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与历史遗产

2016-01-06 12:41
军事历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蒋介石长征红军

一、方向和路线决定长征的命运

【刘 统】在1958年6月21日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特别谈到了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和长征:“政治上既犯错误,军事上势必犯错误。没有好久,洋教条来了。他们是主张打大城市的,还有什么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要把坛坛罐罐打烂,两个拳头打人,以后又变成什么‘短促突击’。搞短促突击的总司令是谁?此人姓李名德,是个德国人,跑到我们这里当太上皇,什么人也得听他的命令。结果就把根据地送掉,来了个很好的工作,叫做走路搬家。不走则已,一走两万五千里。所以说,我们军队不仅政治方面,军事路线也犯过错误的。你们说没有?那么你们就举出理由来说服我,那些根据地怎么丢掉的?是因为闷得很,想散步,逛马路,一散就散到陕北?还是因为犯了一点错误,我们的对手蒋介石请我们走?据我看,实在是他请我们走。我们是不想走,他就说你走吧,他下了命令,没有办法只得走的。”

1933年5月,蒋介石坐镇南昌,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鉴于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的谋士杨永泰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主张。一方面集中优势兵力消灭红军;一方面运用种种方法摧毁中共的组织以及在民众中的影响。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国民党当局对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交通和邮电封锁,严禁粮秣、食盐、工业品和原材料等物资流入苏区,断绝其与外界的联系。

蒋介石部署各路国民党军围困苏区,步步为营。而中央苏区的“左”倾领导者采取了“御敌于国门

之外”的方针,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一开始,红军就处于被动局面。

什么叫“左”倾机会主义?就是不顾敌强我弱的局面,硬要和优势的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阵地战。10万装备低劣的红军面对50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中央军,能打得赢吗?李德部署红军在交通要道、隘口等地构筑碉堡,处处设防,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抵御国民党军的进攻。事实证明,在这种错误战略指导下,虽然红军打得非常顽强,但并没有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反而使自己遭受重大损失。

为了缓解压力,“三人团”决定派出两支部队,一路是红7军团向北,一路是已经在湘赣边界的红6军团向西。周恩来到延安整风时承认:派这两支部队出去,“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

1934年8月初,国民党军向广昌以南的高虎脑、驿前一线发起进攻。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在高虎脑打了20多天的阵地防御战,结果伤亡惨重。瑞金北部的屏障被打开,“三人团”也认识到:中央苏区守不住了。

9月29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上发表社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首次暗示红军将要进行战略转移。

10 月 10 日,红军5个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部队编成的2个纵队从瑞金出发,开始了向湘西的战略转移。放弃死守中央苏区,跳出敌军包围,保存革命力量,开始长征的决策是正确的。

但是长征如何走,却没有成熟的谋划。开始是走一步看一步,想到湘西去和贺龙、萧克会合。行军像大搬家,坛坛罐罐都带上。这么笨重的队伍,怎么能顺利突破敌人的封锁和堵截,从江西进入广西境内呢?这是因为周恩来派代表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默契,故意放红军西行。利用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中央红军得以在伤亡极小的情况下,迅速安全地冲破三道封锁线,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江西突围的时候,红军的行动做到了隐蔽和突然,把国民党的中央军一下甩掉了。但是不久,红军队伍笨重、行动缓慢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蒋介石调整部署,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11月底,在广西界首、全州一带的湘江东岸,红军组织了“甬道”式的防御,双方在新圩、界首、脚山铺等地展开激烈厮杀。

湘江之战是长征途中红军遭受损失最严重的一战。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敌军夹攻,红军队伍大乱。过江之后清点人数,只剩下3万多人了。下一步向何处去?博古、李德还想继续北上与红2、红6军团会师。这时,毛泽东向“三人团”建议,放弃与红2、红6军团会师的计划,转道进入贵州。1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通道开会。“通道转兵”使红军没有再次陷入重围,达到了挽救红军的第一步目标。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毛泽东建议继续西进,在敌军力量空虚的黔西北地区或川黔边地区创建新苏区。会议争论的很厉害,毛泽东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张闻天、王稼祥支持毛泽东,周恩来与李德的矛盾也公开化了。会议决定红军向遵义进军,避免了红军全军覆没的危险。

