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迁背景下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研究

2015-12-05 18:03陈志凌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省域体育场馆体育产业

陈志凌,孙 娟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体育人文社会学

城市变迁背景下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研究

陈志凌,孙 娟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城市变迁的视角审视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与群众体育发展的逻辑关系,指出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和互为助力的事实。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面临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体育本土资源利用不足,特色群众体育项目缺失;2)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群众体育产业发展受阻;3)体育场馆服务定位不科学,群众体育锻炼保障不足;4)城市居民体育意识不强,体育人口生成受限。建议:1)培养自觉文化和体育意识;2)优化体育产业结构;3)合理设计体育场馆设施;4)精心打造特色运动项目。

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城市文化;跨越式发展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设立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对未来我国城市的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在中心省会城市不断扩张的态势下,中心城市的土地稀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过度追求规模化已使其承载能力迫近极限。群众体育发展所需的场地、空间、环境等基本要素受限,造成较大的障碍和阻力。而相对于一般较小城市,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相对落后,也无法满足群众体育的基本需求。此时,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出现能摆脱中心城市资源不足的束缚,在空间和资源配备上有较大的优势,不仅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也能为群众体育的嬗变、成长提供物质基础。特别是面对中心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被挤占的困境,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体育场地供给更为充足。为此,正确应对城市变迁及其转型,充分利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为群众体育创造有利条件,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策略,将有助于强化群众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居民健身活动的参与率,推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以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城市体育、城市文化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65篇有关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的文献;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与体育产业、体育场馆、全民健身相关的数据资料46条,并查阅相关书籍5本,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借鉴。

1.2 专家访谈法为更好地了解当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群众体育发展现状,以及确定未来发展的路径,通过电话或面谈的形式访谈了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吉林省体育局、辽宁师范大学研究体育社会学和行政学的专家、学者共8位,他们均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5位,行政管理人员3位,为本研究的构思及发展对策提供了指导。

2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与群众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体育运动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及其地位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体育运动素来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如古罗马、巴格达都因“角斗之城”而闻名[1]。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则成为城市形象打造和品牌确立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划分与设立,在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面临大型城市承载负荷过大,而小城市承载能力又不足的尴尬处境时,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和价值就更为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体育的活力及城市扩大的契机,在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快群众体育的发展,这个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2.1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设立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关于什么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最早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秦尊文在2001年《关于宜昌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建议》中提出。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宜昌、襄樊作为湖北的副中心城市[2]。之后,其他地区也纷纷借鉴、使用这一概念。通常说,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指在一个省域范围内,经济实力较周边地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超出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且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未来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城市发展规模、体量、结构、文化等指标基本接近甚至超过省会城市,但本身又不是省会城市[3]。截止到2014年12月,全国已有48个城市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壮大数量逐渐增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例如,辽宁省大连市、福建省厦门市、浙江省宁波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和佳木斯市、安徽省巢湖市、陕西省宝鸡市等。

国运兴,则体育盛。体育强大与否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竞技核心文化对内传承与对外输出的主流形态。群众体育作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素,在城市现代化发展和民生体育建设中,不仅是衡量居民幸福指数及城市文明的重要指标,也是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主要途径,还是政府惠及民生与普及体育知识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省域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在作用、地位及影响力上的交互和融合,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社会化功能及城市负荷分流价值更为重要,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及条件。

1)缓解中心城市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的人口密集膨胀、交通严重堵塞、环境污染及闲暇时间缩短等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城市过度建设侵占公共体育场地导致的人均体育场地供给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

2)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可以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地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和消费能力,进而也能促进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意愿,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有助于优化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功能。相应地,体育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反哺群众体育的多样化诉求,例如,完善体育场馆设置、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聘请社会指导员等需要的经费支持与人才保障。

