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下夜班后参与公共活动的现状及睡眠需求的调查分析

2015-12-17 09:47胡凯利尹世玉
护理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夜班科室护士

徐 蓉,胡凯利,尹世玉,王 颖,汪 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护理部,湖北 武汉 430030)

护士下夜班后参与公共活动的现状及睡眠需求的调查分析

徐 蓉,胡凯利,尹世玉,王 颖,汪 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护理部,湖北 武汉 430030)

目的了解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参与公共活动的现状及其睡眠需求,为护理管理者对护士实施人性化关怀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586名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的睡眠需求和影响睡眠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99.3%(582名)的护士觉得下夜班第1天休息重要或很重要;而82.8%(485名)的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参加过医院或科室的公共活动;99.1%(581名)的护士不赞成下夜班后第1天参加公共活动。不同职称、年龄的护士在参加公共活动的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护士下夜班后参加医院或科室的公共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的休息,职称、年龄低的护士参加公共活动的频率更高,因此护理管理者应以人为本,保障护士下夜班后休息的权利,改善护士睡眠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护士;睡眠质量;人文关怀;调查

睡眠与觉醒同样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种主动而复杂的生理状态,对维持正常生理心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需要轮班工作,轮班时,护士自身生物钟发生紊乱,导致生物节律失同步化[2]。上夜班会减少护士的睡眠时间,导致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问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有研究认为长期夜班工作就是一种慢性的、不完全的睡眠剥夺或是睡眠限制[3-4]。睡眠质量差影响护士心身健康从而产生对职业不满意甚至厌恶的负性情绪反应,直接影响到患者心理情绪健康及治疗过程[5]。由于上夜班当天缺少睡眠时间,通常是由夜班前后的白天来补充,而了解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的睡眠情况,分析他们的睡眠需求,将有利于护理管理者实施更有针对性的人性化关怀措施,进而保障优质的护理工作质量。笔者对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86名护士下夜班后的睡眠需求及影响夜班后第1天睡眠的常见因素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3月10—14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不同临床科室在临床一线从事护理工作的586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所有调查对象均为过去1年里在临床倒夜班的护士,其中女性 579 名(98.8%),男性 7 名(1.2%);年龄 21~46(28.21±4.02)岁;工龄 1~27(6.15±4.61)年;文化程度专科118名(20.1%),本科463名(79.0%),硕士 5 名(0.9%);婚姻状况已婚 293名(50.0%),未婚 291 名(49.7%),离异 2 名(0.3%);有子女的为222 名(37.9%);分布科室为内科 105 名(17.9%),外科 180名(30.7%),妇科 68 名(11.6%),儿科 35名(6.0%),其他科室 198 名(33.8%)。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是在文献回顾[6-9]、实地访谈护士及护理管理者的基础上形成。问卷分为2部分,(1)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龄、文化程度、婚姻、有无子女、职称、科室。(2)护士下夜班后参与公共活动的现状及睡眠需求的情况调查,包括2个方面8个条目,即护士下夜班第1天休息情况:是否参加过医院或科室的公共活动;参加公共活动的频率、类型;是否有自愿参加的项目;自愿参加的项目名称。下夜班后第1天睡眠重要性:下夜班第1天休息是否重要;若参加了公共活动,对个人有什么影响;是否赞成下夜班后第1天参加公共活动。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调查前取得科室同意,向护士说明调查目的、意义,采用统一指导语,要求护士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各个项目进行如实填写,无记名方式调查,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0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86份,有效回收率97.7%。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逻辑纠错。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夜班后第1天休息的重要性 对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休息的调查显示,99.3%的护士认为下夜班第1天休息重要或很重要,0.7%的护士认为下夜班第1天休息无所谓;99.1%的护士赞成下夜班后第1天不参加任何公共活动;若参加了公共活动,89.2%的护士认为其体力不能恢复,42.2%的护士会感到情绪低落,35.3%的护士认为没时间陪家人,31.2%的护士认为可以学到新知识。

2.2 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是否参加公共活动和参加活动的类型 586名护士中,下夜班后第1天总是或经常参加医院或科室公共活动的为164名(28.0%),偶尔或极少参加公共活动的为321名(54.8%),不参加公共活动的为101名(17.2%)。不同职称、年龄段护士参加公共活动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护士下夜班后参加公共活动的类型主要有院内培训439名(90.5%)、各种考试301名(62.1%)、院外学习 215名(44.3%)、工会活动 49名(10.1%)、支部活动 73 名(15.1%)、加班 38 名(7.8%)、团委活动16名(3.3%)等。在回答是否有自愿参加的公共活动这个条目时,40.6%的护士(197名)表示有自愿参加的项目,这些自愿参加的项目主要为院内培训(57.4%)、院外学习(27.9%)、各种考试(16.8%),但是59.4%的护士(288名)表示没有自愿参加的项目。

表1 不同情况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参加公共活动的频率比较(n=586,名)