这时,红军向何处去?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三个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一边行军,一边讨论红军的前途和命运,他们认为不能让博古、李德继续指挥下去了,必须变更领导。

在这种情况下,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路线和指挥的失误,重组了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的中央新“三人团”。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进入了中央决策层。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一个过程,遵义会议不过是一个起点。

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重大转折。毛泽东回到决策层后,提出了机动灵活的策略,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摆脱被动局面,把握战略的主动权。

蒋介石随即调整部署,拉开了四面包围的大网。命令薛岳及所辖周浑元、吴奇伟三个中央军纵队追击红军;刘湘的川军、龙云的滇军、王家烈的黔军等地方军阀部队策应协同,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川南、黔北地区。面对敌军的包围,红军有两个选择:要么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要么迈开大步跑路,摆脱围剿,另寻一条生路。

毛泽东是游击战的大师,在敌强我弱的时候,他绝不会去与国民党军硬拼,而宁愿选择运动战的办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于是,毛泽东开始了他指挥红军的第一个大动作——四渡赤水。

今天的历史学家费了很大精力,才将“四渡赤水”的行军路线在地图上还原出来。那如同一团乱麻似的线路,记录了毛泽东与国民党中央军和川、黔军阀周旋的过程。我们不禁要问:红军为什么要这样走?毛泽东怎么知道哪有敌人哪没敌人?

是军委二局的译电科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带着一部电台,随时监听破译国民党各路军队的往来电报。这样,中央领导才掌握敌军的动态,才能决定队伍向哪里走。

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跟国民党中央军和各路军阀捉迷藏,除了情报,还有几个条件:黔西北是山区,“苍山如海”是真实写照。崇山峻岭间没有公路,只有崎岖小道。卡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用不上,全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国民党军爬上山顶,看见红军在河谷休息,但是下山的路要走一天,眼看着就是够不着。地方军阀也不傻,他们只要把红军赶出自己的地界,就不再追击。各自保存实力的算盘,使川军、黔军、滇军不可能同心协力与红军打死仗。红军就是利用矛盾,在各路军阀的夹缝中求生存。

在长征的前期,红军深刻体会到了没有根据地的痛苦。毛泽东面对这支疲惫之师,忧心如焚。特别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让红军得到休整。这时,从雪山的那边传来消息: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在川西北创建了新的根据地,等着中央红军来会师。这个消息极大地鼓舞了中央红军,他们义无反顾地沿着大渡河北上,翻越夹金山,终于在1935年6月实现了会师。

会师之后,红军又面临重大抉择:究竟去哪里建立根据地?具体地说:是南下还是北上?

起初,红军的计划是占领松潘城,打通北上的交通线。但由于张国焘的拖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完成了在松潘地区的集结。权衡利弊,红军总部放弃松潘战役计划,将部队撤回毛儿盖。

此时,红军的形势更为严峻:北上的大路被胡宗南挡住,西边的阿坝草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南边的退路又被四川军阀阻塞。只剩一条路:北上穿越荒无人烟的松潘草地。

毛泽东知道,以红军目前的实力,不能与国民党军硬拼。听从张国焘的意见,在这荒凉的少数民族地区长住下去,也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坚持一定要北上,去开辟西北的陕甘根据地。当时还不知道陕北有刘志丹,但毛泽东曾对总参谋长刘伯承说:“我总想,这个根据地要在黄河以东,不能在黄河以西,这样才好和群众结合。”几十年后刘伯承元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主席说:‘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有存在之必要,你不给群众办好事,不领导群众斗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嘛。’根据地放在河东,以后抗日东进,就看出主席这个思想来了。”

毛泽东带领红军右路军过了草地,等着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来会师。情况突然发生变化,阿坝地区连降暴雨,草地变成一片泽国。张国焘前进不得,粮食将尽,于是决定掉头南下。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张国焘内心思想导致的必然。他认为北上是凶多吉少,对于荒凉的陕北地区更不感兴趣。他倾向南下回四川,红四方面军战士中四川人居多,愿意打回老家。用张国焘的话,叫“回成都坝子吃大米” 。