2.2 群众体育的发展提升了城市软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打破了原来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组成的二元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副中心城市为纽带,进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连接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的桥梁,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互动;同时,能有效地整合周边城市的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体育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张名片,特别是群众体育的发展又是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使得体育运动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意义十分重要[4]。体育是一项倡导公平竞争,追求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公平竞争是现代体育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这种精神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幸福指数”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一个保障[5]。张凤珍等认为,体育运动对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作用显著,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富裕感;从培养人的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社会认同感、公平感及规则意识;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愉悦感;从政治功能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升民众的健康指数[5]。换言之,只有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城市名片和知名度才能远播,城市建设才能和谐发展。被誉为“民办体育之都”的墨尔本、“奥运之都”的洛杉矶以及提出“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三大理念的北京,都借助了体育运动打造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综合冲击,已被世人所公认。体育运动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动力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和迎接挑战、不畏艰辛的品质[6]。体育运动作为文化传播、政府宣传以及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增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城市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内核要素和载体。与此同时,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犹如一道外墙风景线,映像着城市文化、内涵、品味以及个性特质。更重要的是,群众体育活动反映出城市竞技体育水平与实力。例如,福建省厦门市群众体育以其多样、灵活、开放的形式积极主动开展,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同时也折射出厦门的城市魅力和城市体育的发展实力[7]。因此,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将会使城市精神更为饱满、丰富,从而有助于形成特色的城市品牌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和聚合力,不断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

3 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10余年,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令人惊叹,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明显进步。2014年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年里,我国20~69岁城乡居民有50.5%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比去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城乡居民比例为31.2%;达到每周1次及以上的比例为39.8%。其中,被调查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比例为58.7%,高于全国城乡平均水平,群众体育有较明显的提升[8]。然而,在发展和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1)年龄结构失衡。从全国群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年龄结构表现为“中间低两端高”的“马鞍状”结构,即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比例较高,中年人群比例较低[9]。事实上,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年龄结构也相似。例如,浙江省宁波市群众体育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10]。

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11]。学者陈珊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群众体育进行调研时发现,体育运动场所的紧缺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12]。学者王德对厦门市群众体育活动点现状的调研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53%的人认为,活动场所较缺乏,21.22%的人认为缺乏[7]。

3)我国群众体育管理模式处于“弱政府、弱社会”的状态,群众体育组织管理表现出随意性和散乱性,多数以民间社团或个体自发性组织管理为主,政府引导和整体规划不足[13]。例如,最近频繁见诸报端的“广场舞冲突事件”,不仅阻碍了群众体育的开展,也不利于城市文明的建设。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不断提升其组织能力和引导作用。例如,学者王德的研究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57.44%)认为,厦门市群众体育活动点缺乏有组织的管理,不利于健身活动的开展[7]。

3.1 体育本土资源利用不足,导致特色群众体育项目缺失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较为丰富的体育资源和经济条件,对群众体育发展极其重要,但对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乐观。例如,辽宁省副中心城市大连市,虽然有得天独厚的海滨资源,实际上并没能很好地借助其资源优势来打造特色群众体育项目。除了大连国际徒步大会与大连国际马拉松项目之外(这些仅仅是传统的田径类健身项目),很难有真正融入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健身需求中的项目,更别说滨海特色健身项目。据统计,大连市居民经常参加的体育健身项目频率排序为,健步走占44%、羽毛球占22%、足球占16%、游泳占13%[14]。这一现象表明,大连市居民健身活动中缺少本地特色项目。就该问题,受访专家也表示,大连市作为海滨城市和足球城市,其水上资源和足球资源十分丰富,但在群众体育发展中并未发挥项目优势,未形成特色群众体育项目。

此外,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打造本土体育项目时,容易忽视地域特色与项目差异,导致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雷同。例如,最近风靡一时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系列广场舞,很快在其他城市流行,如宁波市、牡丹江市等城市把广场舞作为群众体育开展的首选项目,并未充分考虑其所在城市的居民、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当然,群众体育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地域差异和气候差异,例如,南北方的群众体育项目差异,北方地区适合开展冰雪运动,南方地区适合开展水上运动。但这仅是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自然差异,而项目之间的社会性差异即与本土自身特色结合的差别较小,北方各省之间流行冰雪项目缺乏创新,基本都是大众化的形式,很少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式群众体育健身项目,这也是造成特色群众体育项目缺失的重要原因。

