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对二语学习者交际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5-12-24 06:38钟小立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对二语学习者交际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钟小立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510900)

摘要:本研究针对目前二语教学的实际,试图运用翻转课堂理念来提升二语学习者在课堂内外的交际意愿。研究采用了包括测试、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的混合研究方法,就两种不同模式下学生交际意愿的差异性、学习者交际意愿提升的有效性、学生的满意度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在两种不同模式下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前者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习者在课堂内外的交际意愿。通过对教学效果满意度的分析,对日后的教学改进提出了一些参考观点。本研究对二语交际意愿研究和翻转课堂在二语教学改革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翻转课堂,交际意愿,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8

作者简介:钟小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讲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电子邮箱:445901620@qq.com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课题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编号ZGWYJYJJ2014A29)、201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编号GDXLHQN020)的阶段性成果。

1.引言

在二语教学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同时,不难发现,学生不愿意主动与人交际练习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二语教学效果并不喜人。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因素很多,而交际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情感因素。Kang(2005)认为,交际意愿影响二语交际频率,因而会对二语习得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交际意愿。MacIntyre等人(1998)提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激发语言学习者寻找机会并最终参与交际的欲望和意愿,语言教学应该将培养交际意愿作为重要目标。未能实现此目标的语言教学都可以被认为是不成功的。可见交际意愿在二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引起了二语教师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虽然不少研究者开始探索“翻转课堂”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对二语学习者交际意愿的影响效果,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基于此,课题组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选择大学英语课程就“翻转课堂”对学习者交际意愿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实践探索。

2.文献综述

2.1交际意愿

二语交际意愿是目前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McCroskey和Baer(1985)提出,交际意愿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语言行为上的差异。之后,这一概念被逐步延伸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MacIntyre(1998)等人提出了金字塔式的二语交际意愿理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二语交际意愿被定义为“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个体发起同某人或某些人使用二语交流的愿望”。这个模式表明交际意愿直接影响交际频率,认为交际意愿受到一系列因素,包括语言、交际、社会心理等的影响。Wen和Clément(2003)提出MacIntyre等人的交际意愿模式理论主要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适用于西方二语环境;而在中国背景下,二语学习者的本土文化对交际意愿影响深远,中国课堂环境下二语交际意愿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背景、个性因素、动机倾向、情感感知。在中国文化影响下,情感感知因素起了关键作用。此外,Clément等(2003)、Yashima等(2004)、Peng和Woodrow(2010)等的研究表明,二语自信直接影响外语交际意愿。

二语交际意愿也逐步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余卫华和林明红(2004)发现,广州学生的英语交流意愿高于香港学生,但是英语应用能力却比香港学生低。孙志青(2008)认为交际意愿不仅与学习者的性格特征有关,还与交际状态密切相关。谢都全和郭应可(2011)运用Amos 6.0统计工具,试图构建一个反映中国大学生交际意愿的结构模型,发现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学生的交际意愿和成绩关系不大,而直接和间接影响英语交际意愿的,唯有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只有加强学生的动机,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何暄(2013)发现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显著促进大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意愿的提高,能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杜丽娉(2014)调查了浙江省3所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以及影响交际意愿的因素,指出被研究对象的自我评价较低,英语交际意愿偏弱;交际意愿和自我评价之间显著相关,且自我能力能很好地预测交际意愿。

2.2FCM相关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Model,简称FCM)又被称为颠倒课堂(Inverted Classroom),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将传统教学过程翻转/颠倒过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课后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然而,有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由于人们概括教学过程的抽象程度和角度不同,描述无法做到客观统一,同时也无法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提供证据。因此,通过归纳法构建的教学模式,只能是人们臆想的结果,在解释学意义上是一个伪概念。通过理论演绎构建的教学模式只具有设计学上的意义”。这些教学模式并非真实教学过程的反映(杨开城、张晓英2008)。因此,“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教学过程翻转/颠倒过来”的观点并不科学。

