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咏叹调研究

2015-12-11 12:31戴剑武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奥涅金柴科夫斯基连斯基

戴剑武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咏叹调研究

戴剑武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在柴科夫斯基著名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咏叹调《青春,青春,一生的黄金时代,你远远的飘向哪里?》是整个歌剧的核心部分,其结构之独特与精美,表现内涵之丰富,演唱难度之巨大均是其它咏叹调所无法比拟的。文章通过梳理作者身世和学习创作历程,分析歌剧中连斯基的诗人角色和人物性格,并运用典型谱例和音乐结构图例剖析歌剧中的演唱难点,力图为作品的演唱与教学提供借鉴。

《叶夫根尼·奥涅金》;柴科夫斯基;连斯基;咏叹调

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的柴科夫斯基于1877年至1878年之间创作了《叶夫根尼·奥涅金》。此剧最为完美地体现了他歌剧创作的理想——歌剧是需要亲切而深刻的表现戏剧的。这是一部抒情乐剧,它的规模不大,情节简单,没有任何表面的声色华丽与追求舞台效果的场面。在歌剧中柴科夫斯基只采用了普希金长诗体小说的部分内容,歌剧剧本也只传达了长诗发展的某些线条。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的伟大与完美,是因为它真实地描写了当时俄国人的精神感受和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象,歌剧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充满了作者深厚而诚挚的感情,因此,歌剧一经面世便在各阶层听众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柴科夫斯基在《奥涅金》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以音乐来展现人的细腻的心理活动,探索用音乐准确描绘表现人物的心理奥秘——也是音乐家在这部歌剧中的成功独到之处。当时,在俄罗斯享有盛名的阿萨菲耶夫院士曾赞誉它完全可以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那些最为优秀的作品相媲美[1]。

在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咏叹调《青春,青春,一生的黄金时代,你远远的飘向哪里?》是整个歌剧的核心部分,其结构之独特与精美,其表现内涵之丰富,其演唱难度之巨大均是其它咏叹调所无法比拟的。笔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演唱这部分的咏叹调时往往很难把握要点,无法充分准确表达歌剧内容。笔者在此对其中的一些典型谱例和音乐结构进行图例分析,试图在连斯基咏叹调演唱难点上进行细致的剖析,旨在为教学、演唱、研究这一著名男高音作品提供借鉴。

一、音乐家的身世和学习历程

要把握柴科夫斯基著名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咏叹调《青春,青春,一生的黄金时代,你远远的飘向哪里?》的演唱和教学精髓,首先要了解这位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身世和他曲折的创作历程。

柴科夫斯基1840年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这是一个民间歌曲丰富流传的地方,特别是那种悠长、抒情的渔歌经常荡漾在城镇边的湖面上,这就是柴科夫斯基早期难以忘怀的旋律[2]。柴科夫斯基的父亲是一个冶金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贵族家庭中度过的,而且,在他们的家庭里充满了良好的音乐氛围。柴科夫斯基自幼身体虚弱,温柔善感,但对音乐具有超乎常人的兴趣。他幼年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就显示出超常的音乐天赋。不幸的是,在他十四时母亲染上可怕的流行性霍乱而去世,少年丧母人生不幸,母亲的去世留给柴科夫斯基一种忧伤的情绪,这在他一生的音乐中都能表现出来。1852年,柴科夫斯基不顾父亲的反对进入俄罗斯第一所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成绩优异,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从事教学和创作。1877年,柴可夫斯基与一名崇拜他的学生结婚但随即迅速离婚,这对他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其后,他辞去了音乐学院教授一职并受到富孀梅克夫人的资助,成为了职业的作曲家,创作出多部传世佳作。

柴科夫斯基是俄国最早接受学院式教育的专业作曲家,学得较多的西欧作曲手法;同时具有对本国音

乐传统和民间音乐的继承和热爱,使两者相结合并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个性和风格。他的音乐作品旋律极其丰富,有长呼吸的抒情旋律,也有单一乐句的反复和延伸,同时运用相应的和声支持,用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宣泄。其作品节拍基本规整稳定,对舞曲节奏的广泛运用,是其有别于其他音乐的独特之处。此外,最为独到的是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了5拍子节奏,使他的音乐变得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生动而富有活力。柴科夫斯基的理想是把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直接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他不喜欢只陷于表象观念的瓦格纳式的歌剧作品。另外,他对瓦格纳在使用庞大的管弦乐时,经常压倒声乐部分,在歌曲分布上使用四个圆号,忽视歌唱重要性的做法,也是不赞成的;而以声乐作为歌剧表现的主导因素,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得以延续[3]。