3.2 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群众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大众的认可,但对体育主导产业的认识却十分有限,在产业结构政策制定时并没有突显其主导地位,也没有相应的配备机制和政策,其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而在省域副中心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主导产业又起到关键性作用,不仅能缓解中心城市体育产业资源过度使用的紧张局面,也有利于政府加强对体育产业资源结构的宏观调控,以及调整其他衍生行业,例如,与群众体育产业密切相关的学校体育资源、竞技体育资源。在体育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受行为主体认知偏差影响,沿袭体育资源统一安排配备模式,忽略了城市体育资源各部分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无法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功效,造成体育主导产业的聚合力和吸引力不强。

体育主导产业结构对群众体育发展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直接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行政分配与地域设定现象严重,体育资源的配备往往集中于中心城市,忽视其他一般城市;另外,对体育主导产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以政府或半政府型社团为主体,缺乏合理、科学、长远的规划和监管。然而,目前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又很难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带有较强的政府管理性质,这就决定其资源配备及开发必须依靠政府,从而削弱了市场的自由配置与资源优化,无法与中心城市及其他一般城市的体育资源协调统筹,整合和开发难度较大。以陕西省为例,西安有经营性体育场馆229个,副中心城市宝鸡仅有32个,仅占中心城市体育场馆资源的13.9%,低于20.2%的全国平均水平,而宝鸡市土地面积是西安市土地面积的1.81倍,总人口占西安市总人口的44.1%[15],城市资源结构严重失衡。

3.3 体育场馆服务定位不科学,制约着群众体育锻炼保障获得体育场馆设施是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和组织的重要场所,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物质保障。随着城市建筑物的扩张与聚集,原本空间结构宽广的城市布局变得狭小有限,体育公共服务场馆设施也不可避免地被缩小甚至侵占。当然,城市的规模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但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幅度与频率。同时,城市体育场馆设施基本上是继承原来的建筑,多数体育场馆服务功能以竞技运动为主,普通居民的群众体育很难享受到这一服务功能的辐射和相关福利。但随着城市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室外闲置的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已经不能满足群众体育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对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居民来说,其经济能力和体育消费水平相比一般城市较强,对体育场馆设施需求明显提高。而以竞技为主的体育场馆设施又不能提供优质或很难提供优质体育服务,无形中制约着群众体育向内涵式的高质量路线发展。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安徽省巢湖市体育中心因长期荒废,1万多平米的场地里已经长满了各种杂草,沦为附近居民的菜地。耐人寻味的是,建设之初安徽省巢湖市体育中心,是一个定位为能承接省内各种田径赛事的主体育场[16]。

与此同时,省域副中心城市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过程中还面临“大跃进”的后遗症。在城市建设追求规模化、大型化的驱动下,体育场馆设施往往偏向国际化,以高档体育场馆作为市政建设的标杆,注重场馆形象工程,忽视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及地方财政承担能力,失去体育场馆应有的功能,造成一些体育场馆设施闲置与废弃。此外,副中心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多偏向于地标性建筑,对于交通问题考虑不全面,场馆利用率不高。在白岩松主持的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中体产业集团副总裁、著名体育评论员王奇说:“目前全国2万亿砸进去建体育场馆,5%可能盈利或者持平,95%都是在往里填窟窿”[17]。可见,亏损之严重。预计2015年底,我国将拥有国际大型竞技体育场馆6 0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m2,但远低于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16m2和日本的19m2[18]。

