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体育教育如何促进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

2015-12-19 06:41张永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体育

张永

摘 要:职校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的手段,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体育活动,可以使其身心达到平衡,成为健全合格的社会贡献者。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方法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直是科学研究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对五年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体育教育对五年制学生心理健康积极作用的研究,提出了体育教育应全面发挥其“健身”和“健心”的功效,并提出了实施的方法和建议,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科学的数据。

1 心理健康的内容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

即知、情、意、行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进个体与社会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里是否健康没有明显的界限,就心理健康的标准,马建青(1992)从临床表现方面考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协调;心境良好;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能动的适应环境;保持人格完整;符合年龄特征。

2 五年制学生常见的心理状况

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在14-18岁,该阶段介乎儿童与成人之间,是从生理和心理上的幼稚变为成熟的一段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一方面他们正努力摆脱幼稚状态,向成人过渡;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成熟,并没有完全具备成人心理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和能力。

心理健康对学生成才有着重要影响。职业院校学生 面临就业压力等客观情况,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这些矛盾心理主要有: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即要求学生进行自身心理的保健,也非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协作,否则很有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等是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目前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认知方面:感觉过敏、错觉、思维贫乏、迟缓、强制性思维等、记忆减退等。2、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症等。3、由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而产生的问题。如:厌学症、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等。4、青春期的性心理问题。以上因素都可能引发学生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

3 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体育的形式和活动的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的运动项目又可以培养不同的个性。如:经常参加足、篮、排球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可以慢慢转变孤僻的习性。体育的规则性和竞争性会使学生学会控制,修炼品行和形成良好的意识。

2、 学校体育可以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体育运动可以培养职校生豁达的胸襟,乐观的品格,正确的胜负观,可以提高反应及预见能力。体育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改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3、 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在体育活动中对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欢乐与痛苦,相互交织的情感体验是强烈又深刻的,是相互感染和融合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降低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4、 学校体育可以调节和治疗心理疾病。根据学者基恩的调查显示,有6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80%以上的人认为体育对治疗抑郁症非常有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强度的有氧运动治疗焦虑和抑郁症效果十分明显。弗洛伊德认为,体育可使力比多(人的心理能量)得以释放,从而使人的行为由紧张走向松弛和平衡。体育活动除了培养智力因素外,还能够进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体育锻炼可以消耗患者因心理疾病所积累的大量心理能量,达到最终的身心平衡。

4 促进学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对健康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整体观念的认识。即一个人的全面健康是由无生理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三个重要因素组成,正真的健康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要转变身心对立的观念,建立身心统一的体育观。

2、 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的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意志等表现,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对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也可适当地降低教学难度,增加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改进技术动作,增加练习次数和负荷的实验中,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体验成功的乐趣,达到排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3、 加强体育教学的竞争性。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通过参加体育比赛,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可以平衡人的心态促进人际交流,从比赛的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价值,从比赛的失败情绪中得到人生的經验。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4、 利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参加排球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可以使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参加游泳、野外生存等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的克服胆怯与自卑心理,以此类推,可开展多种特点鲜明的体育项目。

5、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是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6、 加强理论课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让学生了解健康是身心两健同步发展,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身体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而两者不可偏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应围绕心理健康保健进行选择。如: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生的情绪和交际心里,心理挫折的承受力,心理健康保健的意义和方法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讲授,提高职校生的心里调节能力,使大家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自身成长至关重要。,是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闫海《论学校体育教育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学校教育研究2003(3)

(3)樊新生《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2(4)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体育
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
用爱心浇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