求练习者具有对小肌肉群的控制能力,以及动作过程中对时空的感觉能力等。其非常强调动作学习和动作练习的阶段性,它不象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动作,任何年龄都可以学习与掌握,而且掌握后不会随身体素质水平的降低而出现明显的技能减退,它会由于练习者体重的增加出现相对力量的减弱,由于练习者身体骨骼、肌肉成分的变化而出现柔韧素质的降低,会随练习者年龄的增长出现灵活性、灵敏度、反应力的下降。因此,大部分体育教师的体操技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消减,这种消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动作示范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等一些教学能力的持续性,再加上现在中小学体育课基本以“不出事故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使多数体育教师更愿意选择容易教授的体育内容,而不愿意选择类似体操动作这样的内容。

2.3 学校体操教育研究不足

2.3.1 体操的内涵混乱 20世纪70、80年代,关于“体操”概念的争论曾经持续将近20a时间,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但现在看来还是不够准确、针对性不强。因此,时至今日,体操的内涵依然比较混乱。表现为在不同体育形态中,体操的内涵不同,造成人们对体操认识的混乱。如体操作为竞技体育的一项内容之一,无论是在奥运会、锦标赛等大赛上,还是在报纸、电视等的宣传报道中,体操的内涵仅仅就是指男6项、女4项的竞技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技巧、蹦床等都具有项目自身针对性较强的内涵;在学校体育中,体操的内涵却异常丰富,特别是将体操课程扩大为体操类课程之后,体操的外延更是被无限扩大,包括基本体操、竞技性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团体操等诸多内容。而在群众体育中,体操则被人们理解为提高力量、柔韧性等素质的身体练习,或是广播体操及各种徒手体操等人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基本体操。体操内涵的混乱必然造成体操教学的混乱,主要表现在:学校虽然按照有关要求安排有一定时数的体操内容,但大部分学校却以队列队形练习、健美操、校园集体舞等内容替代体操。这在学校体育的其他项目中是不会出现的,也不利于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

2.3.2 学校体操教育改革与发展缓慢,没能跟上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 20世纪初,德国体操以“兵士体操”的形式被引入中国,成为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第1个内容,至今学校体操已经经历了110余年的发展历史,回顾学校体操百年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将学校体操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从传入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初步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70年代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提高阶段,以及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不均衡发展阶段[1][5]。从对我国学校体操发展的3个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体操以其特有的方式和对学生全面的锻炼价值无论是在“运动教育思想”,还是在“体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中,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一些专家认为,现阶段学校体操教育之所以成为了危险、痛苦、失败的代名词,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体操项目的开发与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呆板、单调的单个体操动作教学逐渐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对体操教学内容的开发和改造也远远落后于篮球、排球等教学内容;中国百年学校体操教育所沉淀出的诸多宝贵经验被广大体育教师及研究者继承、挖掘和开发的动力不足、力度不够。

2.3.3 体操教材的编写缺乏时代性 体操教材最初由各个体育院系自编教材,许多院系都是以体操教师的教案为蓝本,而当时体操教学是以“运动教育思想”为指导,教授的大多是竞技体操动作,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创新出许多诸如体操动作的各种诱导练习动作、趣味体操动作(如象形走等)、体操游戏等,但很少被编入体操教材之中。一些专家认为,目前的体操教材都是在早期教材的基础上编纂而来,虽然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已经从“运动教育”历经“体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并最终统一在“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之下,但是,体操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鲜见符合当今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变化的改变,因此,目前的体操教材缺乏时代性,如教材对体操内容的分类较为详细、科学,但在后几章节对体操内容的介绍及教法指导却付之阙如,仅仅对竞技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进行了介绍,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学校体操教育的发展要求和教材编写逻辑。

2.3.4 体操教育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高校体育院系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摇篮,体操教学也是培养能够胜任未来学校体操教育人才的关键环节,体操项目的特殊性要求体操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具有特色。要改变仅以竞技体操动作掌握为主的思路,努力开发和挖掘既不失全面锻炼价值又符合人们终身体育要求的特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而目前,在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实践中,教学情境与我们的愿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全国高等院校体操类课程改革与发展学术报告研讨会上”,就有学者研究认为:目前大部分体育院系的体操课被严重挤压而大量缩水,课时量严重不足,在此状况下,体操教学内容设计就显困难重重,体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明显缺乏针对性;再加上近几年本科生连续扩招,高校体育院系教学班额也逐渐扩大,本科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普遍降低,这就要求应该重视和强化学生专业技术的学习与提高,但是,许多学校的体操教学不但没有加强反而遭受了极大的削弱,造成体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使得目前高校体育院系的体操教学缺乏人才培养特色,而无法培养出真正符合中小学用人要求的体操教学人才。

2.4 学校体育管理方面的因素

2.4.1 短期功利性对学校体操的影响 几十年来,许多学校和教师在短期功利性的影响下,国家测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国家考什么教师就让学生练什么,使得其他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学工作都严重受到影响,体操教学也列其中。体操教学不仅对场地、器材、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就其内容来说,也绝不仅仅表现为对单个动作的学习与掌握,其最终表现为由单个动作掌握到连续动作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灵敏、力量、适应等素质和能力,这都要有一个较为连续的学习过程,但我国学校教育这种短期的功利性却不容许这一“漫长”过程的存在,再加上在各级学校体育运动会和考试、考核中都没有体操的内容(如果有也仅仅是“引体向上”之类的素质练习动作),这对学校体操教育也是一种重大的影响。