二、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的剧情梗概及创作背景

1.剧情梗概

诗人连斯基带着挚友奥涅金来到了其女朋友奥尔珈居住的乡村别墅,奥尔珈的姐姐塔姬雅娜被奥涅金的非凡举止深深地吸引了,她大胆的向奥涅金吐露了真情,奥涅金充满了骄傲之情轻蔑的拒绝了她,塔姬雅娜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在一次乡村舞会上,奥涅金由于充满了对于舞会厌恶和百无聊赖,转而向连斯基的女友奥尔珈大献殷勤,这引起了连斯基极大地愤怒,认为这是对友谊的背叛,叫嚣与其决斗,在随后的决斗中悲惨的死在了奥涅金的枪口之下。失去了昔日的挚友奥涅金开始到处流浪,六年之后在一次舞会上看到了塔姬雅娜,发现她已经是格列敏公爵的夫人。此时的奥涅金被塔姬雅娜高贵的气质所深深地吸引,他向塔姬雅娜深情的表白,尽管这时塔姬雅娜内心仍然爱着奥涅金,但是她果断的拒绝了奥涅金的追求[4]。

2.创作背景分析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俄国的音乐现状使得柴科夫斯基忧心忡忡,尽管俄国民族音乐先锋格林卡1842年创作了著名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但是音乐的西化在俄罗斯还是根深蒂固的。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初期,莫斯科大剧院是奉献给意大利剧团团主梅列尔里的——意大利歌剧每周上演五六次,而俄国歌剧团的活动几乎停止了。这种情势引起了柴科夫斯基的愤怒,他写道:“作为一个俄国的音乐工作者,当我听着帕蒂夫人(19世纪后半,意大利著名的女高音歌手)的颤音时,我能够片刻忘记我们祖国的艺术界在莫斯科是处在多么屈辱的境地么?既没有演出场所又没有时间。”这一时期,与对意大利歌剧盲目崇拜的斗争和保卫自己民族音乐文化兴趣的活动是贯穿在柴科夫斯基的全部艺术活动中的两条鲜明的线索[5]。这时音乐家的挚友与知音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席话把柴科夫斯基从这个“深渊”中解救出来了,他说“一个艺术家如果斤斤计较外在效果而不根据内在动机进行工作,就会压制其才能以取悦公众,迫使自己迎合公众。这样的人不是十足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可靠,他的成功也是过眼烟云[6]。受到托尔斯泰艺术创作理论的影响,柴科夫斯基的创作观念有着极大的改变,随后,他把来自格林卡、舒曼和比捷等人的优秀创作艺术熔于一炉,创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的传世艺术经典。

三、连斯基咏叹调《青春,青春,一生的黄金时代,你远远的飘向哪里?》分析与演绎

1.连斯基的人物性格分析

诗人普希金在写青年诗人连斯基这个人物性格时是带有讽刺口吻的,但在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笔下他却是一个具有真诚的“多愁善感”气质的青年。他以浪漫主义的遐想美化了他所喜爱的一切,他有丰富的感情,火热的爱[7]。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时,是有着自己个人倾向的,对于主人公奥涅金是带着一种讽刺和抵制的态度,对于女主人公塔姬雅娜是以一种热爱倾慕的心情来进行描绘的。而对于诗人连斯基则是按照“女塔姬雅娜”的心态进行创作的,这点我们可以从塔姬雅娜与连斯基有着较为相似的音调中得到印证。在创作连斯基这个人物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曲家本人的影子,因此,连斯基在歌剧《奥涅金》中是一个正面年轻而富有理想的人物形象。

剧中人物连斯基幼年成长在俄国,拥有一头黑色的披肩卷发,谈话热情洋溢,与奥尔珈“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曾留下一段非常美好的少年回忆;他后来留学到诗人歌德的故乡——德国,在自由主义的熏陶下蕴育了其浪漫的天性,很自然地成为了一名诗人;回国后遇到了踌躇满志而又百无聊赖的“多余的人”奥涅金时相见恨晚,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挚友。但是奥涅金和诗人的性格截然相反,奥涅金像冰一样冷酷,连斯基则像火焰一般热烈——正是这火一样的性格导致了他日后的悲剧。在一次舞会上,无聊的奥涅金向奥尔珈大献殷勤,年轻虚荣的奥尔珈被奥涅金的举动感到飘飘欲仙,连斯基萌生醋意,勃然大怒,最终选择了极端的做法,坚决要与奥涅金决斗,在决斗中被奥涅金一枪击中,最终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的死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奥尔珈并没有因此感到自责,只是认为连斯基太小心眼,很快的便与一位骁骑兵结婚成家[8]。歌剧中描写诗人连斯基拥有火一样的热