3.4 城市居民体育意识不强,影响了城市体育人口生成随着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及城市用工量大大增强,大量外来就业人员涌入城市,人口比例呈迅速上升态势,尤其是东部沿海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外来人口总量巨大。公安部门最新数据显示,作为江苏省第一人口大市的苏州(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达到了700万[19]。据《宁波市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底,浙江省宁波市户籍人口576.4万人,登记的外来人口429.84万人,二者合计超过千万人,外来人口比例达47.2%,居全省首位[20]。过度的人口膨胀也会给城市发展带来较多的问题,阻碍城市居民体育意识水平的提高。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自于农村,受文化水平、生活理念以及体育技能储备的制约,多数人的体育意识较弱、积极健身意愿消极,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调查发现,外来务工的城市居民大多数认为,只有变得更加富有,才可以选择一种体育锻炼方式,享受体育带来的高品质生活;并认为目前他们不需要体育活动,也享受不了体育活动[21]。长久以往,很容易被排除在城市居民健身活动队伍,从而影响城市体育人口的生成。

毋庸置疑,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但便捷的交通与平坦的道路同样也缩短了机体消耗与能量支出,人体的能力储藏增多。此外,食物的丰富和饮食生活的泛滥也容易限制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暴饮暴食、酗酒本身就对机体活动具有排斥性,更别说对身体本身的危害。一项针对932名白领的调查显示,33%的人不会理会身体出现的“小毛病”,68%的人几乎不锻炼,常年窝在空调房中,23%人从来不体检,44%的人有病时自己买药解决,而每周定时参加锻炼的只有96人[22]。这不仅反映出当前城市居民体育意识的薄弱,缺乏健身锻炼的自觉意识,同时也说明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不科学。

4 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群众体育快速发展的路径

4.1 充分发挥本土人文地理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群众体育项目众所周知,省域副中心城市从申请到最后的批准,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尤其对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环境要求更高。总体来看,省域副中心城市具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地理优势。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融入到群众体育健身项目中,打造独具特色的群众体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海岸带面积达13万km2,水库与湖泊面积达89万km2,河流流域面积达86万km2,森林覆盖面积达79.5万km2[23],其自然资源和条件比较充足,应制定相关策略加以充分利用和开发,形成特色的本土群众体育项目和内容,更好地为群众体育服务。例如,沿海地区的副中心城市青岛市、宁波市可以借鉴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副中心城市Portsmouth的成功经验,Portsmouth利用丰富的沿海资源,建立发达的海上体育组织和指导中心,长期面向公众提供皮划艇、冲浪与帆板等各种水上项目课程,利用良好的机械工业基础和以产业工人为主要人口的城市特征,着重发展资源丰厚的体育用品制造业。

同时,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连接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的桥梁,在地理环境上具有一定的天时地利优势:本身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在空间延伸上横跨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的所属范围,也就是既能受益于中心城市的强大实力,也能借助于一般城市的升值空间。对此,受访专家建议在制定群众体育事业的政策与方针时,需要考虑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特殊属性,尽可能发挥其“嫁接作用”。同时,要借助中心城市群众体育的雄厚基础,利用一般城市巨大的升值和发展空间,整合成一套既能满足本地区群众健身活动需求,又能辐射到一般城市乃至中心城市的项目体系,实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最大价值。