毛泽东接到张国焘要右路军南下的电报,万分焦虑。他和张闻天以中央名义连续致电张国焘,要他执行中央的决议继续北上。9月9日,叶剑英参谋长突然拿来一封张国焘给陈昌浩政委的密电。据毛泽东在1937年3月30日延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发言中说,电报上有“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话。

在劝说红四方面军领导未果的情况下,毛泽东决定率中央机关和红1、红3军团夜里先行北上,与红四方面军部队脱离。

结果出乎意料,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反而来追赶中央,指责中央逃跑。毛泽东好言相劝,并拿出中央刚刚写好的《共产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交给四方面军的同志们。信中说:“我们无论如何不应该再退回原路,再去翻雪山,走草地,到群众完全逃跑的少数民族地区。两个月来,我们在川西北地区所身受的痛苦,是大家所知道的。”毛泽东预言:“南下是绝路。”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的再度分兵,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危害,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毛泽东也称这是自己“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中央红军的力量再度被削弱,朱德总司令和一方面军的红5、红32军留在了左路军。这时候,南下的红军有9万人,毛泽东领导下的北上红军力量不足1万人,实力悬殊如此之大。

毛泽东愤怒和忧伤交织于心。党中央孤军北上,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命运,谁也无法预料。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把他压倒。他要集中精力和智慧,度过这个最艰难的时刻。

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突破了四川和甘肃交界的天险腊子口,进入陇东高原。红军到了哈达铺,饥寒交迫的红军有饭吃了。毛泽东和领导人并没有满足于填饱肚子,急需了解外界情况。小镇上有个邮政代办所,红军从那里抱来了几个月的报纸。

在当年的《大公报》上,毛泽东看到了红25军和陕北红军的消息,真是天大的喜讯。这不是毛泽东运气好,而是机会留给了意志最坚韧的人。红军翻过六盘山,终于和徐海东、刘志丹的部队会师,最先结束了长征。

听说红四方面军要南下,一向不团结的川军也联合起来了。他们在天全、百丈与红军血战10天,中央军的飞机也来助战,红军损失惨重,退向甘孜。此时,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才意识到毛泽东“南下是绝路”的预言是正确的。在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的调解下,张国焘放弃了另立的“中央”,同意北上。待红二方面军前来汇合后,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于1936年10月,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回顾长征的全过程,我们总结为一点:方向和路线是决定一切的。离开江西后,红军向哪里走、怎样走,关系到红军和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从被动撤退到机动灵活的把握主动权,从北上和南下的实践结果,我们看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如何克服了右倾错误路线,终于找到了陕北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二、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袁德金】我们在描述或评判长征历史时,应该把握两个尺度,一个是真理尺度,是对长征历史的客观描述,弄清长征的历史事实真相,它追求的是一种客观性;另一个就是价值尺度,是对长征的价值评价,它追求的是一种价值性。虽然决定长征命运的是方向和路线的正确选择,但是如果没有红军所特有的那种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长征也是很难取得胜利的。因此,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赞叹,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作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英雄史诗,可以说是红军用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谱写而成的千古绝唱。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高擎熊熊燃烧在华夏儿女心头的革命火炬,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1936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从长江以南奠基于大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的战略任务,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革命战争是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敌我双方力量异常悬殊,我方物质条件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弱小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要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特有的精神力量形成革命的优势。长征作为中国革命战争中无比艰险的一个缩影,它必然要成为党和红军的伟大精神力量最生动的写照。红军只有靠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在人类战争史上,红军长征是绝无仅有的神话般的伟大创举:历时最长,从红一方面军进行战略转移,到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千回百转两年时间;行程最远,纵横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豫、鄂14省,穿越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裕固等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总行程6.5万余里;考验最为严峻,天上每日有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途中还有自然环境造成的难以想象的无数艰难险阻;战斗最为频繁,先后历经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有100天在打遭遇战,先后突破四道封锁线,击溃敌军400多个团;献身最为悲壮,红军将士在衣食匮乏、休憩无所、伤亡不断的情势下,翻过皑皑雪山,趟过滔滔急流,走过茫茫草地,以血肉之躯铺平通向胜利的道路。一条万里长征路,步步都浸透着热血。试想,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装备低劣、缺衣少食的红军将士,怎么能够战胜凶顽的反动军队,怎么能够征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怎么能够从人们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中拼杀和奋斗出来?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对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表示了高度的赞扬,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是一次假日远行”。