情,但是缺乏冷静理智的头脑,这正他悲剧的性格特征所在,理解这一点,对于演唱这一咏叹调时情绪上的把握非常重要。

2.连斯基咏叹调音乐结构分析

连斯基的这段咏叹调《青春,青春,一生的黄金时代,你远远的飘向哪里?》在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的第五场中出现,它是这场抒情戏剧的中心,也是这部歌剧中最具表现力和代表性的曲调之一,连斯基的形象在这里得到了极为充分而又深刻的展开。其音乐结构分析图示如图1:

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在主体段落之前先是由管乐奏出了前奏(B大调,共8小节)→咏叹调引子部分(e小调,共有9小节)→A段(e小调,共有19小节,主人公连斯基的音乐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B段的调性变为关系大调——G大调(反映出连斯基对于生存的一种渴望之情)→进入重复段A1段,(先是重复首段的音乐,重新回到e小调,共有16小节,随后引申发展了10小节,将连斯基的悲剧结局定格)→尾声部分(e小调,共计9小节,是对即将到来的决斗悲剧的暗示)。

十八世纪初期,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以日常生活为内容的歌曲在俄罗斯蓬勃发展,后经历“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五人强力集团”的探索和创作,俄罗斯城市浪漫曲得到了充分的创新和发展。到了柴科夫斯基时期,他非常热衷与这一题材的创作,一生共创作了104首浪漫曲,大部分都属于咏叙调浪漫曲的类型[9]。柴科夫斯基的浪漫曲都是从最真实、内心的情感出发,具有浓郁的抒情基调;其次,柴科夫斯基潜心钻研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浪漫曲的创作渗透着民族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色彩;另外,由于柴科夫斯基早期受过非常严格的学院式音乐教育[10],因此,他可以娴熟地将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用西欧的音乐技法进行创作,使作品更国际性。在这首咏叹调的主体部分,柴科夫斯基就运用了e小调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创作手法,这是一种在当时俄罗斯非常流行的音乐作品体裁。在这里使用这一音乐体裁,使得连斯基的旋律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特点。而在歌剧开始的部分连斯基演唱的咏叙调《我爱你,奥尔珈》主要采用了E大调。从E大调到e小调的转变,暗示这一个充满了活力与希望的青年即将走向死亡的过程,使得全剧具有悲剧性的色彩。

3.连斯基咏叹调音乐与演唱难点剖析

(1)序奏

在这首动人的咏叹调之前有一个乐队的序奏曲。这首序奏曲具有预示下面剧情发展的作用,整个乐队的色彩是悲剧性的,暗示着连斯基即将走向生命终点。作曲家对其节奏作了特别的安排,采用了一种非常单调的节奏型;主题采用了下属的减和弦,这种下属减和弦的和声配置,给听众带来了一种阴郁和绝望的感受。在序奏里连斯基的主题已经显现出来,这个基调构成了连斯基后面咏叹调的基本形状。连斯基的这个主题是以俄罗斯浪漫曲中常见的六度音域为基础,在旋律的末尾出现了提高调式的第四级音,使得这个乐句非常具有表现力,随后,这个主题在乐队的序奏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2)前奏和引子

序奏结束后,见证人查列茨基上台与连斯基一段简短的对白后,前奏开始;由圆号和大管奏出衬托性的低音,由单簧管吹出忧伤的旋律,暗示连斯基悲剧性的结局。前奏结束后,引子部分使用e小调的旋律营造了悲情的气氛,伴奏采用了弦乐组的音色,温暖而忧伤,运用这样的调性和弦乐伴奏引出全曲忧伤的意境。连斯基由心底唱出:“何处追寻,灿烂的黄金岁月,韶华青春,何处追寻?”

