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2015-12-25 02:21刘锡忠
微创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管术鼓室中耳

刘锡忠

(广东深圳市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五官科,深圳市 518120)

咽鼓管感染、器官功能下降或免疫反应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特征为听力下降和鼓室积液,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疾病[1],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导致语言发育不良及听力障碍。目前,临床上一般综合运用咽鼓管通、口服抗生素药物及鼓膜穿刺等方式进行治疗,但疗效欠佳[2]。通过鼓膜置管术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能够有利于中耳在通气的情况下顺利排出分泌物,并促使中耳生理功能的有效恢复,使患者听力效果得以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4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女 50例;年龄 20~60岁,平均年龄(35.4±6.8)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耳内有阻塞感、鼻塞流涕反复发生、睡眠打鼾等,镜下检查见鼓膜均呈淡黄色或琥珀色,伴有浑浊感;纯音测听检查显示语言频率气导损失20~50 dB;声道抗图显示鼓膜为“B”型曲线;电测听检查显示轻中度传导性耳聋105例、混合性耳聋41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激光造孔术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为:使用75%酒精对耳道进行消毒,应用鼓膜麻醉剂进行全麻。使用YAG100-2型Nd:YAG激光机(武昌激光设备厂生产),设置功率为15~20 W,于鼓膜后下或前下象限曝光时间1~2 s打孔,直径为2~3 mm,经负压将中耳内积液吸出;术后每周进行一次复查,联合运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对积液黏稠者的耳腔进行冲洗。实验组采用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为:75%酒精对耳道进行消毒,应用鼓膜麻醉剂进行全麻。经外耳道导入0°耳内镜,直径为2.7 mm,在监视器直视下进行操作;手术于鼓膜紧张部的前下象限行鼓膜切开,呈弧形切口或放射状切口,鼓膜切开1.0~1.5 mm,注意切开深度以避免造成鼓室黏膜的损伤。使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对鼓室进行冲洗,使用置管器于切口内置入通气管。术后每周进行一次复查,配合抗生素、黏液稀化剂等进行辅助治疗。

1.3 指标观察 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半年的言语频率纯音听阈值,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标准 依据患者的疾病治愈情况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3]。治愈:听力正常恢复,耳鸣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鼓膜愈合,咽鼓管通气良好;好转:听力逐渐恢复,耳鸣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鼓膜比较混沌;无效: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鼓室积液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为 7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835,P=0.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不同时间语频区气导平均听阈的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的听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听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语频区气导平均听阈的比较 [dB(HL)]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8%,对照组为1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6,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学术界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主要假设有免疫学说、感染学说及中耳负压学说等[4]。采用传统药物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起效慢、疗效欠佳。因此,激光打孔、双孔式鼓膜穿刺术、声频共振仪及咽鼓管导管等治疗方式在临床工作中被不断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5]。

3.1 不同手术方式 目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较多,但基本治疗原则均是对中耳积液进行清除,促使鼓室内通气状况的有效改善,进一步加强分泌物的引流,逐渐恢复鼓室黏膜上皮与纤毛运动[6]。采用鼓膜置管术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关键在于对阻塞的咽鼓管进行开放,使中耳内外气压的平衡逐渐恢复[7]。所以,对中耳的黏稠分泌物进行清理,是预防鼓室硬化及中耳粘连发生的重要前提。在抽出患者中耳内的黏稠分泌物后,联合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对耳室进行冲洗,使鼓室内残留分泌物的引流更加彻底[8]。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及抗水肿作用,有利于渗出的减少,能够起到抵抗病毒的良好作用;糜蛋白酶具有抗炎及防水肿的作用,用于术后伤口愈合,可避免积血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鼓膜置管的手术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会给患者带来痛苦,所以术前麻醉操作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置管后一般留置管1~3个月,直至鼓室内分泌物彻底消失后,外耳道深部清晰可见,置管及孔洞周围清洁的情况下即可撤管。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半年听力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8%。提示与激光造孔治疗方法相比,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更加可靠,且并发症少。激光造孔治疗,其产生的空气膨胀及热效应对内耳造成一定骚扰,患者容易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眩晕及耳鸣等症状。热效应对中耳鼓室黏膜造成一定损伤,激光造孔操作后患者鼓膜的张力逐渐下降,导致鼓膜进一步松弛,鼓膜与鼓室内壁相互接触容易粘连,对声音的传导造成严重影响,因而容易发生传导性耳聋。促使咽鼓管机能的进一步恢复是通气管的取出指征[9]。激光造孔过程中,鼓膜愈合时间较早,咽鼓管机能障碍的恢复欠佳,容易引起激光造孔复发。鼓膜置管切开手术进行操作时,由于通气管哑铃型结构十分特殊,在鼓膜切开处的固定效果良好,一般不易脱出,有利于引流和调压的持续进行。通常依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可以对通气管的留置时间进行调整。

3.2 鼓室置管术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我院采用鼓室置管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经耳内镜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便于插入外耳道并与鼓膜相靠近。其手术操作十分简单,能够清晰了解鼓室积液的性状,使药物对鼓室的冲洗更为有效。术后堵管引起的引流不畅得以避免,有效防止了对中耳结构的损伤,鼓膜切口位置的选择更加准确,直视下切开,其切口大小适宜。但需注意以下几点[10],以促使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升。①术前对摄像系统的方向进行调整,确保显示器上鼓膜的成像是正位的,以方便术者进行手术操作;②耳内镜经外耳道进出要稳,前端不能与外耳道壁相接触,以免镜面被分泌物污染,或将外耳道皮肤擦伤;耳内镜身靠在外耳道口皮肤上,使耳内镜的操作更为稳定;③选择细的耳内镜对外耳道狭窄的患者进行手术操作;④分泌物将耳内镜镜面污染后,必须及时进行擦拭,通常可用热水烫镜头,使手术视野保持清晰。

综上所述,鼓膜置管术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可避免粘连性中耳炎的发生,与激光造孔治疗相比,其疗效安全可靠,有利于保持中耳的听力功能,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另外,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部分病例治疗的效果欠佳,因此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 韩德民.2009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10.

[2] 郑亿庆,区永康,陈穗俊,等.耳内镜在门诊诊治耳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4):239-241.

[3] 张湘民,甘嘉裕,刘 敏,等.中耳特种内镜检查与手术[J].中国内镜杂志,2000,6(5):5 -7.

[4] 谢永汉,彭解人.耳内镜下应用生物蛋白海绵行鼓膜修补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12):86-87.

[5] 唐旭兰,周慧群,殷善开.CO2激光鼓膜造孔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近期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18(5):499 -500.

[6] 陈 杰,高 下,王 健,等.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30例疗效分析[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4,18(6):381.

[7] 魏晓萍.153例微波加超声雾化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20):2618 -2619.

[8] 周文亮,崔 玉,路 磊,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47-648.

[9] 唐 伟.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与腺样体切除术联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319 -1320,1322.

[10]冯 波,何 勇.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76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5):23-25.

猜你喜欢
管术鼓室中耳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鼓气球鼓室充气治疗梅尼埃病疗效观察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壁固定与非固定两种方式的效果差异分析
声导抗基本概念(2)
小耳朵怎么会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