2.4.2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课堂监管力度不够 体育教学要有一定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强制性。主管部门特别是学校主管部门对体育课堂的监管与监督不力,有些学校将体育课视为可有可无的放松课或学生玩耍课,默许“放羊式”教学的存在,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监管采取放松甚至是放纵的态度,这都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正常教学,也影响着学校体操教育的顺利实施。

3 中国学校体操教育未来发展的优势分析

3.1 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由于体操项目自身的原因,再加上体育教育改革取消了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使体操教育在学校体育中成为了一项不该回避却在极力回避的的体育内容,有了规定性才会有体操教学的强制性和连续性。而目前,我国许多省、市、自治区都恢复了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规定性,许多体操教学内容也已经被确定和付诸实施。同时,为进一步加大体操运动的普及力度,增加体操人口,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竞字([2005]172号)文件关于重新修订《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通知,专门成立了体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推广小组,对《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及评分细则》进行了全面修改,并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2a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了“体操等级运动员规定动作”的比赛,此后,湖南、河南等省也相继举办比赛,作为普及和推广大众体操的重要赛事,成为学校体操教学、业余训练和比赛的推动力。

3.2 高校体育院系体操教学的连续性高校体育院系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基地,但专家访谈的结果发现,在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以及部分综合类院校的体育院系,虽然体操教学受到冲击和影响(如很多学校体操专修班无法开班,体操课也受到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的挤压,教学时数减少),但体操普修课都保持完好,体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的实施情况良好,这为中小学体操教学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同时,一大批坚守在体操教育岗位上的体操教师和教练员们继承了我国学校体操教学与训练的光荣传统——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他们都在为体操的发展默默奉献,为学校体操教育重塑辉煌而努力。2009年、2012年暑期,他们中的一部分教师在“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委员会体操教学训练分会”的盛邀之下,共同商讨学校体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这也是中国学校体操教育未来发展的推动力。

3.3 中国体操在世界大赛中的优势地位中国体操自参加奥运会的比赛以来,一直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在历届的体操大赛中(特别是在世界体操的3大赛事中)成绩斐然,2008年奥运会又以前所未有的佳绩傲视诸强,成为我国奥运会的奖牌大户,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国人的体育热情,提高他们对体操的认识。因此,无论在奥运争光计划中还是全民健身的大潮里,体操都将具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些都会成为促进学校体操发展的原动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人类身心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学校体操教育存在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和生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体操教学技能的消退的教师因素、学校体操教育研究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课堂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是目前我国学校体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国家相关部门对体操价值的重视、对体育课程规定性的重新认识、高校体育院系体操教学的连续性、中国体操在世界大赛中的优势地位等优势因素的充分挖掘与发挥,能促进我国学校体操教育得以恢复和可持续性发展。

4.2 建议

1)对于学校体操教育除了要有规定性之外,还要有一定的评价、检查与监督机制,以确保学校体操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并不断地得以健康发展。

2)加强对学校体操教育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项目特征和价值,准确、清晰地界定体操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使体操教育内容具体化,同时要赋予和确保学校体操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3)强化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使他们从体操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全(场地、器械、内容、方法)、教学时段划分等多方面做深入研究和详细分析,从而促进学校体操教育的科学化。

[1] 李佐惠,黄宽柔.中美学校体操教育发展历程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6(4):98-101.

[2] 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评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7.

[3] 白刚.高校扩建过程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12):89-92.

[4] 王丽萍.永州市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民族特色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216-219.

[5] 蔺文革,孟辉,孙思哲.中美学校体操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学校体操教育未来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6):102-106.

[6]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8] 拉斯烙·孔(匈牙利)著.体育运动全史[M].颜绍泸,译.四川:中国体育史学会,1985.

[9] 王迎新.奥林匹克运动大百科全书(中卷)[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10] 吴本连.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之我见[J].体育教学,2005(3):13.

[11] 毛振明、赖天德.再谈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7(5):18-20.

[12] 季浏.论新体育课程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1):62-65.

[13] 贾齐,钟远金.还体育课程以本来面目[J].体育学刊,2005(5):6-8.

[14] 毛振明,赖天德.体育课应引进什么新的教学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2006(4):12-13.

[15]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16] 甘民立.国外教育理念与实践[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Bottleneck” and Advantag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Gymna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

ZHANG Zhong-x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Henann China)

university gymnastics; gymnastics education; bottleneck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specialist interview, from perspective of student, teacher, scientifc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this thesis studies and analyses student, teacher,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actor restricting current university gymnastics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On this foundation, in view of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advantage of Chinese gymnastics, emphasis from related national authority, sustainability of university sports college gymnastics teaching, advantage of Chinese gymnastics in world competition are factors promoting revitalization of university gymnastics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5 - 02 - 11

张中喜,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

G812.5

A

1004 - 7662(2015 )03 - 0029 - 05

猜你喜欢
瓶颈体操体育
堵塞:绿色瓶颈如何威胁清洁能源业务 精读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我们的“体育梦”
头脑体操
中国珠宝品牌扩张后的发展瓶颈及其维护
头脑体操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