4.2 准确把握体育产业的主导方向,形成稳定的体育产业链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决定了产业结构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同样,体育主导产业也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表现在体育主导产业市场潜力和需求大、产业关联程度高、经济贡献增长快等特点上,还表现在主导产业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以及对未来体育市场和技术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首次向社会正式发布《中国体育用品行业2010-2011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体育用品行业作为体育产业中比重最大、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的领域,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发展。2006-2011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增加值逐年扩大,年均复合增长率17.63%,累计至2011年预计达到1 760亿元,占体育产业比重80%以上[24]。中国也成为了继美国之后世界第2大体育用品消费市场。另据首都体育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前3季度,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资产总额为607.18亿元,同比增长8.24%。2009-2013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资产总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强劲势头。2013年前3季度,我国体育用品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为796.74亿元,同比增长10.59%,实现利润总额32.05亿元,同比增长3.38%[25]。显然,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用品业比重很大,且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在同一产业中主导作用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2013年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产业白皮书》得知,2013年运动服销售收入118.62亿元,运动鞋销售收入111.36亿元,运动器材市场中球类产品销售收入158.69亿元,训练健身器材销售收入282.41亿元,运动防护用具销售收入为88.21亿元,户外用品出货额96.80亿元[26]。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各产业之间的主导作用将会影响未来体育产业决策的制定。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也应该遵循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态势,充分认识到体育主导产业的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充分结合本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主导产业及体育优势产业的特点来制定长期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地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特别是主导产业的结构和规模,形成稳定的体育产业链,更好地服务群众体育。例如,浙江省副中心城市温州市,是传统的体育服装生产基地和销售强市,在体育服装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此,在制定温州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应注重加大对体育服装业的政策支持和管理,提高体育服装产业的实力,引导其他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稳定可靠的体育服装产业链,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4.3 科学规划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创建合理的体育场所空间布局城市规划是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规划[27]。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城市的一项公共设施,承担着运动训练、竞赛表演和群众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因此,场馆的选址和建造,必须置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中。科学规划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可以避免前期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公共体育场馆建成后的经营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和投入。

1)要对体育场馆选址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适合居民出行及有利于城市未来发展的地点。尽可能避免公共体育场馆建在城市中心区和商业繁华区。尽管多数省域副中心城市并没有省会城市人口密集,但随着其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城市,城市人员负荷大大增加。可以预见,这些区域的人流量和车流量将非常大,一旦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或群众体育节庆活动,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同时,也不要为了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把公共体育场馆建在偏远的郊区,这样也不方便居民就近参与体育活动,不利于场馆赛后的综合利用和经营开发。

2)由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每个省域副中心城市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并且不同城市的居民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建设公共体育场馆时,应考虑到居民的体育健身偏爱,以及当地风俗和娱乐方式,建成集竞技、健身、娱乐、旅游、社交为一体的运动休闲现代化场馆,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多功能服务。

4.4 良性干预居民参与体育的意识,实现体育人口量和质的飞跃意识决定行为,健康、积极的体育态度对个体体育行为作用显著。从体育行为产生机制来看,体育参与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行为的发生和延续。尽管制约当前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因素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其核心物质要素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但体育意识却是影响群众体育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体育意识、激发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将直接影响着副中心城市体育人口的形成,以及群众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城市转型升级与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市居民结构呈现出较强的复杂性和混合性,他们的体育意识和对体育的态度参差不齐,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同时,作为刚升级的新型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尽管在资源和经济方面有较多优势,但在体育文化和体育底蕴方面还比较欠缺,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加入,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加复杂多样。因此,良性地干预城市居民的体育意识,加大体育文化宣传与推广,提升居民对体育的认识,进而吸引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极其重要。

1)需要加大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城市居民特别是新加入的城市人员更好地了解体育健身的价值、体育健身的形式以及体育健身组织等内容,多方位认识体育健身。例如,社区开展的体育健身宣传活动、健身知识竞赛等。

2)需要考虑省域副中心城市不同层次居民的体育需求及文化水平差异。省域副中心城市居民结构层次多样,文化程度、意识水平及生活理念各有不同,在实施干预策略时,应该注意把握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地干预和引导,使他们能真正地了解体育健身、体验体育健身、喜爱体育健身并自觉地投入到健身队伍中,形成一种体育自觉行为以及体育自觉文化,切实提高省域副中心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质和量。

5 结 语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介于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出现既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乡镇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结果。从城市布局及发展模式来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立可以优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层次,分流中心城市的各种压力,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奠定基础。当然,作为新型区域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群体结构的复杂性、居民体育意识的差异性等诸多问题。但只要准确把握好省域副中心城市与群众体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利用好省域副中心城市巨大的升值空间和潜力,以及群众体育的无限活力和魅力,从文化和精神的层面促进二者的和谐互动,就能促进群众体育的繁荣,把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逐渐渗透到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中,从而打造具有特色、内涵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真正让体育运动服务于广大民众。

[1] 李红光.体育赛事也能成为城市象征[N].经济日报,2004-06-13(1).

