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2015-12-09 20:18王学勤李丰林张维国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药源性药物性黄疸

王学勤,李丰林,张维国

(甘肃省民乐县中医院,甘肃 民乐 734500)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王学勤,李丰林,张维国

(甘肃省民乐县中医院,甘肃 民乐 734500)

通过分析大量临床资料,总结临床常见导致肝损害的中药及其临床表现、病因和可能发病机制,并介绍防治方法,供临床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人们健康生活对中药及其制剂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在临床中其引起肝损害的报道亦有增多之势。据相关文献报道,中药所致的肝损害占临床药物性肝损害总病例的4.8%~74.14%。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发病数量和危害程度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重视中药的肝毒性,对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药物性肝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药肝损害概况

据文献报道,刘丽萍[1]总结我国1985-1998年间323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中,中药有55例,占17.03%,中药引起肝损害的比例仅次于抗菌药物而居第2位,提示中药引起的肝损害不容忽视。吴苑珊等[2]检索1990-200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药物性肝损害509例,其中中药所致肝损害有102例,占总药物性肝损害例数的20.04%,并认为联合用药品种越多越易引起肝损害。而邓培媛[3]在报道本院1993-1997年5年收治的116例药物性肝病中,中药所占的比例更是高达74.14%,并建议今后将治疗骨关节疾患和皮肤病的中(成)药列为重点监察药物。刘旭东等[4]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2008年全部文献,收集中药药源性肝损害1 848例,占总药源性肝损害例数的20.97%,发病率仅次于抗结核药,提示对中(成)药及保健品可能出现的危害应引起足够重视。据刘平等[5]报道,中药所致的肝损伤占临床药物性肝损伤总病例的4.8%~32.6%,与没有遵照中医药辨证施治基本要求,乱用、误用有关,中药本身的不良反应亦不可忽视。

从上述所报道的内容看出,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占4.8%~74.14%不等,多家报道中药肝损害占药物性肝损害的20%左右,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药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涉及品种数量亦有增多趋势。

2 常见致肝损害中药

目前已有报道肝损害的单味中药有:何首乌、黄药子、雷公藤、苍耳子、蜈蚣、川楝子、苦楝子、芫花、草乌头、土三七、鸦胆子、五倍子、白及、防己、青黛、姜半夏、密陀僧、蒲黄、麻黄、商陆、常山、黎芦、罂粟、苍术、合欢皮、土荆芥、大风子、鱼胆、蜈蚣、蟾蜍、朱砂、斑蝥、穿山甲、雄黄、砒石等。

已有报道导致肝损害的复方和中成药有: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疳积散、雷公藤多甙、雷公藤片、壮骨关节丸、追风透骨丸、复方青黛丸、壮骨伸筋胶囊、骨仙片、牛黄解毒片、天麻丸、消银丸、克银丸、白癜风胶囊、消核片、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穿山甲片、逍遥丸、连翘败毒丸、消癣宁、安络丸、昆明山海棠片等。

3 中药致肝损害临床表现

从目前文献回顾和临床资料总结,中药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和急性肝损害,临床症状有:乏力、黄疸、恶心和肝区痛等;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谢华等[6]总结26例因中药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临床表现依次为:乏力26例,纳差20例,黄疸21例,右季肋不适15例,右季肋胀痛11例、皮肤瘙痒18例,皮疹14例;其中谷丙转氨酶升高较明显,占92.3%,谷草转氨酶升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王锦燕[7]分析近10年文献资料后认为中药引起肝损害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黄疸,有些患者可同时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徐厚明[8]总结江苏省2003-2010年142例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病例,临床表现依次为:乏力46例,纳差18例,黄疸23例,恶心、呕吐17例,转氨酶升高87例,皮肤瘙痒9例,皮疹6例。上述症状、体征很难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初诊误诊率较高,临床上应注意询问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史和患者用药史;而且用药时间延长,药物性肝损害程度越重,用药种数越多,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越多,且损伤程度越深,药物超剂量与肝损害成正比[9]。

