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东方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评析

2016-01-05 05:49郭彩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东方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评析*

郭彩琴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太原030008)

[摘要]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时期。《东方杂志》在五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情况的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是,由于《东方杂志》自身的性质和办刊理念的原因,它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五四时期;《东方杂志》;马克思主义;传播

[收稿日期]2015-01-18

[作者简介]郭彩琴(1984-),女,山西柳林人,太原工业学院思政部与法学系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5.006

[中图分类号]D61

五四时期,是指从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这一历史时期。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急剧变化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俄国的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在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近代中国,报刊一直是各种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虽然不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杂志,但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影响较大的传播媒介,在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东方杂志》简介

《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最重要的出版物,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发行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且完全民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

《东方杂志》于1904年3月在上海创办,至1948年12月终刊。在这45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因故4 次停刊外,共发行了44卷819期, 还出版过3本增刊、28本专号、21本特辑,发表作品达2万余篇,共计1亿多字。《东方杂志》先后经历了徐珂、孟森、陶惺存、杜亚泉等8位主编,其作者阵容强大,基本上包罗了当时中国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刊登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政治到教育,从交通到军事,从宗教到实业,从小说到科学,开辟了近40个栏目。《东方杂志》真实地记载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杂志界的重镇”“杂志的杂志”,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五四时期《东方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概况

毛泽东形象地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声,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并未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实际上,在十月革命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很少有人提起马克思主义。直到民族危亡时刻爆发的“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开始了真正的传播。通过对《东方杂志》总目条的检索,对五四时期该杂志发表的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和苏俄情况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年份/篇数19171918191919201921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16143116介绍俄国情况的相关文章41082910

(一)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是核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五四时期的《东方杂志》,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基本上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做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介绍。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五四时期,反帝救亡是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而“唯物史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介绍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彻底革命性的表现”。杜亚泉在《东方杂志》第15卷第10号发表的《对于未来世界之准备如何》一文中,介绍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比如“一切内乱外患及其他破坏秩序、伤害道德、灭绝人道之事,无不由于经济制度不良而起”等。在《东方杂志》第17卷第5号上,心瞑在他的文章《唯物论与唯物史观(完)》中给唯物史观下了一个定义:“从唯物论之旨趣,以诠释历史,即所谓唯物史观也”,并认为,从广义上讲,唯物史观“乃以一切自然现象之势力为主,而说明历史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列宁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全面、最深刻、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劳动创造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在《东方杂志》第18卷第4、5、6、7号上,潘公展连续发表了四篇《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一方面肯定了剩余价值学说,指出“剩余价值是近代社会主义底经济学方面的基础”;另一方面怀疑劳动创造价值学说。他认为:“资本家所得的利益,不是由劳动者所制造,乃是由消费者所给与。消费者之所以愿意出高价,这是因为消费者一面需要这种货品,一面承认资本家没有利益就不能工作,所以愿把一些利益给资本家而购得他底货品。”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宿。五四时期的《东方杂志》,介绍与“社会主义”相关的文章达到30篇。比如,在刘大钧的《社会主义》、三无的《法学的社会主义论》、淘葆霖的《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陈望道的《社会主义的意义及其类别》等文章中,介绍了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正确观点。可是,东方文化派知识分子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有很大的偏见,刘九峰在《东方杂志》第16卷第8号发表的《过激主义与民本主义之对抗》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仍为专制政治之社会”。化鲁在《东方杂志》第18卷第6号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最近辩论》一文中,批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认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相背离。

(二)介绍苏俄的情况

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意义重大深远。十月革命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向俄国学习的潮流,《东方杂志》刊登关于苏俄情况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涉及苏俄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

政治方面:杜亚泉发表在《东方杂志》第14卷第12号的《革命后之俄国近情》,是当时较早介绍革命后俄国情况的一篇文章,让国人对革命后的俄国有了初步的了解。杜亚泉的《续记俄国之近状》、善齐的《述俄国过激派领袖李宁》、谢婴白《俄法革命之异同》、刘九峰的《俄国社会主义运动之变迁》和《俄国过激派统治之内容》等,介绍了俄国过激派的高压统治政策,表达了对俄国统治的不满。