长征是红军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恶的反动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红军将士始终发扬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斩关夺隘、一往无前,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同反动军队的殊死较量中,红军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令人叫绝的战争奇观。在岷县战斗中,红军冒着枪林弹雨连续进攻,使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守敌挂旗乞和。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奋勇杀敌,歼灭和击溃敌2个师又8个团,使蒋介石领受了“奇耻大辱”。红军17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谱写了无往不胜的壮歌。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从红军长征的过程来说,确实表现了很多红军是具有坚忍不拔长征精神的范例。比如说飞夺泸定桥,能拿下泸定桥,关键在“飞”字上。红军先遣部队第1军团第4团从接受命令到达泸定桥,240多里地的距离用了一昼夜。这段路不是像我们今天从海螺沟到泸定桥的那个公路,而是山间的羊肠小道。结果红军居然及时赶到泸定桥,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一个很了不得的奇迹。我曾经见到一个企业家重走长征路,背了一个背包,步行,从海螺沟到泸定桥这一段路,他走了5天,他说一天只能走四五十里地。因此,从今天想当时的情况,人的精神力量究竟有多大?确实是难以估量的。

草地,看起来是风景如画,但是到了草地(海拔3300~3600米),多数人都有高原反应,非常难受。红军第一次过草地的时候是走了5~7天,这几天里,红军没有粮食,没有足够的御寒皮衣、棉衣,而且是在草地上露宿。尽管那时是8月份,是夏季,但草地的昼夜温差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很多人就在高原反应、缺氧、露宿、寒冷、潮湿、喝水中毒这些情况下死去了。红军干部杨定华用文字这样写道:“草地遍野是茸密的青草,有些地方三四十里水深及膝,犹如泽国。多数地方的水,绝对不能作饮料之用,有时口干得要命,但见水不能喝。有些人不能忍耐喉里干涸之苦,不慎喝了含有毒质的水,立刻肚子发胀,甚至胀而至死。”每天都有冻死饿死的人。

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在草地露宿5天还能活下来,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就说明到什么时候你也不能否认红军意志的坚强。我们今天重走长征路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在当年那种恶劣条件下红军还能完成长征,确实是一件在我们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长征中,红军能够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基于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贞,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这正是红军在长征中愈挫愈奋、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如果仔细分析长征的红军队伍中指战员的个人出身,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革命理想主义驱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为改变现实苦难境遇的翻身农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相对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属于《国际歌》所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前者从一开始就是宁可牺牲个人较好的生活环境而为“解放社会”而奋斗,后者则是从“解放自己”逐步提升觉悟而投身于解放全体劳苦大众。他们的理想、信仰就是推翻旧制度,解放穷苦大众,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这个理想,他们甘愿吃苦、奉献,甚至牺牲。

参加长征的广大红军将士,始终抱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满怀着把中国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正因为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将士在铁流万里的长征途中,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面前,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尽管他们开始并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这样一支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精神支柱的革命队伍,必然会产生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形成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在长征路上虽有多数人倒下,但始终前仆后继而不动摇,靠的是红军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难怪当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写的长征英雄后,曾约斯诺夫妇到白宫中谈了一整天,并询问“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 但是,罗斯福又怎么理解得了是什么力量能让红军完成长征这样的壮举呢?

三、从求生存到合作抗日

【韩 钢】当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长征的胜利虽然让红军在陕北站住了脚,但是红军的危险处境并没有完全改变。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决心乘红军立足未稳,调集重兵将红军围歼于陕甘宁地区。三大红军主力会师时,国民党的合围也将形成。

国民党大兵压境,红军又面临生死关头,毛泽东的压力非常沉重。他派彭德怀指挥西征战役,力图占领宁夏,打通苏联。经过长征的红军,减员严重,武器装备落后,比江西苏区的时候力量更弱。以现有的红军力量去和蒋介石硬拼,是没有胜算的。在那些日子里,毛泽东殚精竭虑,一是想方设法延迟国民党军的进攻,二是为红军考虑新的出路。