从演唱技巧上来说,首先,需要演唱者具有柔和而温暖的音色;其次,在音量的控制上要非常讲究,开始时候要用弱音来演唱,到本乐句结束前三个音符开始在演唱上有一个音量上的渐强变化;另外,结尾的音在#f2上,正好处于男高音的换声点,而且又是闭口音“i”(俄文发音),同时要求音量从弱到强变化,这对于男高音演唱者的技巧是很大的考验。因为男高音演唱的一大难点就在于从中低声区向高音区的转换,通常这个换声点正好处在#f2上(也有的男高音在f2或是g2),这就需要男高音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在音区逐渐升高时,将声音慢慢的靠拢起来,形成集中的音色,从而顺利的向高声区过渡[11]。另外,在唱闭口音“i”时,要将发声腔体处于充分打开的状态,即用开口音的感觉来唱“i”,这样才能使声音不挤卡,从而形成圆润通畅的声音。(见谱例1)

谱例1

(3)A段

连斯基唱完引子部分之后,由弦乐组奏出了具有切分节奏的旋律,仿佛欲言又止的感觉,紧接着过渡到本曲目的第一段(A段)。A段继续沿用引子音乐中悲伤的e小调,连斯基的旋律由上而下的进行。升四级特征音(#a1)的出现,加深了连斯基的悲剧性色彩。弦乐器组采用切分音的节奏机械的进行着,与单簧管流动的三连音形成对比,单簧管的旋律和连斯基的旋律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呼应。在弦乐和单簧管的伴奏下,连斯基忧伤的唱到:“命运对我将怎样安排,我双眼迷惘难以推想,他藏在重重迷雾中,命运法则从来公正,可能被击中一命呜呼,子弹也可能擦边而过,都一样,睡梦或是惊醒,决定时辰命中注定,祝福白昼忙碌不休,祝福黑夜有尽头。”在决斗之前,连斯基内心其实是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之情的,他感叹命运的无常与绝望。这部分的旋律多采取了从高音向下发展的手法,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一种绝望无助的感受,这种旋法与连斯基内心世界完全吻合(见谱例2)。

谱例2

在演唱这段旋律时,首先要注意音乐的连贯性,因为美声唱法的核心技术要求就是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连贯性——“legato”。“legato”意大利原文的意思就是连接和结合在一起,作为音乐术语有连音和圆滑音之意,在演唱过程中表现为旋律音程过渡的流畅平滑,不存在声线上的间断[12]。演唱者要做到演唱中的连贯性必须要有良好的气息作为基础,要有打开的喉咙作为通畅的管道,另外还要有持续饱满的头腔共鸣。本段音乐中变化音较多,因此音准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在高音的部分要注意对声音的控制,不能太强,否则会影响诗人连斯基演唱时悲伤意境的体现[13]。

(4)B段

在A段进行了19小节之后,进入B段后整个旋律、调性和配器都出现了不同与A段的明朗特征。旋律呈现向上的线条,调性由e小调转入G大调,表现出连斯基鼓起勇气迎接决斗时刻的到来。伴奏部分弦乐组是八分音符与三连音的对峙,管乐器增加了圆号、双簧管和大管的音色,使得整个音乐基调都显得非常明朗。连斯基唱到:“旭日东升朝霞放异彩,朗朗白昼主宰人间,而我却或许躺入墓穴,在神秘阴影中长眠!我一个年轻诗人谁会记得,被“忘忧河”的流水淹没,世界将忘记我,而你,你,奥尔珈……”这段歌词中诗人连斯基在情绪上有些变化,“旭日东升朝霞放异彩,朗朗白昼主宰人间”表现了他振作忧伤的情绪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决斗,作曲家此时将调性转入了G大调;然而这种昙花一现的高昂斗志很快又被阴霾的情绪所笼罩,连斯基又进入了愁苦的状态中,因此在演唱这一段时,要注意到及时在情绪上做调整,达到与人物同样的内心活动,从而与听众形成很好的共鸣。而此时的连斯基的内心依然非常强烈的爱着奥尔珈,因而在唱到“奥尔珈”的时候,要表现得温暖动人,仿佛对着自己最心爱的人在说话一样(见谱例3)。

谱例3

(5)A1段

A1段分为重复和引申两个部分,在重复部分基本重复A段的旋律,并伴有短暂的调性改变(转入B大调),给人有一种向上的感觉,暗示连斯基对青春时光的留恋和向往。在引申部分,向上的旋律并伴随着离调,充分表现出诗人连斯基激烈的思想斗争,达到了

