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

2015-12-19 18:01朱静
卷宗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互动马克思主义

朱静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其走向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其交融互动中,实现了彼此共同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互动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十九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它就面临着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就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毕竟,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其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固有的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想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具有中国特点,符合中国国情,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只有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我国的革命、新时期改革和建设中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交融和发展的过程。

1 马克思主义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革,也是各民族、国家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文化现代化又是指导现代化实现进程和评判现代化实现程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绚烂辉煌,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渐相背离。

中国传统文化想尽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必须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不断汲取中西两种优秀文明成果,走中西融合之路。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就以其科学性的指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本身就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鲜血液的注入,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走向发展、创新,中国文化日益彰显活力,走向“文化自觉”。唯物论、辩证主义等思想也使人开始客观的审视传统文化的优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进而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其次,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避免走向复古。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连结着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所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都必须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造与重建。

中国传统文化飽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文化糟粕。若对其不加选择,全盘接受,甚至是走向文化复古是不科学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在其中国化的每一个阶段中,都以与中国具体实际相适应为其标准,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提供了客观、科学的指导。

此外,马克思主义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避免了“全盘西化”。近代,西方文化伴随着坚船利炮来到中国,列强用暴力击碎了封建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迫使中国走向了“师夷”之路。学习的对象也从器物到制度,并进一步到文化。然而,当时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国在学习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时,若不能正确看待,极易产生一种膜拜心理,从而将其照抄照搬,试图在短时间内学得先进的知识、技能与文化,但历史的事实证明了其失败。

正当中国救亡图存之路陷入迷茫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用其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证明,西方文化并非尽善尽美,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无是处。这种批判学习的态度也就破除了当时人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也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符合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实践性理论,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历史与实践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入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强有力地显示了其对于引导中国社会变革方向的生命力所在。

2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烙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一些基本特征与基本内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当中,被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随着对中国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西方的科学理论,只有与熔炼于中华民族内心的文化相结合,才能为大众所接受,成为真正有效的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毛泽东思想就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典范。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还特别强调:“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马克思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邓小平理论中也深刻地蕴藏着鲜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伟大战略,都大力解放了思想,打破旧观念,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精神。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论断、一国两制的构想,着眼于世界的和谐发展,弘扬了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和睦相处、协和万邦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发展了传统文化中“小康”这一概念。而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科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两者有机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推动与创新。

3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其走向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就如铭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话说道: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灵活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和方法,并把它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以推进中特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国传统文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基础,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避免“全盘西化”、“文化复古”等片面主张,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避免空谈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同时也要正确地对待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之根。在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前提下,立足于时代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来理解、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理论形式而深入人心,发挥作用。

总言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是在两种文化的交融作用下实现的,既是一个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提升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智慧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两者的交融与互动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张敏,《略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534页。

4.张敏:《略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 4 期。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互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