2007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建立了非盈利的在线可汗学院(www.khanacademy.org),为翻转课堂建立了实践雏形。同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Woodland Park)高中的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两人将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因故不能到校的学生学习,他们在课堂中采用的“翻转课堂”模式很快在美国传播开来。研究表明,美国超过2/3的大学或学院已经开始或准备开始通过录制上课视频来供学生在住所听课(Rebecca 2014)。2011年加拿大《环球邮报》评选翻转课堂为当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虽然我国对FCM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目前FCM也日益得到国内研究者的青睐。张金磊等(2012)在对国外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钟晓流为首的研究队伍借助信息化环境来进行FCM模型研究,着眼于探索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有效教学设计模型。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马秀麟等(2013)为首的团队从调研FCM的概念、应用入手,尝试把FCM应用于大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并基于此构建了有效的学习支持体系。杨晓宏和党健宁(2014)从中美两国教育文化差异入手,梳理了中美教育文化差异的内在脉络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美国成功施行的内部驱动和外部动力,提出了我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路径,并从意识观念、实践操作和模式创新三个维度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策略体系。这些研究对于翻转课堂在国内的推广与应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加上社会各界包括师生对于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和期望,以及政府倡导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都在不断推动翻转课堂在中国的施行和发展。

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应用研究刚刚起步,关于翻转课堂对二语教学中学生交际意愿到底有何影响的实证研究目前几乎未有涉及,因此课题组从实证角度探索翻转课堂对大学英语学习者交际意愿的实际影响,以期为二语教学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3.实验设计

3.1研究问题

很多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效果更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能动性都有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亦普遍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但到目前为止,翻转课堂对二语学习者交际意愿是否有良好影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尝试通过实证研究回答三个问题:(1)对比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两种不同模式下学生英语交际意愿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2)翻转课堂是否能够有效促进英语学习者交际意愿的提升?(3)学生对这种为提高其交际意愿而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满意?

3.2被试

本研究选取某高职院校同年级非英语专业两个自然班101人为实验被试。其中1班为实验班,共50人;2班为对照班,共51人。该校大学英语课程采用“网络线上学习+课堂学习”模式,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被试的英语学习背景相似,学习的时间大体相当,并且均愿意参加本项实验。

3.3研究工具和程序

本研究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包括试卷测试、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实验前测试为试卷测试(使用该校英语水平测试试卷),实验后测试分为试卷测试、访谈和问卷调查,分别在学期之前和学期末期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试卷测试题型、分值和难易程度以及实施程序保持一致。

前测试结束后,开始教学实验。两个教学班由同一名教师担任大学英语教学。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实验班的教学流程分为网络微课知识输入、课中知识协作内化、空中开放平台交互三个基本模块。课前教师将提前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发布以微课为主的教学资源,并针对微课碎片化特点配以知识体系导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串联和消化。空中交互平台主要服务于课前和课后的在线提问、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练习评测、知识深化等。为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教师将根据交互平台的信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生生协作和师生互动来在课中开展个人思维扩散、小组成果演绎、疑难问题讨论、效果评价反馈等,并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相应的课后巩固和拓展。而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中有四分之一的网络学时靠学生自主学习,由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的学习时长,以此来鞭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问卷调查题项主要来自MacIntyre等(2001)针对二语环境设计的课堂英语交际意愿量表,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设计而成,共计五个维度20个问题,涵盖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为提高其交际意愿所设计的教学方式的接受度;第二部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内外与同学之间的交际意愿、学生写的意愿和说的意愿;第三部分,学生就翻转课堂对提高其交际意愿的效果的看法与建议。问卷采取了李克特式五级量表形式,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选择的尺度范围从高分到低分赋值量化为5分至1分。

为确保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利用SPSS软件对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Cronbach α信度分析的结果显示,本研究问卷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介于0.9018与0.8875之间(α信度系数大于或等于0.7说明调查数据具有内部可靠性)(Cronbach 1990),证明问卷的题目之间内在一致性较好,量表信度较高。