全曲的最高潮,旋律经过了高潮点后慢慢的向下移动进入后半部分趋于平缓,为下面的剧情发展做好了铺垫。连斯基凄惨地唱到:“请告诉我最美丽的好姑娘,可来我坟上祭奠落泪,可会记住,他曾深切爱我,曾为我奉献他所有一切:青春、生命和忧伤。啊,奥尔珈,我曾热切爱你,奉献上我所有一切,青春的年华蓬勃生命,啊,奥尔珈,我深切爱你!”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时候,诗人连斯基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恋人奥尔珈,这也正是全曲的核心所在。柴科夫斯基将本段的旋律推向了最高潮,体现出一种接近于呐喊的声调在连斯基的心里迸发了出来。因此,在演唱再现段重复部分时要比A段更加充满激情[14];另外,在演唱离调的部分时要注意音准和声音色彩的变化,还需要有非常好的声音控制能力。A1段的高音部分要求演唱者富有激情,尽管音区并不高(ba2)但是持续地在高音区上延长,还是需要演唱者具有很好的声音控制力才能使演唱表现得悦耳动听(见谱例4)。

谱例4

(6)尾声

尾声部分调式沿用了重复段的e小调,伴奏部分采用了弦乐器组来营造机械的节奏型,仿佛象征着死神即将来临。连斯基最终重复引子部分的旋律与歌词唱到:“何处追寻,灿烂的黄金岁月,韶华青春,你何处追寻?”在演唱尾声部分时,由于刚唱完高音立刻要回落到较低的音区(e1音),而这种大幅度的音程变化在声乐演唱中是较难控制的,因此这里特别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气息支持和演唱在保持统一的声音位置。

四、结语

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传世杰作,而《叶夫根尼·奥涅金》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音乐作品之一,在这部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咏叹调《青春,青春,一生的黄金时代,你远远的飘向哪里?》是整个歌剧的核心部分,其结构之独特与精美,其表现内涵之丰富,其演唱难度之巨大均是其它咏叹调所无法比拟的。文章首先对作者的身世和学习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这有利于对这部歌剧的全面把握机;对歌剧中连斯基这个热情忧郁的诗人角色进行了深入的人物性格分析,演唱者只有全面地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演唱时才能准确演绎表达;对这部歌剧中的演唱难点运用一些典型谱例和音乐结构图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演唱者只有清楚演唱难点的每一个细节,再通过长期的练习,才有可能在演唱时恰如其分将歌剧中的咏叹调表现出来。

[1]尤·卡尔第什.歌剧《叶辅根尼·奥涅金》分析[J].朱世民,译.人民音乐,1954,(6):8-10.

[2]刘鹏.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J].音乐天地,2006,(11): 60-62.

[3]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296-297.

[4]普希金.叶夫根尼·奥涅金[M].刘宗次,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

[5]勒·达尼列维奇.柴科夫斯基的生活与作品[M].许承真,罗莲,选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28-29.

[6]张洪岛.歌剧《奥涅金》及其人物的典型性格[J].人民音乐,1962, (7):26-27.

[7]高十彦,译.柴科夫斯基书信札记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9:35-40.

[8]朱洪文.“连斯基之死”的功能解析[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s1):166-167.

[9]余艺芸.俄罗斯浪漫曲发展略论[J].黄河之声,2008,(15):66-68.

[10]贾万银.柴科夫斯基浪漫曲的艺术特征综述[J].黄河之声,2009,(14):34-35.

[11]王吉乐.男高音技巧训练的三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2):66-69.

[12]于钟.声乐演唱中的“legato”的意义探究[J].音乐研究,2010,(3): 110-116.

[13]杨留兵,薛军.标题音乐与19世纪浪漫乐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611-615.

[14]廖家骅.音乐的共性与个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9-94.

On Liansky’s Aria in the Opera Eugene Onegin

Dai Jian-wu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In Pyotr Tchaikovsky’s famous opera Eugene Onegin,Liansky’s aria Kuda,kuda vi udalilis,is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whole work,with its unique and refined structure,rich connotation,and great challenges posed to singers.This paper researches into the composer’s life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analyses the character of Liansky,a passionate and melancholy poet,and gives a in-depth study of the vocal challenges with the aid of some typical music scores and music structure charts.The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some help to singing and teaching this aria.

Eugene Onegin;Pyotr Tchaikovsky;liansky;aria

J617.2

A

1672-0547(2015)05-0087-05

2015-09-19

戴剑武(1974-),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11025)。

猜你喜欢
奥涅金柴科夫斯基连斯基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补课”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性格成因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十一月》
灵感从民谣中来
浅析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咏叹调《假如我喜爱家庭生活》的场景与表演处理
“多余人”的苦恼
——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
此情可待成追忆——纪念奥涅金与达吉亚娜纯洁的爱恋
不提他人落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