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藩篱天地宽

2015-12-16 17:41珞佳
群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核酸石墨知识产权

珞佳

2014年11月,苏南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指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用好这些优势和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一年来,面对改革创新的难得机遇,肩负为全国探路的光荣使命,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冲破藩篱,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不断探索自主创新有效路径,持续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提供了良好示范。

立足“高”,打造“一区一战略产业”

近年来,苏南五市高新区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发展格局,以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目标,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南京高新区的软件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技术产业、无锡高新区的传感网产业、常州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已形成先发优势,产业创新链日益完善。已超前部署碳纤维、石墨烯、未来网络、智能电网、北斗应用、机器人等前瞻性新兴产业,部分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已成为苏南转变发展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

“东方碳谷”新名片。石墨烯是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具有十分出色的导电和导热性能,性能独特的石墨烯被称为改变21世纪的神奇材料。全国石墨烯看江苏,江苏石墨烯看常州,短短4年时间,常州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成效已被公认为全国第一。目前,常州石墨烯产业已诞生5个全球第一,即全球第一家石墨烯研究机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全球第一款石墨烯手机电容触摸屏、全球第一条年产100吨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全球第一条3万平方米CVD法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全球第一款蛋白质分离试剂。今年落成的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建设了石墨烯研究院与孵化区、加速区、产业区,并争取在开始运营后3-5年内,入驻企业的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上市企业达到10家。

园区龙头企业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三家、国内第一家量产人工合成高导热石墨散热膜的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3.6亿元,正在筹划上市。常州二维碳素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利用化学气象沉积法生产石墨烯薄膜材料的高科技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200万元,预计在2015年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及TP模组将分别达到200万片的产能,实现销售3000万元。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利用氧化还原法专业生产氧化石墨(烯)/石墨烯材料的高科技企业,已形成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分散液等三个大类十余种产品,已成功实现新三板上市。

做核酸,到昆山。小核酸是一项可以改变世界医药格局、改变人类健康方式的前沿技术,昆山从2008年起将小核酸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目前,昆山已经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小核酸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形成了“做核酸,到昆山”的品牌。通过7年培育,一批专家学者在昆山建立PI研究室,打通了技术转移、转化通道;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昆山落地实施,成为小核酸产学研协同创新典范;一批创新型企业在昆山孵化成长,成为国内小核酸领域骨干。

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初步探索了一条以点带面、突破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路。截至目前,昆山已集聚了包括小核酸科技服务、小核酸临床前安全评价、小核酸临床研究服务等方面的50多个企业和项目,小核酸制药产业链企业瑞博、吉凯、博创同康、鲲鹏等已走到了全球最前沿。预计到2020年,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将实现“百家企业、百亿产值”的“双百目标”。

北斗应用的“南京样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这一系统在测绘、渔业、交通运输、电信、水利、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20年,北斗所有终端设备产值可达四五千亿元。

位于南京高新区的北斗产业基地是江苏省及南京市共同打造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四大知名北斗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基地内已集聚了卫星通讯及导航相关企业50余家,包括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江苏中海达海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超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京互信互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中网卫通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基地在2015年前已引进120家包括卫星应用在内的电子信息相关企业;2020年前引进200家包括卫星应用在内的电子信息相关企业,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20%以上,产出规模达到400亿元。

着力“活”,改革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对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年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立足“活”,科技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服务质量和能力稳步提升。

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业,是一个能够激活“创新因子”跨越发展原动力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快速转变,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服务业,迎来了它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知识产权服务业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苏州高新区20多年来始终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10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2013年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目前,集聚区已有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北京三友、北京三聚阳光等近50家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形成了包括知识产权业务审查、代理服务、预警分析、数据利用、专利软件研发、法律援助、宣传培训在内的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集聚区将集聚全国百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50家,知识产权服务业收入5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

政金携手打通科技金融链。苏州高新区坚持把金融资本作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努力探索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特色发展之路,构建了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科技金融链。“统借统还”贷款业务是苏州高新区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开展的一种金融信贷产品,由高新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苏省分行共同打造。具体内容是,由政府出面成立公司打造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再通过该平台将资金发放至企业。此举不仅解决了企业信用担保问题,还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目前,通过该平台,总计发放资金3.91亿元,累计34家(次)区内中小企业受益。