在学期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再次的成绩测试,并对实验班开展问卷调查,同时从实验班选取10名成绩水平不同的同学做个体访谈。访谈比较注重获取学生上课时的真实感受,同时希望透过学生个别差异的视角,进一步了解学生就不同教学模式对其交际意愿的影响及其对所参与的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访谈的对象除学生之外,还包括参与实验的授课教师。这样既可以从“学”的视角获得对教学效果多角度的看法,还可以从“教”的视角去获取教师就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对学生英语交际意愿影响的直观感受,以便更全面地汇总实验结果。

4.结果

4.1实验前后大学英语成绩对比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前测成绩(第一学期期末大学英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无显著差异(见表1)。对两个班的后测成绩(第二学期期末大学英语成绩)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两个班的大学英语成绩都有明显提高(见表2)。两个班的平均分都有了较大比例的提升,但是标准差却明显下降。同时,实验班的平均分提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但是对应的标准差却反而小于对照班,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证实了这一结果(p=0.004),说明实验班的大学英语成绩提高显著,而且实验班的整体大学英语成绩提高比例明显超过对照班,可见翻转课堂起了成效。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大学英语前测成绩差异性检验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大学英语后测成绩差异性检验

(注:*p<0.05;**p<0.01)

4.2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及统计分析

4.2.1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接受度

参加实验的101名被试的问卷调查中,共收到有效问卷100份,其中超过一半学生(66%)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或比较愿意接受为提高其交际意愿所设计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见图1)。对翻转课堂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根据数据反映主要有四大原因(见图2)。2名学生认为自己英语基础不够好,独立完成课前的学习任务存在困难,更喜欢传统教学方式。6名学生由于不具备自己的个人电脑,有些资源手机智能终端又未能很好地播放展示,或者终端存在不能记录、耗流量等局限,而在学校电子阅览室观看视频、学习微课等又不甚方便,因此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些缺陷而不愿意接受。9名学生认为自己课前学习存在不解,通过空中平台有时未能与教师进行及时对话时,就会希望在课堂通过教师帮助解决。但因为教师要面对50名学生,加上课堂有其它活动,所以难以得到解答。2名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方式下,同学们会花更多时间进行资料搜索、课前讨论,给自己带来了更多无形的压力。

图1 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接受度

图2 学生对翻转课堂持否定态度的原因

4.2.2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的交际意愿维度

对两个班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交际意愿存在显著性差异。(1)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实验班的学生比对照班的学生使用英语的交际意愿更高;(2)无论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实验班的学生比对照班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说写的意愿更高(见表3)。

表3 交际意愿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差异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上教师为主宰的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翻转课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通过项目的设计、任务的开发、讨论的组织、活动的策划等方式呈现自己的主导地位,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便会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步调制定个性化学习,能更自主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真正成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由传统教学中单纯、被动的“知识输入者”变为“知识输入+知识产出者”、从“知识消费者”转变成兼“知识消费、创造与收益”于一体的新型消费者。加上师生间更为平等的互动模式,都能有效刺激学生的交际意愿的提高。

4.2.3学生对翻转课堂效果的满意度

无论是访谈还是问卷,实验班的学生对为提高其交际意愿设计的翻转课堂方式有较高的满意度(见图3)。图3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3%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能很好地提高其英语交际意愿,13%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只有14%的学生认为效果不理想。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肯定和接受翻转课堂对提高其交际意愿有提升效果。

图3 学生对翻转课堂效果的满意度

受访的学生对翻转课堂提出的建议主要围绕:视频的趣味性、交流机会(包括线上交流)、合作小组的分组方式、教师的课堂掌控程度、学习平台的易用性等(见图4),可以看出要有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所设计的翻转课堂还需做更多的优化。