3 讨论

3.1 下夜班第1天睡眠不足会影响护士身心健康 睡眠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是人体生理节律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睡眠与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89.2%的护士认为下夜班后第1天若参加公共活动体力不能恢复,42.2%的护士认为会感到情绪低落,35.3%的护士认为没时间陪家人,这与郑建林、李萍等[10-12]的研究结果一致,她们认为倒班制度降低了员工的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感,并能导致血压昼夜值和节律的显著改变、身体功能甚至器质性的病变,造成护士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压力。并且张安琴等[13]认为已婚护士特别是兼有母亲角色的护士睡眠问题发生率高于未婚护士。经常倒班导致的睡眠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已经是中国护士主要压力来源的第1位[14]。本研究显示82.8%的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参加过医院或科室的公共活动,这样会进一步损害护士睡眠质量甚至身心健康。良好的睡眠对护士体力、精力的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护士工作质量和患者安全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护士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士的睡眠质量,满足护士下夜班后的睡眠需求。

3.2 护士下夜班第1天的休息应该得到保障 睡眠是最重要也是主要的休息方式,对于上夜班的护士尤其重要。调查结果显示,99.3%的护士认为下夜班第1天休息重要,99.1%的护士不赞成下夜班后第1天参加公共活动。对于愿意下夜班后参加公共活动的护士,他们自愿参加的项目主要为院内培训(57.4%)、院外学习(27.9%)、各种考试(16.8%)等与职业生涯有关。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护士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医院会组织各种院内外培训、学习以及为检核护士的能力而进行各种测试等,其实也是医院关注护士职业成长需求的具体体现,相当一部分护士对于医院组织这类活动是愿意参加的。只是管理者在时间安排上应充分考虑下夜班护士的特殊性,尽量不占用倒班护士夜班后第1天休息的时间,让护士夜班前后补充充足的睡眠,使其身心均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

3.3 管理者应关注不同层次护士需求 本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龄、有无子女的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参加公共活动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职称、年龄的护士参加活动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称、年龄低的护士参加的公共活动较多。护理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护士求知欲强、勤奋好学的特点,倡导人性化护理管理,尤其是职称低的护士,鼓励其订阅护理杂志和阅读护理学书籍,并合理安排参加院内外学习和培训、组织知识讲座、学习新技术等。同时,护士也应学会采取各种方式使精神得到放松调节,同时应具有自身健康管理的能力,下夜班第1天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活动,保持足够的精力、体力及良好的精神状态,如安排好睡眠环境、注意饮食、学会小睡[15-16]等。

总之,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士下夜班后第1天的睡眠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管理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避免睡眠干扰,保障护士充足的休息,提高护士生活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建议采取以下针对性策略:(1)将护士下夜班第1天列为“睡眠日(Sleep Day)”,规定护士下夜班的第1天医院不得安排其加班、培训、学习及参与科室的其他活动,以保证护士下夜班后能得到充足的休息,护士长在排班表上对下夜班的第1天进行标注,通过此标注提醒护士长和护士关注睡眠健康,让护士快乐工作,轻松生活;(2)对于护士愿意参加的培训、学习、考试等活动,可以开展一课多讲、上传PPT或视频至医院办公平台(OA)方便自学、开展预约考试及培训等丰富的形式,确保护士学习、培训、考核与“睡眠日”不冲突;(3)关注护士身心健康,经常了解护士的需求,实施人性化关怀,提高护士健康水平,进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 琳.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7):386-388.

[3]丁 岩,王玉平.大型综合医院一线护士的睡眠状况调查[J].北京医学,2007,29(11):667-670.

[4]杨亚娟,李玲玲,卢根娣.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1):7-9.

[5]郑 萍,胡晓宜,张雪梅.护士睡眠质量对心身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J].华西医学,2007,22(2):399-400.

[6]段 霞,施 雁.心脏外科ICU护士职业紧张与睡眠质量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5,22(6):1-5.

[7]贺 鹏.乌鲁木齐市三甲医院临床护士睡眠质量调查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3.

[8]康菊珍.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的质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0):7-8.

[9]Chien P,Su H,Hsieh P,et al.Sleep Quality among Female Hospital Staff Nurses[J].Sleep Disord,2013(5):1-6.

[10]郑建林.倒班制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与睡眠质量、心理健康的关系[J].健康研究,2012,32(6):439-441.

[11]李 萍,姜 燕,李安娜,等.护理轮班工作对睡眠和血压昼夜值、节律的影响(英文)[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2):122-126.

[12]李 平.轮班对护理人员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2):102-103.

[13]张安琴,何 平,陈敏智.护士睡眠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5):48-50.

[1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4-8.

[15]赵 颖.国内护士睡眠质量的文献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1831-1832.

[16]王雪丽,李庆华.夜班护士获得充足睡眠的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7):325-326.

R192.6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6.030

2014-11-28

徐 蓉(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主任护师,护理部副主任。

汪 晖(1963-),女,湖北麻城人,本科学历,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

吴艳妮]

猜你喜欢
夜班科室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上夜班 升血压
爱紧张的猫大夫
夜班女生怎么保养皮肤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夜班交心的好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