“统借统还”平台的推出,是苏州高新区科技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07年以来,高新区逐步出台多个适应本区域实际情况的指引性政策,引导科技金融结合方式的发展。截至目前,高新区先后出台了20多项科技政策,其中包括重新修订颁布的《苏州高新区加快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办法》、《苏州高新区科技保险补贴企业保费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支持苏州高新区财富广场发展的操作办法》等5项科技金融政策,为进一步加快和促进科技金融的结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突出“新”,构建全新研发组织

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应运而生的新生产物。经过上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江苏传统的应用性科研院所全部转制为民营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迫切需要有现代科研院所与之配套衔接、提供技术支撑,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这种背景下呼之欲出。

2014年1月,江苏省政府与中科院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合作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研院不设行政级别,推行项目经理制,采取“民办公助”的社团法人模式,完善知识产权分配激励机制,有望真正实现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省产研院已经成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产业技术升级的“推进器”、吸引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重大创新成果的“策源地”,通过这个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资源集聚的平台,将链接更多企业,撬动更多资本,整合更多科技资源,集聚更多创业人才。截至目前,已布局建设了18家专业研究所,发展会员单位172家,集聚各类创新人才4600多人。

采用“一所两制”运行模式的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由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造纸厂的制浆废水排放一直是造纸企业的难题,该所与南通能达水务公司合作开发了制浆造纸达标尾水的膜法零排放工艺包,建成国际首创的制浆废水零排放工程,造纸废水被成功转化为净化水、工业盐以及干泥等,不仅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投资费用和运行成本不到原来排海工程的50%。该所还孵化出南京久盈膜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意陶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高新企业。

采用“合同科研”制的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促使80%以上的科研成果得到顺利转化。其奥秘在于:财政对研究所不再按人员数量分配经费,而是用市场机制来配置科研资金;不再根据项目拨科研经费,改为根据研究所服务企业的合同科研绩效给予补助。新机制运行顺畅,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开展企业合同科研项目1600多项,服务企业超过5700家,合同科研到账收入超过3.8亿元。

力求“尖”,构筑国际人才高地

创新驱动,人才为本,惟有人力资源是永不枯竭的资源,惟有人才优势是最可依靠的优势。江苏一直以来坚持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继提出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后,又进一步提出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近三年苏南共引进高层次人才6万多名、创新创业团队1500多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累计达442人,其中创业类189人,占全国27%以上。南京“321人才计划”、无锡“东方硅谷人才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等都是享誉海内外的引才品牌。

牵手世界顶尖人才,无锡不遗余力。无锡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让一批领军型人才带动一批大项目建设,以人才优先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累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9人,外国院士11人,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1人,柔性引进外国专家、海外智力项目55个,为新一轮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诺奖得主、外籍院士、外国专家接连进驻,人才正成为企业间新的较量。艾伦黑格材料科技中国(宜兴)研究院目前已初具规模,早期癌症检测试纸中试得到医院认可,新研发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检测试纸和毒品检测试纸即将进入中试阶段。科里生物医药中国(江阴)研究院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抗结核传染病新药、抗乙肝传染病新药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新药研发,已在结核病靶标确认、抗感染抗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外,布鲁斯·博伊特勒与好芳德公司合作,计划在3年内完成重大抗癌新药的临床研究。

不拘一格揽人才,无锡同样面向国内高端人才抛出“橄榄枝”。惠山区的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引入丁汉院士等团队,专业从事智能制造装备、高性能零件制造等产业领域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目前已建成叶片智能制造研究所等7个技术研发平台,在航空发动机关键零件智能制造、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方面拥有一批核心技术。目前,全市“三创”载体累计入驻科技企业5227家,集聚了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8000多名,日益成为全市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的集聚地、发展地和兴欣地。

尖端人才集聚,把无锡的社会创新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无锡市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估第一名,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城市。与此同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蔚然成风,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全社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达到2.75%。

责任编辑:李佳婧

猜你喜欢
核酸石墨知识产权
测核酸
全员核酸
石墨系升温球的实践与应用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
石墨烯的健康路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知识产权
石墨矿中固定碳的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