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5-12-16 19:42黄希惠
群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基点文明生态

黄希惠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增长至上迷思的廓清和纠偏,也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确了目标路径,找到了推进载体。以之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超级规模、多维度的社会系统工程,将引领中国从经济质态、公共治理到人文风范与生命质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破解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的发展困境。自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的极限”以来,有人斥之为耸人听闻,有人据此断定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特征的旧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瓶颈。世界经济的后续发展表明,增长必须另辟蹊径。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美、德等国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依靠科技创新等成功实现了经济和社会转型。反观中国,近三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高能耗、低效率、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基点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托生态文明建设来对增长至上迷思纠偏。

有利于寻找到一种内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变迁模式。内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变迁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追求的一种较理想的模式,它要求从立体的多维度出发,用发展的质量效率、环境质量和资源消耗及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水平,并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到转换文明进化范式的历史大坐标下去考量和推进。而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后者是前者的战略基点,恰恰较好地契合了这种要求,能够通过绿色转型,创造出内生的、可持续的新增长源泉。可见,以生态文明为基点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分有利于寻找到一种内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变迁模式。

有利于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纲领性目标,首次出现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十八大进一步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同时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2015年5月和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不仅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宏伟蓝图,而且对生态文明领域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添了新的内涵与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庄严承诺和应有担当。

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

观念的制约。在发展主义逻辑下,发展被等同于经济增长,各种反生态文明、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习惯相当顽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施政行为中,都较明显地把“发展是硬道理”化简为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把“先污染后治理”看作是后发快进的必经阶段。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等方面的观念迷失或偏差,必然会滞缓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两者的契合。

体制的制约。首先,市场未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扭曲,价格构成不完整,资源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误导地方和企业片面依靠资源投入,致使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其次,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权力强调自上而下的统摄,信息、政策等在行政主体间传递时失真或扭曲,各地招商引资一味追求投资规模,“捡到篮里就是菜”,于是高能耗重污染项目纷纷“公关”落地。第三,生态法律制度不健全、环保管理约束机制偏软。一些地方环保执法部门对违法企业重罚款、轻整治,为竭泽而渔的自杀式增长保留了灰色空间。

结构的制约。一是以煤碳为主的失衡的能源结构加剧了化石能源依赖。有数据表明,美国使用的能源中煤炭仅占24%,而我国2014年煤炭使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6%,比世界平均水平31%高出35个百分点。二是经济结构重型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8.2%,与发达国家比仍然差距巨大。三是产业过度集中于原材料及加工制造业中低端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虽有了长足进展,但核心技术、世界品牌乃至“软实力”和“巧实力”,都不是捧钱就能买来的,我们已经陷入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路径依赖”被坐实,转型升级步履维艰。三方面的严重结构失衡,会使实现“以生态文明为基点”面临明显的难度。

技术的制约。第一,公共政策力度不够。新技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价格调节、财政补贴等配套扶持政策不到位,环保基础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在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计划中,或者得不到重视或者缺乏关键性突破。第二,环保技术装备市场不健全。由于生产和生活中没有旺盛需求和有效应用,无论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实业界,都缺乏动因和利润做技术研发及推广,该领域专利成果往往只是作为专业人员晋升职称或企业申报项目的条件,难以实现产业化。第三,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第三种科技力量缺失。没有形成分工明晰、多管齐下、有序共生的科技创新体系。三个层面的制约,必然会使“以生态文明为基点”缺少雄厚的技术支撑。

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保障”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理念保障。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必须以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前提,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掘绿水青山的自然价值,树立“自然资本”的理念;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不能违背生态规律,树立保护和发展相统一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空间均衡的理念;从文明重建、永续发展的高度,树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和社会参与”的体制保障。根据多元整合原理创新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三者之间的相互呼应和有机耦合,以提升环境治理的有效性。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鼓励发展生态经济,限制“三高一低”产业的发展,加大对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产业的扶持。其次,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推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和“绿色金融体系”等。第三,引导各种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监督作用,并且重视发挥相关民间团体和非盈利组织的功能。

“高碳向低碳、重型向轻型、低端向高端”的结构保障。一是高碳向低碳转变。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市场准入,逐步压缩高碳产业存量;加快培育清洁、低碳、环保等绿色产业,着力扩大低碳产业增量,降低经济发展对碳基能源的依赖。二是重型向轻型演进。要按照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演变,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精神享受型的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三是低端向高端提升。要加快由低级技术、低端产业、低素质人才向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的进化,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布局集群化、产业层次高端化。

“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的技术保障。第一,以国家意志推动具有“公共品”属性和较大“外溢性”的技术和服务发展,促进科技与风险资本的结合,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种子”和“源泉”。第二,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呵护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并且积极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第三,在政府与市场均失灵的地方,要借力既没有纳入市场规范、又没有纳入正式制度的“非正式关系”(例如NGO组织)来解决相关难题,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科技创新。□(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金 雯

猜你喜欢
基点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