4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病因与可能机制

4.1 病因

4.1.1 中药因素 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存在误区,“天然药物无毒性”是宣传误导。“是药三分毒”,中药的毒性在历代本草、医书中均有明确的论述,如破瘀散结以及杀虫类中药不宜久服,久服易伤正气,应“中病即止”。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非常复杂,除直接损伤肝脏的化学成分外,在体内代谢产生有毒性的中间代谢产物也可能损伤肝脏。

4.1.2 患者因素 患者自服、误服或迷信某些中(成)药或秘方、偏方,在未经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肝损害。因年龄或健康状况不同,如老人、小儿、体弱、孕产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都较易引起中毒反应。少数人因个体差异,常规剂量也可发生毒性反应。

4.1.3 医源性因素 不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违反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按照西医西药的思维使用中药是导致中药副作用的重要原因。

4.2 发病机制

4.2.1 传统医学认识 历代中医学著作中虽没有关于药物性肝病的确切记载,但根据其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积聚”“药物毒”等病证范畴;其直接病因为感受药毒之邪,张从正《儒门事亲》提出“药邪”的观点;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胆、心、肾等脏腑,病机关键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等。

4.2.2 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中药所含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内达到一定浓度干扰细胞代谢,对肝脏产生直接毒害作用,如长期服用大黄、泽泻,可干扰胆红素代谢而出现黄疸;超量或长期服用黄药子、雷公藤、川楝子等,即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肝区痛等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5 中药所致肝损害的防治

5.1 重在预防

正确认识中药的肝毒性。中药具有药理和毒理作用双重性,用之得法,能防病治病,用之不当,则会引起各种不良后果。要合理用药,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严格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环节,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严格遵守配伍禁忌,防止中毒的发生。对有过敏史,营养不良及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不全者应特别注意,尽量避免酒后或饥饿状态下服药。加强中药生药及其制剂的严格控制,完善和规范中药生产、加工炮制、保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政府应建立规范、高效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和体系,临床医生和药师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反馈不良反应信息。

5.2 治疗

立即停用致病中药;卧床休息,应用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密切检测肝功能等指标;选择合理保肝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行辨证施治和中药特效解毒药的应用如防风、甘草解苍耳子、曼陀罗中毒等。人工肝和肝移植支持系统是基于培养肝细胞的体外肝支持,其不仅可以部分弥补肝脏的解毒功能,还可产生凝血因子;药物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后生存率可达60%~90%。因此,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移植可提高因药物性肝病致肝衰竭患者的存活率。

[1] 刘丽萍,吴素体.323例药源性肝损害病例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9,8(5):306-308.

[2] 吴苑珊,郑企琨,黎月玲,等.509例药源性肝损害文献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6):364-368.

[3] 邓培媛,傅琪.116例药源性肝损害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7(3):142-145.

[4] 刘旭东,王炳元.我国药物性肝损害2003-2008年文献调查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5):487-488.

[5] 刘平,袁继丽,倪力强.重视中药的肝损伤问题[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7,26(5):388-392.

[6] 谢华,谢景文,贾正平,等.医院中药制剂致肝损害26例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8,29(3):227-228.

[7] 王锦燕.55例中药致肝损害的病例分析[J].北京中医,2006,25(8):494-495.

[8] 徐厚明,倪俊杰.142例中药引起肝功能异常病例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19(3):275-276.

[9] 何琼霞,钟建平,李水法,等.中草药致药物性肝炎56例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8):466-467.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10-21

王学勤(1973-),男,甘肃省民乐县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科。

R285;R575

A

1673-2197(2015)05-0035-02

10.11954/ytctyy.201505016

猜你喜欢
药源性药物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浅议“药毒”与药物性肝损伤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天麦消渴片与格列美脲片致药源性肝损害1例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三联疗法致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
1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