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提问的实践研究

2015-12-24 11:59童燕金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50期
关键词:全班题目文章

童燕金

现在的语文教学,资源丰富、信息爆棚,对于文本的解读已经非常到位。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度,其运用各项技能的频率很高,程度十分娴熟。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些老师尝试着进行“问题教学”,这对于回归语文本位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学生的培养应注重三维目标的综合促进,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的相辅相成 。同时又要求,注重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提出差异性的理解。对于老师也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老师能够开发新课程资源,提高语文课堂的拓展性,通过有效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些都为实践“问题教学”提供了理论的支撑。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本,通过问题串联文章内容,加深理解。而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自于课后的练习或者老师的预设,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确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有效可行的。

其实“问题教学”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让学生先不参考任何资料,不借助任何工具的辅助,老师也不做任何提示性的帮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主完成对文章的分析。每个人读文章之后,潜意识中都会对文章做出基本的评价,而这个评价往往左右了他们的思维。作为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将这样的评价更好地利用起来。使得学生的阅读更有效。

那么自主提问式的教学就应运而生了。这确实不是什么新鲜的方法,但平时如果坚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开发和提高是很有好处的。

许多老师采用这样的方法后发现,学生的能力差异使得这样的方法不能涵盖每一个人,甚至于可能流于形式。这就涉及到提问的有效性问题,这是老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最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的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授学生对文章解读的方法和角度

文章的分析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必须教授学生一定的理解方法和角度。其实,学生课上多了,练习做多了之后都会在潜意识中留有印象。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其从记忆中归纳出来,明确起来。从辅导学生的预习入手,大凡语文老师,都有让学生预习的做法,可是真正指导学生预习的老师却少之又少。我们知道,本质上讲预习比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更加重要,因为它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有一个对比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是事半功倍的。基于此,我们必须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设定预习作业,让学生能够知道文章基本是从哪些角度去解读的,大致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只有这样并久而久之,学生自主能力就会提高。

其次、制定出自主提问的准则。

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制定自主提问的准则。1、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并且独立完成。2、所提之问题字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0字;3、题目的数量保持在10个左右为宜;4、必须注意,重复的题目不应该超过两个,有重复的地方可合并成一个。5、对整篇文章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全面

第三、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筛选。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讨论阶段。小组长收集组员的题目,并合并同类项,然后对剩下的题目逐条进行讨论。在集思广益的情况下可能会有新的问题和角度冒出,组长负责将它们登记下来。之后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答案的组织和编写。对于有疑难和争议的可作全班交流。最后通过筛选,留下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十个,作为全班交流的题目。

最后、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它小组进行点评和质疑。老师在这个时候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分析和补充。在一个小组展示结束后,剩下的小组展示时需将重复的题目删除,以此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教师作总结发言。

根据这样的程序,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调动了求知的主动性,同时也加强了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训练,可谓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全班题目文章
原因
关于题目的要求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全班都“疯”了
追根求源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