首先是搞统一战线。从1935年11月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前,毛泽东不停地写信给国民党各方大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申明中共的抗日主张,做统一战线工作。中共中央发表《致中国国民党书》,向蒋介石伸出和解之手。明确表示:“在任何地方与任何时候派出自己的全权代表,同贵党的全权代表一道,开始具体实际的谈判,以期迅速订立抗日救国的具体协定。”

同时,毛泽东规劝那些国民党将领:“从井冈山就同先生打起,打了十年,也可以休息了!我们致国民党书,为了共同抗日,实全国一致之要求,先生爱国健儿,对此谅有同感。如能与之互通声气,自己元气少消耗一分,则抗日力量多保存一分。”

从毛泽东信中恳切而又委婉的语言中,不难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总而言之就是三个字:打不得。真与国民党军打起来,长征保存下来的红军是寡不敌众。如果陕北站不住脚,红军还能到哪里去?当时共产党和红军真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希望能找到机会,从逆境中渡过难关。

共产党求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得到国民党内部尤其是东北军、西北军将领的同情和赞许。但蒋介石积十年之反共经验,深知共产党的厉害。尽管日军入侵,国难当头,他还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消灭红军再去对付日本人。

针对蒋的政策,毛泽东要为红军另寻出路。1936年10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毛泽东便与朱德、张国焘频繁往来电报,交换意见,决定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夺取宁夏、甘肃,开辟西北根据地,是过草地前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决定的。坚持到陕甘建立根据地,主要考虑到与苏联接近,可以得到共产国际的接济。在进行宁夏战役、打通国际的大方向上,张国焘与中央的意见是一致的。红四方面军干部考虑到陕北贫穷的情况,也希望能在甘肃另建一块根据地,与陕北遥相呼应。所以,红四方面军对中央指示的贯彻是积极的。并且在短时间内,克服种种困难,以3个军主力6万余人强渡黄河,就是明证。

保存红军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中央高层的意见是一致的。张国焘在会师前的红四方面军干部会上说:“抗日的口号已经叫出,再往南退就会影响士气。如果我们突破敌人的包围,向陕北前进,沿途会受到敌人的截击。而且所有的红军都挤到粮食缺乏的陕北,反而引动敌军集中包围一处,自然更为不利。”所以张国焘力主西进,他说:“我军的西进计划正确而又合时宜。在政治意义上来说,我们如握有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可以保障未来西北联合抗日政府的后路,并接通与苏联的关系。从军事意义说来,可以分散蒋的兵力。河西走廊、陕北和延安三点,将使蒋在甘肃的军队处于多面受敌的境地。”所以,红四方面军主力改为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也是为了多一条出路。

陕北红军的情况却是越来越危急。他们处在国民党大军围困之下,国民党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地方军阀的各路军队,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王均、何柱国、杨虎城、马鸿逵、马鸿宾等指挥的260个团,把陕北根据地重重包围。蒋介石看准了红军经过长征之后,疲劳衰弱。他要抓住时机,将红军一举消灭。

天无绝人之路。张学良、杨虎城领导的东北军、西北军广大官兵,同情红军的抗日主张,不愿为蒋介石打内战。1936年4月,张学良到延安与周恩来秘密会见,赞成共产党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主张。此后,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陆续进入西安,开通了共产党与东北军、西北军的地下交通线。张学良对红军慷慨解囊相助。当时红军没有棉衣过冬,张学良命令他在西安、咸阳的被服厂为红军赶制棉衣送去。他还通过前方的王以哲军长,几次向红军输送大笔银元,为穷困的红军解了燃眉之急。

这一时期,王以哲军长与彭德怀保持密切联系,使红军及时掌握国民党军的动态,避免了许多可能出现的损失。在保护红军方面,张学良、王以哲是功不可没的。

在面临重重包围的巨大压力下,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秘密制订了《作战新计划》,如果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红军就放弃陕北苏区,向山西或陕南转移。这是一件事关全局和红军命运的大事,等于进行第二次长征。毛泽东希望红军第一步向陕南转移,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为了避免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的冲突,毛泽东向张学良通报了红军的秘密计划。谁知张学良答复,“一二月后内定有变动”,要红军就地坚持,不要进行战略转移。