[2] 好搜百科.秦尊文:省域副中心城市[EB/OL]. http:// baike.haosou.com/.2014-07-08.

[3] 秦尊文.关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理论思考[N].湖北日报,2011-10-16(3).

[4] 李卫平,邹红,王智慧.发挥体育功能提升国民幸福指数[J].体育文化导刊,2007(5):49-50.

[5] 张凤珍,李卫平,谢忠萍.现代社会体育与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关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7,28(5):57-59. [6] 罗建英,丛湖平.商业体育赛事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关系[J].体育科学,2002,22(5):31-35.

[7] 王德平.厦门市群众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2):38-44.

[8]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14年6~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调查结果[EB/OL].http://www. fitness.org.cn/news/201486/n7248668.html.2015-04-12.

[9] 李国,孙庆祝,刘超.我国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2,32(2):27-31.

[10] 林盈波.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6):63-68.

[11] 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N].北京日报,2014-12-26(1).

[12] 陈珊.牡丹江市群众体育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5):400-401.

[13] 季浏.构建我国群众体育管理“强政府与强社会”模式的策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5-10.

[14] 张昕,王怡然,陈芳.大连市群众体育发展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4,35(5):109-113.

[15] 蔡玉军.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2.

[16] 中国广播网.安徽巢湖市体育中心长期荒废,沦为附近居民菜[EB/OL].http://sports.huanqiu.com/others/ zh/2012-11/3316794.html.2015-03-19.

[17] 中国网络电视台.多地体育场馆闲置引争议.白岩松称替市长们着急[EB/OL].http://gb.cri.cn/27824/2012 /09/08/3245s3842243.htm.2015-01-27.

[18] 易网.中国人均体育场地远低日美,全民健身任重道远[EB/OL]http://data.163.com/13/1015/23/ 9B8VSH9C00014MTN.html. 2015-02-14.

[19] 新民网.苏州成第二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比例仅次于深圳[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20315/117753. shtml.2015-05-09.

[20] 中国宁波网.宁波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比达74.57∶100[EB/OL].http://news.cnnb.com.cn/ system/2012/06/21/007359220.shtml.2015-04-19.

[21] 周丽红.惠州市务工型流动人口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6):3-8.

[22] 网易新闻.养生需知:白领十种生活方式危害健康[EB/OL].http://news.163.com/12/0806/10/ 887H78O700014JB6_all.html. 2012-08-06.

[23] 汪达,汪明娜,汪丹.中国湿地面面观——兼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水资源保护,2005(5):13-15.

[24] 李韶文.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场潜力巨大[N].国际商报.2012-05-29(2).

[25] 阮伟,钟秉枢.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6-37.

[26] 王辉.分析发展趋势,创新发展路径[N].中国体育报.2014-05-09(2).

[27] 好搜百科.城市总体规划标准[EB/OL].http://baike. haosou.com/doc/1779800.html. 2015-04-21.

Research on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Sub-Center City under Background of Urban Evolution

CHEN Zhi-ling, SUN Jua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specialist interview, this thesis studies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ub-center city construction and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in perspective of urban evolution, points out inalienabl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nd fact of mutual assistance. Research shows four major problems of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sub-center city in China. 1) Insufficient adoption of local sports resource. Deficiency of characteristic mass sports event. 2) Unreasonable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Obstacle of mass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3) Unscientific sports venue service orientation, inadequate guarantee of mass sports exercise. 4) Insufficient citizen sports consciousness which limits sports population. Suggestion: 1) Cultivating culture and sports consciousness. 2) Optimizing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3) Designing rational sports facility. 4)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sports event.

provincial sub-center city; mass sports; urban culture; leap frog development

G812

A

1004 - 7662(2015 )03- 0001- 07

2015-02-26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14BTY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12YJA880102)。通信作者:孙娟。

陈志凌,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省域体育场馆体育产业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