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2015-12-23 01:25姜占友
魅力中国 2015年1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姜占友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我们要竭尽全力做到与时俱进,争取将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上好,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说明了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 教学 课堂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为学生的人生引领正确的方向。为此,需要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力争为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奠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在此基础上摒弃以往教条化的东西,不断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继而培养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教学模式不当

小学生经历少,阅历浅,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部分学习内容不起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很多的《品德与社会》教师采取灌输式和格式化的教学方法,被动接受的机械让学生兴趣荡然无存。

2、缺乏课学的指导

目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大变化,满堂灌和一节课中老师一问到底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还是有发现有许多老师上课时不敢多说话了,不敢指导了,认为开放性的课堂就是好课堂

3、缺少交叉性教学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知识介绍型的主体课文被系列的主题活动取代,观察、体验、探究成了教学内容的主体,面对内容多样化的内容,教师还以照本宣科的讲解,导致教学客养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知识死板,不会应用。

二、新形势下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

1、改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是要想优化小学《品德與社会》教学必须改变常规的那种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如:多媒体的使用不但可以声文图茂的展示教学内容,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上课方式上,老师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开展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对实现有效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如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带来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使用的新理念,这使得品德与社会教材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取过程。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留有充足的空间。不同版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对每课的授课时间没有做要求。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前后调整顺序,甚至也可以加入了自己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老师们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就是我们课堂灵动和个性的体现。如在“选购商品”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增加“当地消费者协会的位置、投诉电话是多少、如果在购物中有纠纷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这类的知识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应用能力就会逐渐提升。

2、科学的学法指导,提升教生素养

一要提升文化素养。要在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教学水平的同时,持续深入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加强对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不断涉猎,定期的借阅相关书籍,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要注重从日常见闻中搜集相关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信息,如浏览一些经典案例,相关典故、名句等,广泛涉猎品德与社会文化。同时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组织学生们集思广益,搜集相关内容,在不断丰富素材来源,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也丰富了素材积累,以利于使用时做到的厚积薄发。

三是要指导学生深入加工整理。对搜集掌握的素材信息,要进行深入的加工整理,通过查阅书籍、比照课本、网络浏览等方式,对素材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整理,如明确素材的前后起因结局,体会思想品德名句的历史背景,重要历史产物诞生的科学背景等等。通过加工整理,做到教学时有的放矢,主次分明,既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又不喧宾夺主。

3、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水平高低直接决定论辨析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表达好、教授好课程内容,学生能否学习好、理解好知识。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任课教师在提高自身语文水平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特别是语言辨析能力、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对文字、语言的一种认识,而学好语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生物学作为研究自然界生物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基础学科,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密不可分。生物学中的大量实例,可以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最好的佐证材料,如: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植物中的光合作用,都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会知识水平,同时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历史等方面,也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知识的渗透,如历史上青铜器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也进一步丰富了战争的手段,是人类社会建立了第一种文明形态;而铁器的出现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这些内容,都是历史知识与小学生的爱国教育相结合的经典案例,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述这些内容,丰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兴趣点,提高教学效果;在地理知识方面,如土壤是地球岩石最表层近一万年风华和生物活动所形成的物质,是由固体颗粒和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三部分组成,其中富含的氮磷钾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通过这些知识的穿插,丰富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改变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课程相对单一、枯燥的旧有印象,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的交叉内容,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与调整,进一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小学品德与社会,爱上小学品德与社会,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国.《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8):15-16.

[2]徐化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4 (27):341 - 342.

[3]秦霞.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345-346.

[4]郭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 (46):203 -204.

[5]邹相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探究[J].读与写(中旬),2015,(7):123 -124.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