图4 学生对翻转课堂提出的建议

对授课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实验班学生明显比对照班学生要积极,学习热情更高,表现自己的意愿更强,在进行小组任务时更有激情与他人讨论观点,更有演绎欲望。整体而言,翻转课堂对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种翻转课堂模式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少困扰,如课前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筛选和上传各种学习资源;提前设计非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回答学生的线上提问、线上讨论、进度追踪等,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对“任务困难户”、“学习孤立者”等特殊学生个体给予很充分的帮助,虽然在课前任务中安排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课中的互助活动、课后的评价机制,但是还是有个别学生出现“有事做,不过总是做不太好”、或“该做什么很清楚,知道做了肯定对自己有帮助,但就是不想做”的情况。这些情况都需要日后继续研究,找出对策。

5.结语

现今大学英语的教学很多是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学生随堂进行练习、学生课后自主上网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重要的问题是学生交际意愿低、学习主动性弱、内化程度小,教学过程刻板、延伸性差,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加上英语不是学生的日常交际媒介,学生在课堂外少有英语输出平台,包含真实交际意图的互动体验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薄弱,容易造成学生严重缺乏交际自信,而其交际意愿自然容易被严重削弱。因此,改变旧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变得迫在眉睫。

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新教学理念来改造大学英语旧有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课内活动、课后拓展的设计及衔接,在给予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营造了较高自由度、自主度和灵活度的弹性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资源的反复学习、及时的师生交流、充分的同伴讨论、开放的成果演绎和适时的信息补充等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巩固和拓展。本研究通过实验证实了翻转课堂对学习者英语交际意愿提升的良好影响,初步验证了这种模式在二语教学领域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Clément, R,S.C.Baker & P.D.MacIntye.2003.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effects of context, norms, and vitality[J].JournalofLanguageandSocialPsychology22(2): 190-209.

Cronbach, L.J.1990.EssentialsofPsychologicalTesting[M].New York: Harper & Row.

Kang, S.J.2005.Dynamic emergence of situational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second language [J].System33: 277- 92.

MacIntyre, P.D., R.Clément, Z.Dörnyei & K.A.Noels.1998.Conceptualiz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A situational model of L2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 [J].ModernLanguageJournal82(4): 545-62.

MacIntyre, P.D., R.Clément, S.Baker & S.Conrod.2001.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social support and language learning orientation of immersion students [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3: 369-88.

McCroskey, J.C.& J.E.Baer.1985.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 [R].Colorado:theSpeechCommunicationAssociation.

Peng, J.& L.J.Woodrow.2010.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A model in Chinese EFL classroom context [J].LanguageLearning60(4): 834-76.

Wen, W.P.& R.A.Clément.2003.Chinese conceptualization of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ESL [J].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16: 18-38.

Yashima, T., L.Zenuk-Nishide & K.Shimizu.2004.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and affect o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J].LanguageLearning54(1): 119-52.

Rebecca, S.2014.The Flipped Classroom: A disruptive revolution in pedagogy, or yet another educational fad? [EB/OL].[2014-02-19].http:∥www.slate.com/articles/life/education/2014/02/flipped_classrooms_in_college_lectures_online_and_problem_sets_in_the_classroom.html

杜丽娉.2014.地方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3所院校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4):96-101.

何暄.2013.任务型教学影响大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意愿的实验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7):140-42.

马秀麟、赵国庆、邬彤.2013.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1):79-85.

孙志青.2008.英语教学中情境交际意愿培养的三个维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8):130-31.

谢都全、郭应可.2011.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交际意愿结构方程建模分析[J].外国语文(5):116-23.

杨开城、张晓英.2008.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4):12-16.

杨晓宏、党建宁.201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11):101-10.

余卫华、林明红.2004.穗港高校学生英语交流意愿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219-23.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201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4):46-51.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2013.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1):58-64.

(责任编辑吴诗玉)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
扬翻转之风帆,激课堂之精彩
备考史密斯玩转“翻转课堂”
高职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创建“自助餐选菜式”自主学习模式
关于“翻转课堂式教学”的探讨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