张学良所谓的“变动”究竟是什么,毛泽东猜想不出。当时中共中央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想到,张学良会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督战。8日,张学良、杨虎城轮流向蒋介石进谏。张学良说到伤心处,痛哭流涕,但蒋介石毫不动心,大声呵斥张。杨虎城对蒋介石说:看国内形势,人心是趋于抗日的,对红军的事,可以商量办,宜用政治方法解决,不宜再对红军用兵。蒋说:“我有把握消灭共产党,我决心用兵。红军现在已经成为到处流窜的乌合之众,他们必须听从政府的命令,交出武器,遣散红军。如果共产党还要顽抗,我们将以数十倍的兵力对付这些残余之众。消灭他们有绝对把握。”他还对杨说:“要知道,我们和共产党是势不两立的。消灭了共产党,我会抗日的。”

张杨被蒋介石逼进了死胡同:打内战,他们就是千古罪人;不打内战,蒋介石绝对饶不过他们。在反复权衡之后,张学良、杨虎城定下决心,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响起枪声,张学良的卫队发起了进攻。东北军活捉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发生了。

西安事变事出仓促,中外震动。中共中央领导人事先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很难迅速做出合理的决策。国民党中央军内部一片混乱,纷纷撤退。大兵压境的局面,很快烟消云散。红军大步向前迈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庆阳、西峰一带。

南京政府反应强烈,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要与张学良、杨虎城兵戎相见。一场新的内战迫在眉睫。关中西安一带无险可守,张、杨军事上处于被动。

这时,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建议。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闻天说:“我们的方针应确定争取成为全国性的抗日,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我们应把抗日为中心,对于要求把蒋交人民公审的口号是不妥的。”他主张:“我们应尽量争取时间,进行和平调解。”毛泽东赞同张闻天的意见,在做结论时指出:现在的营垒是两方面,一方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亲日派,另一方是共产党与抗日派,中间还有动摇与中立的一派。我们应争取这些中间派,要争取南京,更要争取西安,只有内战结束才能抗日。

在团结抗日的大方向下,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去西安,劝说张学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张学良扣留蒋介石是为了逼蒋抗日,而不是为了挑起内战。在抗日大局下,张、杨、周三人的意见一致了。

被扣留的日子里,蒋介石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渐渐冷静下来。意识到如果在西安僵持下去,南京方面就会出问题,他的地位有可能被人篡夺。所以蒋急于脱身,不能不有所让步。这时,宋美龄、宋子文来到西安斡旋解决西安事变,形势出现了转机。24日,宋美龄、宋子文与张、杨、周举行会谈。宋美龄说:“我等皆为黄帝裔胄,断不应自相残杀,凡内政问题,皆应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擅用武力。”

初步协商达成共识后,周恩来在宋氏兄妹陪同下去见蒋介石。周的来访使蒋介石十分尴尬。蒋说:“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周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蒋介石向周恩来当面重申了他“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许诺,西安事变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和平解决。

在这惊心动魄的半个月中,受益最大的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蒋介石精心布置大军围剿,满怀信心地要把共产党和红军一举消灭。但是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抗日方针的感召,不愿意打内战,突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使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蒋介石被迫停止围剿红军,并且承认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合法地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内战的结束也就是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合作,是划时代的转变,是新阶段的开始。” 1937年1月,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高兴地离开保安,迁驻延安。

有人把这个转折归咎于共产党的运气好,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国民党大兵压境的时候,共产党惊慌失措,拉上队伍从宁夏逃往国外。那么西安事变也不会发生,中国历史也就此改写,蒋介石就一统天下了。但是毛泽东表现出坚韧的作风和灵活的策略,始终以抗日的号召争取各阶层的支持,分化蒋介石的营垒。同时又做了多方面的准备,随时应付最艰难的局面。共产党和红军就这样坚持在陕北,没有逃亡。而张学良、杨虎城从民族大义出发,对弱小的红军下不去手,反过来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历史的转折。所以毛泽东把这个经验总结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从长征开始到西安事变之前,红军都是在艰苦卓绝中寻求生存之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十年内战,第二次国共合作使共产党和红军取得了合法地位,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走上了抗战发展之路。在这个意义上,红军长征的历史使命终于迎来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壮观、神奇的一页,已经翻过整整80年了。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而且培育了与日月同辉的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一首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英雄赞歌,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蒋介石长征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十送红军
吸烟的礼节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