经济方面:革命后的俄国工业衰退,消费品相当匮乏,由于全国从事阶级斗争,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抗,工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导致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列宁政府为了稳定经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在善齐的《欧俄之真相》《劳农共和国与理想社会》《劳农俄国之电气化》《俄国劳农政府之农业政策》等文章中均有介绍。

社会方面:善齐的《欧俄之真相》介绍了俄国的教育方针,认为俄国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向国民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介绍了在劳农政府的统治下实行妇女解放,实现了男女平等。胡愈之《俄国之协济事业》一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俄国协济事业的历史和过激派执政后俄国协济事业的发展。列宁政府非常注重艺术事业,从《俄国劳农政府之艺术设施》一文中可看出。列宁政府还实行了宗教改革,削减教会的权利,在《俄国之宗教改革》一文中有所体现。

外交方面: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外交及外交政策也是世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苏俄对于东方的外交,《东方杂志》给予了不少关注。从《劳农政府之东方政策》《劳农俄国东方政策之成功》就可以看出劳农俄国的东方政策,就是要竭尽全力抵抗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打破英国在东方的势力;同时援助东方各民族劳动者抵抗资本家的掠夺,实行劳农革命,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

三、五四时期《东方杂志》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及局限性

《东方杂志》作为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杂志,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入中国的五四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杂志本身的性质和办刊理念所决定,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有局限性。

(一)贡献

1.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东方杂志》从创办之日起,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立场,在政治上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倾向,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除障碍的作用。五四时期的《东方杂志》在杜亚泉的主持下,坚持“审慎的自由主义兼容并包”的办刊思想,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介绍了大量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潮,有利于解放国民的思想。同时,《东方杂志》作为中间立场的刊物,在五四时期能够及时介绍和报道马克思主义和苏俄情况,通过它广泛的影响力,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话语平台,开辟了新的传播路径。

2.促使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东方杂志》的读者群基本上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中国知识分子。报刊杂志是当时知识分子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苏俄情况的主要渠道。从上文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东方杂志》从 1917 年至 1921 年,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和苏俄情况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有的赞扬马克思主义并正面评价苏俄,从正面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肯定了苏俄的成就,有利于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有的文章虽然反对马克思主义并批判苏俄,但是从侧面有利于知识分子辨别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深入的理论探讨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在斗争中逐渐生根发芽的。《东方杂志》作为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平台,自然也少不了激烈的思想争斗。《东方杂志》上发表的同情马克思主义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同情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各自就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发表观点,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同时,也可以以苏俄为参考对象,既看到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也看到在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知识分子客观地看待马克思主义,接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局限性

1.五四时期的《东方杂志》受当时主编杜亚泉“调和论”思想的影响,主张用温和的方式推动社会改良,反对暴力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完全对立。这种保守思想的倾向,使得《东方杂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可能到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由于东方文化派知识分子站在社会改良主义立场上,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全面介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仍持有怀疑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存在过多的误解和歪曲,无法完整地反映马克思主义。这些都不利于中国人民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对于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苏俄,《东方杂志》中不乏诋毁苏俄的文章,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东方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局限在知识界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对于普通的人民群众没有多少影响。究其原因:一是《东方杂志》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刊物,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没有能够倾听下层民众的声音。二是《东方杂志》是一个民营经济主办的、自负盈亏的商业性刊物,这种特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带有明显的政党性的名报名刊,它是一个自由开放的论坛。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采取比较平和的态度,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期,作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东方杂志》也参与了这一新思想的传播。虽然东方文化派知识分子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在《东方杂志》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和苏俄情况,从侧面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范围和受益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促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2] 张德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特点评议.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6.

[3] 心瞑.唯物论与唯物史观.东方杂志,1920,17(6):64-65.

[4]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6.

[5] 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东方杂志,1921,18(4):50.

An Analysis of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in

OrientalMagazine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

Guo Caiqin

(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China)

Abstract[] The May Fourth period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As a China′s modern influential media,Oriental Magazine published a series of articles about Marxism and situations in Russia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which has opened up a new path for the spread of the Marxism in China, promot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However,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Oriental Magazine itself and editorial philosophy,it showed a distinctly conservative tendency in the propagation of Marxism,which to some extent hindered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Key words] the May Fourth period;OrientalMagazine;Marxism;spread

猜你喜欢
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