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5-12-23 09:30钟思远
魅力中国 2015年19期
关键词:职教德国职业

钟思远

过去我们曾提出过“抓两头、带中间”的口号,现在我们用它来说明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和过去的内涵稍有不同):办好高等教育,夯实基础教育,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一,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第二,抓好基础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道德、体质等全面发展水平,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打好基础,使全国人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待遇。第三,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广开受教育和就业的门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服务。

在我国近代“废科举、兴学校”,学习西方创办新学校时,职业教育在学制上曾占有一席之地(当时曾称为“实业教育”或“实业学堂”)。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创办职业教育也曾经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访学,为创办职业教育多方奔走,费尽了心血。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可以作为代表。但他们的一切努力,在当时都未能如愿实现。究其原因,除了在思想上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或重道轻艺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缺少对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缺乏社会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在1951年的新学制中,不仅设有职业教育而且将高中的任务定为: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二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但其施行的结果,还是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最终促使高中毕业生只走升学的一条路,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考中多种问题的出现,由此而进行的高考改革就成为屡改不解的问题。此后虽出现了“三个分流”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但都末付诸实行即夭折。“文化大革命”中又来了一个中学生全部上山下乡进行劳动锻炼,保送上大学的措施。虽不无收获,但它带来的弊病和问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当时知识青年所深有体验的。“文化大革命”后恢复了高考,在77级和78级的学生中一批既有社会经验又有知识储备的一代青年脱颖而出,成为各个岗位上的有生力量。但高考的问题又随之出现,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最近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教育改革做了许多重要指示,其中不少是有关于择校与考试的改革规定,这些规定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适时的。改革考试,是为高考开路,而不是修路,还不能彻底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应是大办职业教育,包括中职和高职。当前办职业教育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使教育为现代化和为城镇化服务,这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过去所缺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现已具备。创办职业教育,不仅要政府办,还要企业和事业单位来办,形成一个办职业教育的高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特别是德国兴办职业教育的经验(附后),可供参考。办好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中等教育阶段,普中与职中是两类各自独立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不能偏向,否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都不利。但这两类学校也不是绝对无关的,它们之间可以互利和互补。如曾有“综合中学”的创办,就是这两类学校结合的产物。另外,普教可以支持职教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职教可以为普教提供实习和实验基地。在我国今天广大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除了根据“三农”的需要创办职业学校外,还应在普通中学(特别是高中)适当增加职教的因素,为学生升学和就业广开门路。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具体建议:

(1)继承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高中阶段的两个任务。在高中阶段(甚至可以延伸到初中),适当增加职教因素。如对学生讲解职教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设职业教育一课,提高学生对职教与发展生产的关系的认知。在中学通过数理学科的教学,加强科学技术和劳动实践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建设和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职教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内容。同时,依据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中适当加入职业辅导和生涯规划部分,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等。在变革传统课程的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发与设置相应的新课程。

(2)系统地安排生产劳动课。本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将生产的基本原理与劳动技术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安排学生的生产劳动学习和活动,并结合社会服务和参观实习进行。学习借鉴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经验,从手工劳动做起,到科技活动做全面安排。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应不断提高和加深生产劳动的内涵。北京顺义杨镇中学服务“三农”的教育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该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方面,如培育良种、科学种田等,都做出很好的成果,值得学习和推广。

(3)组织和安排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参观和实习。使教学与生产部门做到科学结合,把课内与课外以及校外活动广泛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观实习中增长才干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参观和实习,使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通过与工人农民的接觸,通过老工人和老农民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不仅可以了解生产实践,而且可以学到工农的优秀品质,对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大有裨益。深入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总之,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科技实践是普教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要很好地把它实行起来。

(4)除了上述的一些活动外,还有必要对高考落榜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根据当地工农业的需要延长一段学习时间创办培训班,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创办这样的培训班,最好同企业部门合作,共同创办,便于学生的就业安排。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的地区曾经实行过在初中毕业后延长学制一年,增加对农业科技学习的农业中学,一度很受欢迎,但最后没有坚持下来。今天生产发展的情况不同了,是否还有必要创办这类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对于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做些回顾和总结。

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秘密武器”。它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严格的教师培训制度和配套的教育法规,是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19世纪末德国进行教育改革,率先发展以面向社会、联系实际为主要特征的实科教育。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建构了人本主义教育学的陶冶理论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新框架,也是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

20世纪初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起步。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德国又不断地进行职业教育的调整与改革。法规保障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德国重视立法,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颇为周密,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也是通过立法不断加强和调整的。如在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内容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教师资格、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正式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而后又于2005年、2007年对该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其与企业实际训练的关系进行了明确说明,也使公众重视职业教育并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之,对于普通中等教育来说,在实现为高一级学校准备生源之外,增加一些职教因素,为学生就业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大军做准备,能够为改革当前中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发展,为生产科学化,为农村城镇化以及学生的就业广开道路;也是解决高考问题和择校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解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问题的根本措施。

猜你喜欢
职教德国职业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梦梦”“娇庆”德国行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新中国科技6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