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方程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15-12-23 09:30秦文影
魅力中国 2015年19期
关键词:问题数学学生

秦文影

摘要:方程是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部分的基本内容之一。由于小学生在此前的“数与代数”学习中接触的内容主要是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习惯了依据数量关系由已知条件推算出相应的结果,对解方程的方法常常会感到不适应,出现各种问题。文章对小学方程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方程。

关键词:小学方程 问题 学生 数学

一、小学方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找错等量关系

在作答方程问题的时候,学生对于简单的等量关系应用题偶尔会出现错误,但是错的多的还是等量关系稍微复杂些的题目。例如“学校要举办优秀绘画作品展,六年级一共收集了145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六年级收集的绘画作品比五年级收集的2倍少13幅,五年级收集了多少幅绘画作品?”学生设完未知量后,等量关系找不到,或者找不准,很多学生列出2x+13=145这样的错误方程式,说明学生对这种稍微复杂些的倍数多/少类型应用题在解答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学生习惯选择算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通常会选择算术方法解答,很少利用方程去解,小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不习惯用方程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足以说明,对小学生来说、简单题型还是复杂题型,学生基本会利用算术方法去解答,显然,方程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学生的算术思想根深蒂固,这是在小学生在学习方程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后对方程甚至函数的学习。

(三)没有认真检查

小学生在设未知量时就出了问题,例如“两地相距540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三小时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5倍,求甲、乙两列火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有的学生在设未知量时,没有说清楚所设的x表示什么,也有的学生在设完x后没有写单位,这都是小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多学生列出了x+1.5x=540这样的方程式,对路程公式没有理解掌握,也有的学生列出3x+1.5x=540这样的方程式,这都说明行程问题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小学生在解题后,都没有检验的习惯,这往往会导致结果的错误,造成不必要的减分。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文字转译能力差

很多学生找不到等量关系是因为文字表述的能力相对较差。应用题通常会有很多的文字叙述,题目中的各种量和关系都是通过文字表述出来的。因此,学生在问题转译时容易产生知识性的错误。很多学生不会把题目中的语言转化成数学词语。数学应用题与其他题目相比,其文字叙述的内容较多,而且题目的叙述方式往往是简单、严谨、抽象且富有内涵,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虽然数学语言的表述简洁富有内涵并没有弊端,但是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这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很大的阻碍。

(二)学生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们在之前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等使其自身形成了一个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之后的任何判断,就形成了思维定势。认知的固定形式就是习惯,通过分析五年组、六年组学生的测试卷,不难看出,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方程的影响很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好成绩而一味的灌输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忽视了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而不是方程方法,说明学生的方程意识不强,这就是因为之前所学习的算术解题法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了习惯,造成了学生们的思维定势,算术思维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

(三)学生不重视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学生在解答完后没有检验的习惯,这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根据笔者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五年组的学生还是六年组的学生,在解答完后,基本都不会去检验解的正确与否,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检验解的不重视,认为经过自己耐心解答后所得到的解一定是正确的,而且很多学生也懒得再回过头去检验,觉得浪费时间与精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不检验的习惯。

三、对策

(一)注重语言转化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数学语言则是数学思维的外壳与工具。往往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都是隐藏在其简练的语言文字里面。学生想读懂应用题的题意,就要有将非数学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的能力。学生在解答实际问题时,对数学专业术语理解不是很好,导致最后等量关系找不到。将非数学语言转译成数学语言是一个内化、形成、运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数学语言(主要是指数学文字语言和数学图像语言)与通俗语言之间的转换是主要的形式。

(二)早期渗透,凸显方程优势

在学生由算术方法向方程方法过渡时,教师在注重方程格式的同时,要注重实践应用,突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例如笔者在上文中举的苹果的例子,当学生列出“2+3=5”的式子后,学生会回答树上还剩下3个苹果,往往这时教师会给出否定的回答,认为这样列式不正确,直接告诉学生等号的左边是已知量,等号右边是所求值,然后引导学生列出“5-2-3”的减法算式。教师应该首先肯定学生所列的算式是正确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做已知,什么叫做未知,分清后让学生认真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保护了学生心中最初对的方程认知。

(三)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会通过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然而在解题的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错误,大部分学生的错误基本出现在计算上面。若想改善这一现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的习题训练中,教师都应该重点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无时无刻的强调,学生才会养成检验的习惯,从而降低错误率。

参考文献

[1]韩谷海.浅谈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有效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0):86-87.

[2]孙蓉.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方程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3(27):68.

[3]王麗霞.浅谈小学方程教学的变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30):92.

猜你喜欢
问题数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聪明的学生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